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期

頻率捕捉者 阮安祖

一個外國人,講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手上常常拿著錄音器材,隨時紀錄台灣這塊土地的聲音,實在很難令人不去注意,這就是他──阮安祖,將台灣島上獨特的聲音與感動呈現給每個人。

頻率捕捉者 阮安祖

記者 謝昌錡 報導  2012/11/18

一個外國人,講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手上常常拿著錄音器材,隨時紀錄台灣這塊土地的聲音,實在很難令人不去注意,這就是他──阮安祖,為了一圓學中文的夢想來到了台灣。安祖覺得台灣是塊很特別的寶島,台灣島上的聲音都值得去珍藏,於是,他拿起他的錄音器材,把值得留念的聲音都紀錄下來,並在他所主持的電台節目中播放給聽眾聽,讓大家用聲音去聆聽與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安祖的錄音筆裡面有幾千個錄音檔,都是獨特珍貴的聲音。(圖片來源/謝昌錡 攝)
 

東方的頻率 中文的耽溺

安祖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外國人,第一次接觸到中文是在小學的時候。那時家人帶他到香港,於是他對中文有了初次的接觸與體驗,他覺得報紙上印的中文字體很新奇,而或許就是小時候的經歷,埋下安祖之後熱愛中文的種子。在安祖升至大學後,因為家人工作的關係,每年的寒暑假會跟著家人到新加坡去,在那的幾個月間,爸爸媽媽會學一些中文,但大多是為了交際或者僅是微微的興趣,安祖的哥哥在大學也有學習中文,耳濡目染之下,開啟了他學習中文之路。

大學就讀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安祖,在大二至大四這三年內選修了學校所開設的中文學習課程,此後,便一頭熱栽進學習中文的世界裡。他說他也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那麼有興趣,可能是中文的語構跟西方世界的語言來比,算是是全新的句法,而就字的形體來看,頗不同於英文字,中文字是種方方正正的感覺,在筆畫上則是更深的一門學問。基於安祖所說的這種莫名的熱忱,在學習中文字的過程中,常常可以一個字寫一百遍,甚至千遍。安祖覺得外國人學中文真的很艱難,但是他沒有放棄,每當長假的時候回到新加坡,就會覺得自己又多聽懂了一些,讓他又有動力將中文繼續學下去。


安祖學好中文之外,也接觸更多代表中國的其他文化。(圖片來源/阮安祖 提供)
 

內心的聲「嚮」 傳遞來台

在大學畢業之後,安祖申請到美國政府和多個國家合辦的Fulbright獎學金,藉由這個機會到台灣當交換生,一圓他的中文夢。但當初來台灣之時,他深深覺得自己所學的還不足,很難與台灣人流利溝通,不過在大家都使用國語的環境中學習中文,讓安祖的中文進步迅速。

來到台灣的安祖,在第一年內要完成交換生計畫所提出的研究,研究台灣教育體制下對於國中小學生學習英文的方式與狀況。雖然是個研究作業,但這對安祖來講也是一體兩面的學習,同時思考了自己是一個美國人在學習中文的經歷。由於想學好中文的積極態度和對於台灣的熱愛,安祖在完成研究後選擇留在台灣,找了一個網路公司的英文編譯工作,雖然僅做了短短一年,但這也磨練了他中英譯的能力。

在這兩年內除了研究與工作外,安祖也在台師大的語文中心學習中文,增進自己的中文能力。這期間,安祖認識了一位朋友詢問他是否有意願去中央廣播電台遞補電台節目的缺額,因緣際會下,安祖便進入了中廣。
 

聲波的感動 DJ以後

安祖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中廣後,便馬上了有了自己的節目,像是談論健康與運動、播報新聞及介紹外國人在台灣經歷這三個節目。再後來也有主持過原住民文化與流行文化相關的節目,現階段則是主持美食文化與流行文化這兩類的節目為主。對於主持電台安祖很有想法:「我在想,電台節目裡的什麼元素是電視、電影、報紙其他媒體所取代不了的,想一想發現好像是獨特的聲音。」

