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疼痛與無奈 新海誠
成長的疼痛與無奈 新海誠
記者 歐士豪 文 2012/10/07
新海誠是日本知名動畫作家與導演,自2002年發表獨立製作的動畫影片《星之聲》後一戰成名,從導演、劇本、演出、作畫、美術到剪輯等工作皆由新海誠自己一個人完成,超高水準的作畫品質讓他開始受到關注,並在之後的動畫電影中,維持著高品質作畫水準,富涵詩意的故事,讓他成為新一代的知名動畫導演。
夢見 雲的彼端
《雲的彼端 約定的地方》是繼《星之聲》之後的第一部商業長篇作品。故事背景是設定在戰後的日本被分成南北兩個部分,以津輕海峽為國境,國境的另一端矗立著一到神祕的高塔,藤澤浩紀和白川拓也兩人共同的夢想,就是打造一架飛機,闖過那座高塔。他們與同班女同學澤渡佐由里許下了一個約定,等飛機完成的那一天,三個人要一起越過北方的高塔,飛向雲的彼端。
而後佐由里轉學並陷入三年多的長眠,浩紀去了東京,拓也留在青森,少年的夢想擋不住現實的分離,某天下課後許下的約定成了無法實踐的記憶。
飛行夢想與約定的高塔。(圖片來源:JAPAN -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雲的彼端中提到,作夢的人就像是陷入平行的宇宙中;無法從夢中醒來的佐由里,被困在重複的夢境中,被夢境隔絕的佐由里,只能在夢裡尋找熟悉的東西;而放棄過去的約定,走上不同道路的浩紀和拓也,兩人像是一條直線的兩端,往不同方向漸行漸遠。三者的距離因時間前進而改變,最後因戰爭讓一切有了契機,浩紀在飛機倉庫中拉起小提琴,彷彿回到那天下課後的時光。以前的夢想、曾經許下的承諾、彼此間的疏遠以及重新找回來的青春是整部作品中想表現出的中心概念,是一部給曾經有過夢想的成年人看的動畫。
作者在劇中加入了平行宇宙與各種的科學設定,看似充滿科幻元素的背景架構實際上只是為了達成「一起坐飛機飛向高塔」這一個目的。可惜的是故事的背景加入太多政治和科學的敘述,沒有詳細完整的說明與設定,讓整體的敘述變得太雜亂,讓人似懂非懂,雖然有沒有合理的解答並不影響劇情的進行,在還沒搞清楚背後的原因之前,整部動畫就已結束。
秒速5公分 無語的結局
《秒速5公分》是新海誠2007年發表的電影動畫作品,故事時間是1990年代後半到2000年代的日本。整部作品是由三個動畫片段所組成,從《櫻花抄》、《太空人》到《秒速五公分》,從小時候兩小無猜的感情,到青少年的青澀暗戀及成年後情感的敘述。秒速五公分不同於前面的作品,是個完全建立在真實世界的故事,《櫻花抄》講的是兩小無猜的情感歷經分離與重逢;《太空人》敘述是青春時對暗戀對象的思念和想法,並從不同的人物角度來看男主角;《秒速五公分》則是長大成人後對過去喜愛的人的思念與徬徨。
「聽說櫻花落下的速度,是秒速五公分」。(圖片來源:JAPAN -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秒速五公分》整個作品三個片段都圍繞著時間與速度進行,藉著時間和速度來表達距離,《櫻花抄》是櫻花落下的速度與心的距離,太空人是火箭升空的速度與澄田看著遠野的距離,《秒速五公分》是火車經過平交道的速度和兩人轉過身的距離。
男女主角貴樹和明里就像是村上春樹作品〈遇見100%女孩〉中的兩人,「實在沒有任何需要考驗的地方;因為他們是名副其實100% 的情侶。而且命運的波濤是注定要捉弄有情人的。」在最後《秒速五公分》的結尾,由山崎將義的老歌「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從歌詞中帶出貴樹的心情,配合無數的回憶場景切換,貴樹與明里兩人的從前一一閃過。當長大成人後的貴樹再次經過從前熟悉的平交道時,擦肩而過的是那個熟悉的身影。
