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實踐設計全球四十 設計人卻茫然

從設計科系龍頭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理念與現況,探討台灣設計產業的現實與設計人的期待。

實踐設計全球四十 設計人卻茫然

報導/ 鍾瑄  2007/10/21

時裝伸展台是許多設計者夢想的舞台,模特兒穿上自己精心製作的服裝,跟隨著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擺弄著美麗的體態,向世人展現設計師的巧思、創意。一位位高佻美麗或挺拔帥氣的模特兒出場之後,設計師帶著滿足的笑容接受眾人掌聲與鎂光燈的洗禮,人潮散去、燈光暗下後時裝伸展台上等待的又是下一次華麗的時尚盛宴。締造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Project runway、America's next top model引進台灣以來,更多人對時裝界抱著光鮮亮麗的美好幻想,設計相關科系更成為青年學子趨之若鶩的方向,然而在真正踏入服裝設計領域之前,誰又能了解舞台背後一位設計師的耕耘與努力?

實踐校園
實踐設計學院被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2007年全球第四十名的設計學院。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於1961年成立,是當時台灣第一所成立的服裝設計學系,該系對學生的創意概念要求更甚於實作技巧,歷屆畢業生不但擁有高水準的執行能力,在設計巧思與構想上具有創新的表現,實踐服設系畢業的學生常是企業愛用族群,今年實踐設計學院被美國《商業週刊》( Business Week) 評選為全球第四十名的設計學院,其中享負盛名的服裝設計系早已是台灣服裝界注目的焦點。服裝設計系助理教授莊沈叔儒表示:「我們希望本系的學生有創意、有能力自己執行並完成他的創意,換句話說,除了創意的開發以外也有實作、實務上的操作經驗。」服裝設計系的學生要試著找尋創新的概念,想辦法將自己的構思化為具體的服裝,並與老師討論可能的執行方法,學生不會被要求做出一件像名牌服飾一樣剪裁俐落的襯衫,而是一件充滿獨特性、有想法的服飾。 

以創意組的作品來說,它可以跳脫人們對服裝既定的概念只要在伸展台上有人穿著它展示,服裝設計系助理教授莊沈叔儒說:「創作導向的創意組,它的作品比較像是服裝的創作藝術,白話文來說的話,它可以是任何東西,你只要塞了一個model在裡面,衣服上的造型可以是任何東西」老師對學生期待的不是完美的車工或剪裁,而是學生經過思考發想與探索之後用自己的雙手將想法實現,正在準備畢業展的大四學生姜君衡談到過去三年的訓練:「雖然二、三年級老師會教一些創作的手法,其實四年來(學生)是一直在自我探索。」更具體地說,老師給予學生的指導只是經驗的傳承,他們希望學生能憑藉著舊有的經驗,在不斷循環的服飾流行中找出新的服裝概念。 

實踐服裝設計系服裝週創意組第一名,蔡昀澤作品『章主任對不起』系列作品之一。

獲得服裝週創意組第一名的設計者蔡昀澤,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小錯誤而聯想到一系列作品「章主任對不起」的設計主軸,作品名稱中的「章主任」教的是織品,章主任曾經在課堂上說過哪些衣料不能用洗衣機洗,而蔡昀澤卻不小心將羊毛毛衣洗壞縮水,他靈機一動將原本的錯誤變成設計理念,他說:「我喜歡將人們認為的錯誤或不尋常視為我的理所當然」,他將看來洗壞、染壞的衣服一件件拼湊起來從新詮釋,或把衣服反過來穿、把臉盆作為頭飾配件等等,模特兒身後還被裝上衣架特意忽略人本身的存在,甚至有幾套服裝將人臉藏在領口只露出衣架,伸展台上人們只會看到一套衣服在走台步,藉此他從新詮釋人和衣服的關係,跳出既有的穿衣框架,若蔡昀澤當時照既定的清洗規則清洗那件羊毛衣,「章主任對不起」的奇想就不會誕生了。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些充滿創意的衣服根本無法穿到街上,更不用說有什麼商業價值,學生花時間做特異、極端的衣服有什麼意義嗎?莊沈叔儒教授表示「我們要在學校這個環境裡面把學生的創意和野心激發到最高,就是它最狂野、最頂點的高峰。你在學校裡可以隨便亂做、不在乎市場,但出去工作以後接受現實的社會環境,它的創意一定會被砍。所以,我們希望學生出去有足夠的創意,同樣要被砍去百分之九十情況下,至少他仍然能保留足夠的創意且滿足職場上的要求。」許多學設計的學生最害怕的是出社會後面對的現實衝擊,廠商或老闆要的通常不是設計者一貫的理念和風格,他們不在乎設計者的概念,而在乎什麼是最流行的設計款式或立即回收的成本利潤,一個花了四年學習服裝設計、不斷追求創意的學生,如何承受進了成衣廠後老闆只是指著雜誌上的款式說「我要做出這件和那件」而非詢問設計者「你有什麼新的構想?」面對如此現實的情況想必學生在學校就要儲備足夠的能力與耐力,才能在出了社會以後仍保有對服裝設計的熱情,不斷地對現實做出謀合、妥協或是衝撞。

當然,不是所有服裝設計系的學生都將「服裝設計師」作為志願,蔡昀澤表示「自己不會去想這麼長久的問題,畢竟人生的變數太多了」,這句話道盡了台灣大多數有志成為「設計人」或設計相關科系學生的心聲,大家不是「不會」去想而是「不願」去想出路問題,沒有人甘願只作為「畫匠」而非「畫家」。反觀歐美、日本甚至是中國,台灣對設計產業的培養與保護只能說少得可憐,加上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強力傾銷的美國文化與哈韓、哈日風,台灣的設計產業一直走不出模仿的窠臼,有才華的人才也不願意留在台灣這個「不友善」的環境,我們的設計產業就只能停滯在既不歐美也不日韓、本土文化又氣力不足的綜合體之中。 

或許台灣的電子、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能夠為台灣換取立即、可觀的利潤,在政府花費大筆資金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同時,不仿想想文化素質對於一個國家強盛的影響其實更有力也更長久,我們不能什麼也不付出、不努力,只是祈禱台灣的時裝界、插畫界或是動畫界,再一次倚靠著國外的資源造就出另一位「李安」,而我們只是在一旁等著分享他的殊榮、為他拍手叫好。

記者 鍾瑄
鍾瑄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生,新竹人。 擅長電腦繪圖、人物插畫,插畫內容大多為孩童、聖經故事或另類愛情觀,喜歡描繪人體的線條與體態,風格介於日系插畫與美式漫畫之間,認為畫作跟文字一樣能夠紀錄生活,雖然大部分時間偏重圖像思考,也嘗試用文字書寫,文字平實、不加雕琢,希望創造出的文字與圖畫深具意義卻又平易近人。 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平時多涉獵相關書籍、雜誌與電視節目,對漫畫、插畫、卡通動畫等新知都有興趣。最常收看給小朋友看的卡通片,期望自己就算長大了也能保有孩子般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並且透過繁複的筆畫線條、簡潔的文字意象表達自己的看法、給他人帶來感動。 Email: hsuaninc@gmail.com
記者 鍾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