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期

相片化妝師 Lomo的迷思

Lomo於1990年代開始在年輕人間走紅,至今已然衍生成一股攝影新潮流。它是一個美學觀念,也是一項攝影技法,但它絕不能做為攝影技術的煙霧彈。

相片化妝師 Lomo的迷思

記者 賴巧純 文  2012/10/28

無論男女老少,特別是年輕人,每天打開Facebook逛一逛,看看朋友最近發生的大小事,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隨著相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許多人喜歡以相片凝結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動。Facebook充滿著朋友相聚、美食小吃、旅遊閒逛的相片,從這些相片中不難看出──Lomo風正夯!




現代人喜歡用照片記錄生活重要的每一刻。(圖片來源/賴巧純攝)



無心插柳 引領潮流

Lomo是蘇聯時期Leningradskoye Optiko Mechanichesckoye Obyedinenie(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的縮寫,1982年列寧格勒光學協會製造的第一代Lomo相機LC-A,是為提供軍方蒐集情報所用。但當時因為LC-A製造粗糙、光學品質不良,未被軍事單位採用,轉而向民間販售。1991年,兩名奧地利學生在一家相機老店發現LC-A,深深著迷於它的魔幻效果,後續成立了Lomographic Society,並向俄國申請量產,漸漸地Lomo照片形成一股風潮。

最初的Lomo相機,其實是鏡頭本身在設計上帶有缺陷,造成拍攝出來的相片四周有明顯的暗角,中間產生如隧道般的效果。此外,Lomo的鏡頭對紅、黃、藍三個顏色特別敏感,所以擁有一般相機無法比擬的鮮豔、明亮、飽和的色彩,以及較高的顏色反差、明亮對比。再加上暗房沖洗底片技巧:正沖負,也就是使用負片沖洗液沖洗正片,過程中會因沖洗液成分不同,形成不同色調的照片。綜合以上的原因,即形成了Lomo照片的三大特色:色彩強烈、色調偏離、暗角效果。

Lomo於1990年代開始在年輕人間走紅,至今已然衍生成一股攝影新潮流。1930年後,英國和其他地方開始認為攝影最主要的功能在於紀實,而Lomo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攝影美學。Lomo有時呈現出老照片的古樸質感,有時又有來自未來世界的科技感,它的魔幻效果,令許多人為之瘋狂。漸漸地,「Lomo」一詞不再單指相機或公司,它已成為當代的一種美學新態度。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各式各樣的相片編修APP令人眼花撩亂,簡易後製相片的電腦軟體更是五花八門,這些APP和軟體內建許多Lomo的效果,無論是過曝、復古、冷色調、暖色調,都有元件供使用者直接套用。此攝影風格的三大特色,使得它呈現出與現實脫離的感覺,不同於一般傳統相機的寫實,因而吸引了大批的擁護者。



Lomo使得相片色彩更為生動。(圖片來源/賴巧純攝)
 

 

換個小窗看世界Lomo

1990年後,光學科技進步,數位相機的出現促成了相機的普及,不少人手邊還另有一台Lomo相機。它的重量輕便,外型可愛討喜,不僅攜帶方便,還可當成裝飾,是現代許多年輕人包包中的必備之物,隨時隨地可以拿出相機記錄下每個不可缺席的時刻。

美國攝影師Barbara Morgan:「光給了我創意的形狀和腳本,也是我成為攝影師的原因。」光線對攝影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但拍照的當下無法無時無刻都擁有適合的光線,像是陰天、室內或夜晚,這時Lomo相機濃豔的顏色便可彌補難以克服的自然光,使原本單調或曝光不足的照片,也能擁有生動的色彩。

做為推翻傳統窠臼,展現新一代美學的工具,Lomo提供了人類另一個觀看世界的方式。眼底看見的彩虹,進入相機後不再是單純的紅、橙、黃、綠、藍、靛、紫。它跳脫了社會既定框架,將腦中硬梆梆的鐵塊融化再塑,讓人們思考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不是拿起相機拍就對

然而,只要套上Lomo的照片,就是好照片了嗎?

Lomo相機因為本身的瑕疵,每次拍出來的照片效果皆不相同,很難再拍出一張一模一樣的照片,它的刺激感與不確定性,是其吸引人的特色之一。在工業革命後的標準化、規格化社會中,它的特殊化無疑是對社會的一種反動,年輕人藉由張張獨一無二的照片展現自己不凡的品味,Lomo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殺出了一條血路。

但卻有許多人錯把Lomo的特殊化當成個人風格,拿起相機,四處恣意拍攝,無論其畫面內容與好壞,只要有Lomo的奇幻效果,便把它當成個人攝影作品,這是相當可笑的。當拿起Lomo相機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因為相機本身的特質,使用者絕對不會知道照片沖洗出來後會是什麼模樣。而如此隨機的照片,並非攝影者依循心中的想法所進行的創作,又怎能稱得上是一件作品呢?

一張照片,關鍵的是背後作者的心。毎個人對畫面的處理方式不同,想表達的意涵也不同。也許對作者來說有意義的畫面,不一定能得到觀者的認同,但是毎個創作必須是作者經過思考後才產出的。

Lomo是一個美學觀念,也是一項攝影技法,但它絕不能做為攝影技術的煙霧彈。網路上常常出現一些令人不知所以然的Lomo照片,舉凡是雜亂的街景、一群模糊的人、路邊的告示牌都可以入鏡,卻讓人完全看不出重點所在。

的確,Lomo相機降低了攝影三要素:光圈、快門、ISO,調整上的困難及麻煩,方便初學攝影者入手,輕輕鬆鬆即可拍出一張以奇幻效果營造出特殊意境的照片。走火入魔的Lomo愛好者,容易陷入「井蛙效應」,認為只要套上Lomo就是好照片,對於攝影就再也不求精進了。但相片背後的思想,是任何相機或軟體都無法取代的。

 


即使是Lomo,也須注重相片美感及意涵。(圖片來源/賴巧純攝)


毎個創作媒材背後都有其利與弊,論證Lomo本身的好與壞,並無太大意義,重點仍是在於使用者如何運用得當,就如台灣知名的攝影師柯錫杰所說:「相機不過是道具,重要的是心。」Lomo提供了一個攝影創作的新方式,也讓觀者得以用不同的視角欣賞攝影藝術。一張好的照片,最重要的是照片中的靈魂,一切端看相機背後的人,如何詮釋心中的想法。

記者 賴巧純
哈嚕,大家好~我是賴巧純, 我不喜歡虛偽的對待人,也不擅長堆砌華麗的辭藻, 我想用心,看世界,也讓你們看看我眼中的世界
記者 賴巧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