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後護理面面觀
學士後護理面面觀
記者 薛世如 報導 2012/11/04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化和急重症病患增加,使得執業護理人力負荷過重,許多護理人員紛紛出走。有鑑於護理人力短缺,衛生署研擬在年底推出「學士後二年護理養成制」,希望能以培養第二專長的方式,將人力導入護理職場。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9年底統計,護理人員在台灣醫療產業中約佔總醫事人員人數比率的百分之八十,這項數據顯示,護理人力在台灣醫療體系裡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幾十年來,「護士荒」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由於護理人力配置不當,導致臨床執業環境不理想、護病比過高、工時長、薪資低等問題,造成畢業生就業意願低、流動率高,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僅影響整個護理產業結構,也間接地反應到民眾的醫療照護品質。
行政院衛生署提出「醫護人力改革10大策略」。(圖片來源/Google)
初進職場 調整與適應
懷著滿腔熱血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敢衝、敢闖、敢夢想,對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因此對工作往往過於理想化,造成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導致適應不良、工作轉換快速等問題,此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台灣應屆畢業生中,何況護理人員每天都要跟時間賽跑、面對活生生的人命,職場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一個二十三歲的大學畢業生,需要有多少心理建設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四技學生王涴筠表示:「我自己在還沒接觸到護理之前,並不了解這份工作的辛苦程度有多高,在實際碰到之後,才明白護理工作的問題並不只是大家一直在吵的薪水問題如此簡單,其實背後有更多複雜的關聯。」衛生署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有二十三萬護理人員領照,但實際執業人數只有十三萬人,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將問題指向惡劣的勞動條件,認為護理人員荒並非護理人力來源不足,如何改善勞動環境進而將護理人員留住才是根本之道。
護理勞動條件有待改善相關報導。(圖片來源/Google)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護理人員的離職率過高,但國家衛生研究院護理研究員陳惠姿表示,這樣要求護理人員並不公平,因為大學本身並不是職業訓練場所。以就讀其他科系的大學生為例,畢業後也未全數投入本科系相關工作,即使從事相關行業,之後轉換跑道的人數也不少,加上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職業的權利,不能以相對嚴苛的標準來對待護理人員。
新進護理人員無異於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都需要經過磨合與心態上的調整,台北君悅大飯店人事部經理李旭東曾說過:「『適才適所』很重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做得好,但在決定是否合適之前,新人都必須確實努力過,而不是把職場遇到的困難,當作不適合的藉口。」
修業規章 討論空間大
自衛生署公布年底將推出學士後護理政策後,隨即引發多方人士反彈,已離職的護理師李碧華說:「護理本來就是一個專業,專業不是說你學兩年就會了。」除了課本上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臨床實習經驗的累積,要在兩年內修習完所有課程,對修課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大挑戰,學士後護理系畢業學生的專業應變能力,也同時受到民眾與現職護理人員的質疑,民眾薛文雄表示,如果招收的是相關科系的學生,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社會接受度也會比較高。
「我覺得篩選制度很重要,畢竟是公費生,是花國家的錢去讀書的。」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二技學生吳佩倫如是說。除了專業能力需要被肯定,公費問題也是大眾討論的焦點,「如果學士後護理可以使用公費,為何其他花更多時間學習的學生不能使用公費?」王涴筠說。關於公費生資格認定的標準,政策及課程規劃人員都應該將其列入重點考慮。
學士後護理課程規劃,將在11月14日護理學會論壇中,正式開始第一次討論,由每個學校派出兩位代表參加,修業年限及公費資格尚未成定案,陳惠姿說:「教育部本來就鼓勵第二學位,為什麼自己人要反對護理要頒發第二學位?輔大護理提出的課程最起碼兩年半,公費的問題也可以再討論,這些都是我們要一關一關去闖,不應該用一個空殼子就一竿子打翻全部。」未來培育出的學士後護理畢業生,仍需考取執照,之後計畫分配到公家醫院及地方衛生所服務,解決護理人力分配不均的問題。
多方人才 注入新思維
輔大護理系已連續三年,每年招收兩名校內轉系生,甚至有學生在畢業後,重新考指考進入輔大護理系,這項資料顯示,目前已存在一部分學生喜歡護理、願意走進護理產業。金錢,或許無法成為所有事情判定的唯一準則,每件工作的背後,必然有價值與意義存在。「我希望能帶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完善的醫療照護,所以我更希望想進入醫療體系工作的人,是真正想為這世界貢獻一份心力的人,而不是純粹因為有興趣就來試試的人。」王涴筠說。
護理人員親切的形象一直是大眾眼中的白衣天使。(圖片來源/Google)
學士後護理系,由於招收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也因為是第二次的選擇,思想上相較於高中畢業生會來得更加成熟,在完成一個學士學位後,通過一套檢驗標準,帶著原有的專業知識投入護理行列,對護理領域無疑是個加分的效果,在社會強調T型人才的同時,大家是否應重新審視護理廣納多方人才的新思維?
一項新政策的提出,都會有支持與反對的聲浪,理性的溝通與對談也是必要的,如何提出具體建議給施政及規劃者,而非使用情緒化的字眼攻擊與批評,是社會大眾應有的素養,陳惠姿也提到:「我們尊重不一樣的聲音,可是我們真的會心疼,很多事情不是罵出來的,護理甚麼時候走到變成像社會系一樣去做社運?」在為自己權益發聲的同時,也該思考初衷的核心所在。
![]() |
記者 薛世如
身高一米八一,體重起伏不定,感謝父母把我生的人模人樣,給我一個溫馨可愛的家。 祝大家天天開心,不愁吃不愁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