哄堂大笑的命案現場
哄堂大笑的命案現場
記者 張芮瑜 文 2012/10/07
一樁謀殺案、六名演員、十四個人格、沒有定論的結局,二○○七年六月十五日,以致力於創新相聲本身的結構所為人稱道的台灣知名相聲劇團──相聲瓦舍,在台北新舞臺演出了一場顛覆傳統的推理相聲劇《借問艾教授:誰殺了羅伯特?》,獲得廣大的迴響和討論。
演員精銳盡出,黃小貓、梅若穎成功演繹了多重人格的角色。(圖片來源/網路)
曲折劇情 引導式趣味
劇中主人翁羅伯特是一名心理醫生,與女性病人愛麗絲日久生情,希望在心儀的人生日時約她到飯店房間內慶祝和表白,並找了許多同樣為病人的人一同參加壯膽,但還來不及表白就被人謀殺。兩名病人珍妮和瑪莉發現羅伯特陳屍在飯店臥房中,心急之下企圖毀屍滅跡以抹滅嫌疑,卻又試圖推測出兇手究竟是誰。
在迂迴的推理中,兇手看似呼之欲出,然而最後結局無關任何不在場證明或犯案動機等一般判斷的因素,因為兇手正是深受多重人格之苦的愛麗絲。羅伯特在準備表白時被愛莉絲新蹦出的第十四種人格所殺,參加生日派對的從頭到尾就只有羅伯特和愛麗絲兩個人。
為了引導觀眾進入劇情,和演員一起思考,也為了增加整齣劇的層次性和趣味性,貫穿全場的艾教授和飯店經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兩人在舞台的右方以一搭一唱的方式,演出看似局外人卻又和案情若即若離連結著的推理人,和謀殺案演員穿插著登場演出。除了緩和觀眾觀看時的緊張情緒,更重要的是透過教授權威的口吻中,帶領觀眾單純思考謀殺案兇手的單一可能性。
一開始就透過正當合理的推理模式,道出最有可能的嫌疑犯,讓觀眾的想法跟著教授走,當下半場案情內幕漸漸揭露,最後兇手揭曉時,結局大大的出乎觀眾意料之外,衝擊力之大令觀眾當場被震懾,使整齣劇懸疑氣氛由低漸高至極點營造相當成功。原來人們容易盲目跟隨社會力量的權威,而忘了自己去思考,忽略了事情表象下還有眾多可能性。
巧思安排強烈對比
整齣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由珍妮和瑪莉透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和多變的聲線,詮釋劇中多次出現的十名嫌疑犯們。各個嫌疑犯們無論年齡、性別、身形、地位皆有很大的差別,不使用道具,透過比劃演出,暗示這個段落是虛的,隱而不顯的,僅憑藉聲音和肢體動作,快速的變化各個角色,高度展現演員們深厚的實力、創意和靈活運用身上任何一個部位的能力。
兩人不多加綴飾的表演撐起整齣劇的主線,生動的帶出每個角色和羅伯特的關係,一開始讓人以為只是為了博君一笑和戲劇效果,所以一人分飾多角演出。然而下半場藉由羅伯特現身說法,還原現場後,演員使用道具頻繁,暗指事實顯現,觀眾也才會驀然發現,原來珍妮和瑪莉居然同時都是多重人格之一,也同時身為殺死羅伯特的兇手和羅伯特深愛的女人。
六名演員透過誇張的肢體動作詮釋各種角色,博得滿堂彩。(圖片來源/網路)
上下半場風格迥異,上半場輕鬆自在,雖然羅伯特一開場就以死者的身分面對觀眾,但氣氛熱絡活潑,觀眾席時不時傳出一陣陣的笑聲和掌聲。然而下半場羅伯特意外登場,帶領觀眾還原現場,氣氛卻急轉直下,隨著案情的發展和羅伯特陰鬱的獨白,觀眾被帶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更深層的情感湧現,關於幸福、守候和愛。
儘管不願意,羅伯特在謀殺案情一步步明朗下,最後仍舊難逃被摯愛的女人親手槍殺的命運。主角羅伯特表象是死時,氣氛熱絡;表象是生時,氣氛沉鬱,恰恰對比的反差,當下帶給觀眾情感上的震撼,走出劇院後更是回味無窮,虛實的層次分明,顯現劇情的編排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演員的演技當然豐富了這個劇本,加上十足的默契才能夠一搭一唱,全長兩個小時的表演中,毫無冷場。
精彩結尾 想像餘韻無限
兩旁的汽球冉冉升起,女主角語氣安詳地道出自己生日的三個願望,在一切瘋狂過後,再度深深衝擊了觀眾的心。三個願望展現了自己和十四個人格共處時的無助和徬徨,第一個願望是希望瑪莉和珍妮趕快逃走,跑的越遠越好,這時的她認為瑪莉和珍妮,是自己的多重人格中最良善也最純淨的兩個人格,開朗單純不黑暗,多希望能不再受其他人格影響。第二個願望是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為了自己也為了其他人格和羅伯特,第三個願望是想知道什麼是幸福,然而在經歷一切過後,她已經瞭解了幸福。
就在觀眾仍然一知半解、摸不著頭緒時,燈光漸暗,看似沒有交代清楚的結束前,艾教授和飯店經理出現了,藉由問起飯店服務生的去向,表達了女主角自身最後各種人格仍然存在沒有離開,卻在一個身體中一起相安無事的共存,擁有了完美的歸宿,飯店經理最後以艾教授的身分離場,也留給觀眾一個想像空間。
簡單的一張桌子兩張椅子,就是劇中場景飯店房間。沒有房門,沒有空間限制,也沒有繁複的舞台布置,使得演員的表演範圍更加深廣、自由。舞台範圍擴散至包含觀眾席的整間戲院,跳脫傳統表演型式,和觀眾適時互動是相聲瓦舍的一大特色。提醒觀眾,台上台下不是兩個世界,演出是希望引起觀眾共鳴,而不是演員自身忘我投入而已。
創新相聲藝術 深省社會
《借問艾教授:誰殺了羅伯特?》無論在編劇或是表演型式上,都可以說是相聲瓦舍的巔峰代表之作,在看似一齣舞台劇底下的,是完完全全的相聲本質──以詼諧的說話、尖酸嘲弄的語調,達到讓人捧腹大笑的娛人目的。藉由對相聲這個老傳統的改良和創新,這個獨特的相聲劇團,在一片精緻電影、現代舞集和實驗劇場等各種新興的表演藝術中脫穎而出,成功重振相聲傳統,相聲從此通俗起來,馮翊綱與宋少卿也成為台灣劇場中響亮的人物。
劇本中題材選擇切合時事、不著痕跡的諷刺社會現象也是一大魅力,以此讓觀眾以旁觀者了解身處的這個社會中的矛盾。少了刻板的舞台距離,多了獲得共鳴的親切感,相聲瓦舍將會不斷推陳出新,推動老藝術持續征服所有觀眾的心。
![]() |
記者 張芮瑜
我是Omi,有著自認典型的牡羊座個性,還有無藥可救的三分鐘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