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期

暴力媒介 是暴還是利

當《暗黑破壞神3》一上市時,造成全台搶購熱潮;台灣連續劇出現車禍、肢體衝突等場景,而收視率依然屢創新高;許多的限制級血腥電影,所有的殺人凌虐橋段都描述的鉅細靡遺,卻依然票房開紅盤。為何大眾還是對這些擁有血腥暴力的媒體依然趨之若鶩?

暴力媒介 是暴還是利

記者 龔霈鏵 報導  2012/11/04

當〈暗黑破壞神3一上市時,造成全台搶購熱潮;台灣連續劇出現車禍、肢體衝突等場景,而收視率依然屢創新高;許多的限制級血腥電影,所有殺人凌虐橋段都描述的鉅細靡遺,卻依然票房開紅盤。今年五月,加拿大籍馬尼奧塔殺害中國留學生並分屍,他不但愛看開膛手傑克,手段也跟電影情節非常相像;同年七月,霍姆斯將自己比擬成《黑暗騎士》中的反派角色「小丑」,持槍進入電影院中掃射,造成了12個家庭的破碎;去年發生在挪威的77人喋血慘案,兇手布列維克自稱玩《魔獸世界》訓練射擊準確度。社會上每天都充斥著這方面的暴力新聞,那為何大眾依舊對這些腥羶的媒體趨之若鶩?


〈暗黑破壞神3〉一上市,就造成搶購熱潮。(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霍姆斯將自己比擬成《黑暗騎士》中的反派角色「小丑」,持槍進入電影院中掃射。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暴力 紓解的管道

人們對這些可以使自己生理造成反應的刺激物,總是有著莫名的偏好。而市場有需求就自然有供給,電影電視場景中的衝突次數多寡直接牽涉到票房和收視率;而網路遊戲一直以來都是以打殺射擊為市場的主要的賣點,現在的遊戲為了講求真實,他們將場景和人物,甚至是噴濺的血漬都製作的栩栩如生,造成了家長對於這些媒介可能對孩童的影響疑慮。有研究顯示,過早讓孩童接觸暴力電玩,會造成日後學習的影響。然而對於暴力媒介,傳播學者也分為兩大學派,各自表述。

一派以宣洩理論,指稱閱聽眾在接觸這些媒介後,會因原本的憤怒有了抒發,因而不會做出暴力舉動;而另一派則以引動說,認為這些媒體會引動閱聽眾暴力的行為傾向,長期曝露之下,會進而減低了對暴力的敏感度和對受害者的同情。任教於交通大學的林日璇教授表示:「這些殺人魔是『目的性』的學習媒介中所含的暴力,他們認同這些角色,而這些角色也同時滿足了他們的渴望。而且有研究證實這些媒介對於一般人的負面程度不明顯,時間也相對較短。所以不需太過恐慌。」

暴力不但是人類社會中自始以來就有行為模式,更是現代小說、戲劇和電影電玩最主要的題材。某位不具名的男同學表示:「虛擬的暴力才能讓現實的自己有抒發和興奮感,感覺自己真正在掌握自己,這是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很難去體驗的。」這想必也是許多愛好暴力媒介人的心聲,讓現實中無法紓解的情緒找到一個發洩的管道。而接觸適當的暴力媒介,也可以使人對現實中激發更多動力。暴力媒介的存在依然有它的重要性,這也是它歷久不衰的道理。


今年台北電競隊伍TPA奪下冠軍,重新詮釋了暴力媒介對大眾的正向影響。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暴力 誘發偏差產生

雖然說我們的生活依就離不開暴力媒介,但對於近年來國外這些驚世駭俗的殺人事件,依然引起了大眾對於暴力媒體的疑慮和問題。台灣的槍械和國外相比,取得較為不易,所以目前沒有類似於國外的殺人魔案件,但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未爆彈?這個疑慮仍待釐清。而對於其可能造成的偏差行為,若從法規規範方面下手,想必需要多方面的考量與決策。但又回歸到一般的閱聽大眾,這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雖然大眾都知曉,會做出傷天害理的兇嫌通常都有精神病史。但對大眾而言他們更想知道的,是兇手怎麼會有這種心理?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他們做出這麼殘忍的行為?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傳播媒體瞭解這種渴求,也大幅報導,其實這也是變相的「媒體暴力」。這是否會牽引出某些潛在的殺人魔?或許更助長了一些人一「殺」成名的想法,由於恐懼自己會被遺忘,因而背水一戰;或者認為自己可以操縱一切,以為可以因此留名青史,這也是兇手的心態。

在媒體氾濫的時代,犯罪事件的報導似乎變像成了一種娛樂事業,一種另類的「媒介暴力」。新聞業出動SNG車進行現場轉播,每一天循環式的轟炸報導,甚至會請許多所謂「評論家」上電視講述自己的分析看法。對現在商業取向的媒體來說,收視率是一切指標,有議題就代表觀眾願意收看;對觀眾來說,雖然報導一開始令人感覺驚悚,但最後會對不斷重複播送的新聞感到疲勞,進而造成麻木感。就如同電視和電影中的暴力一樣,它雖會提升閱聽眾的興奮感和注意力,但時間一拉長,反而會日漸反感與冷淡,對於此事件極少有正面的幫助或是有益於相關法律的推動。

然而這對受害者及受害家屬來說,反而是一種折磨。媒體的重複報導鞭笞著他們永遠揮之不去的惡夢,媒體宣染到最後,兇手反而成了各個版面主角,而受害者只在第一時間被同情與關懷,但隨著之後的報導卻不復存在,被整個媒體界和大眾遺忘,像是整件事和他們毫不相關。這種隱性的媒介暴力,才是慢慢啃嗜著閱聽眾心靈,讓受害家屬不見天日的元凶,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心寒。


作家宮部美幸的成名作《模仿犯》,就是在描述連續殺人犯的心境和
媒體對社會新聞的炒作。(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媒體 利弊操之在手

媒體在現在社會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一般的娛樂媒介中暴力,或者社會新聞當中的暴力,媒體不管是在傳播方還是接受方,都掌握了消費者的選擇和注意力。暴力媒介的接觸,適度的接收,不僅可以調和現實中的不平衡,也可以為生活添加一些樂趣;然而,從殺人犯事件觀看整個暴力運作的軌跡,從暴力媒介到閱聽眾「知」的權利,我們該了解如何在每個議題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和停損點,才不會傷及到相關人士,或者造成潛在的威脅。暴力媒介最終或許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至少當我們真的正視並加以去了解後,我們也就有能力去監督,去發揮它對人有利的地方。

記者 龔霈鏵
如果我的文字有激起你那麼一點漣漪, 那其實我已別無所求。
記者 龔霈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