「如果現在,回過頭去的話,我深信那個人也一定會回頭。」
貴樹轉過身,兩人視線將要交錯的同時,電車穿過平交道,兩人的重逢再次被切開。當一切回歸平靜後,貴樹望著無人的平交道,微微一笑,動畫就在此結束。
詩一般旁白,以及些微哀傷的配樂,毫不掩飾的描寫成長中遭遇的疼痛與無可奈何的傷感,過於接近真實的劇情強化了人生所會面臨的無奈。藉由只有動畫才會出現的巧合,講述了無數在現實中被命運分離的人們。留下無語的結局,留給觀眾想像與回味。
追尋 逝者的身影
《追逐繁星的孩子》是2011上映的作品,是新海誠第一部王道的冒險動畫,畫面讓人不自覺連想吉卜力,但整個故事討論的是生與死的課題。「我動身踏上旅程,是為了與你道別」是整個故事的主軸,透過不同角色對逝者的追尋來表達各種面對死亡的反應。
對瞬來說,已經知道自己死期的他追尋的是滿天的星空與聽到他歌聲的人;瞬闖入明日菜的生活,在心靈相通之後消逝,瞬的項鍊在他墜落山谷之際閃耀著光芒,讓人不自覺想到流星。明日菜前往瞬的故鄉雅戈泰,想找尋關於瞬的事情;心追著哥哥瞬的步伐;森崎所渴望的是在雅戈泰中找到讓妻子復活的方法。四個失去摯愛的人為了追尋已逝者的身影而踏上旅途。
明日菜領悟到死亡這件事,與廣大的天空形成對比。(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死了之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那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不是也能理解成「追逐逝者的孩子」?整部電影沒有告訴你該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而是透過不斷的追尋的冒險旅程,彷彿透過追尋就可以更靠近死者,然後明白死亡這一件事。
「遇見你之後,現在要與你告別,然後對著沒有你的世界,說聲Hello」片尾曲中的歌詞,道出了作者對已逝者的看法:面對然後向前走。
新海誠的意圖與焦點
綜觀三部作品,每一個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往往只有男女主角與少數配角,簡化了人物間的關係,讓觀眾們可以將注意力放在男女主角兩人間的情緒和想法。其次是事物意象的使用,在重要的場景或不經意帶過的鏡頭中,都會出現幾樣特定的事與物。黃昏的光線或夕陽的場景、鐵路與天空這三樣在新海誠的作品中反覆的出現,在《雲的彼端》中,三人的約定背後閃耀著夕陽;在《秒速5公分》裡鐵路平交道分隔了兩人的重逢;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星空代表的是實現願望之地。新海誠將常見的事物賦予特定的意義,傳達出另一個聲音。
再者,是距離的表達。《雲的彼端 約定的地方》中用平行宇宙與夢的概念來講述浩紀、拓也與佐由里之間的距離;《秒速五公分》用的是速度和時間;《追逐繁星的孩子》則是生者與已逝者的距離。從過去到現在的作品,新海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出「距離」的概念。
最後,是對現實狀況無法如意的描述。電影可以提供人們可以逃避現實的想像空間,但新海誠卻利用虛構的動畫電影來傳達現實中會遇到的困境,透過各主角的遭遇,表達出成長時遇到的疼痛與無奈,過去的約定與夢想、小時後的感情和長大後的無奈、死亡的分隔與面對。新海誠透過動畫電影的方式讓我們思考這些課題,他所希望的是在看完這些作品之後,能得到繼續前進的動力,讓未得到盼望的人得到笑容。
![]() |
記者 歐士豪
歐士豪,傳科系三年級生。 興趣雜亂,沒有專長。 正在尋找最完美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