安祖覺得現在大部分的人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太視為理所當然,就連聲音更是,他希望藉由自己所錄下的聲音去感染其他人,喚醒大家能夠仔細去聆聽,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常聽見的聲音或者很美妙的聲響,仔細體會這些頻率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觸與連結。就這樣在當上DJ之後,他手上便常拿著專業錄音器材,外接著麥克風,佇立不動的錄著這世界的任何聲響,安祖近三年內電腦裡的錄音檔已經超過至少一千筆,像是有敲竹筒飯的聲音、超商門叮咚的聲音、裁縫機的聲音、擲筊的聲音等等平常不太會去注意,但仔細聆聽會覺得很奇妙有趣的聲音。


不管走在何處,安祖總是能聆聽且找到想要採錄的獨特聲音。(圖片來源/聯合文學2009年6月號)
 

部落結緣 心與聲繫山林

安祖說:「我上輩子可能是台灣原住民,不然怎麼會去過那麼多部落,認識那麼多原住民朋友。」這要追溯到幾年前安祖在阿美族的同學介紹下,認識了其他卑南族的朋友,在那之後安祖便投身於山林間,參與了很多部落的大小活動。像是每年跨年,安祖都會去卑南族的大獵祭與部落族人一同歡慶,並錄下祭典的歡樂現場。走過那麼多部落,安祖也很喜歡原住民小朋友,當安祖拿出錄音器材與麥克風時,原住民小朋友總是會熱情得湊向前看到底是什麼東西,他喜歡原住民小朋友直話直說的個性,就連在麥克風下也同樣直率。而原住民小朋友用麥克風講的話當然也被安祖珍藏起來。

在那麼多音檔中,他覺得最有印象且最感動的是有一次在尖石鄉那羅部落所錄的聲音。當時有一位泰雅高齡老奶奶聽見其他人在唱日本老歌,她聽一聽也一起哼了起來或許是使她想起了過往的點點滴滴,聲音傳染了情緒,情緒也傳染了聲音,那種傳達出來的氛圍使在場的其他人也感受到了。安祖說:「那一天我把大家唱的那首歌錄成一捲錄音帶給那奶奶,因為她其實很想唱但不太記得歌詞,是聽見大家在唱她才想了起來,並勾起她的回憶,送給她錄音帶她以後就知道怎麼唱了。」當時在場的部落族人芽悟巴善提到:「我驚訝安祖對部落的每一個聲音,是很用心的在聽,勝過我們自己平日的生活,我聽到安祖錄製教堂彌撒唱歌的虔誠,Yaki(泰雅語奶奶)哼著日本老歌的回憶,深夜裡的部落之聲,令人感到驚奇卻又不可思議。」


與原住民有著很深的緣分,部落裡的聲音對安祖有重要的意義。(圖片來源/阮安祖 提供)
 

與心同頻 作個頻率捕捉者

雖然在大學時是念大眾傳播學系,但當初沒有想過要做電台的DJ。如今,安祖在電台做了有10年之久,他認為做電台最棒就是可以安排準備自己想跟聽眾說的事。他堅信只要認真的生活,做好自己的本分,就算是在工作,也可以享受自己安排的一切,享受著每一次採集的聲響與帶來的感受,享受著台灣獨特的文化與美食。對於未來,安祖會繼續主持電台,把更多的聲音帶給聽眾,讓人們驚嘆原來身旁一直都有這些驚奇的片刻。只要用心感受週遭的聲音,讓心跳與世界同頻,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的頻率捕捉者,擁有那些別人偷不走的短暫聲響和永恆的感動。

記者 謝昌錡
哈樓,I'm 謝昌錡 也是大目 是個憂鬱雙魚的兩極男孩 最喜歡寒暑假把以前密死的電影補齊 最喜歡上山找原住民小朋友們玩 最喜歡在FB上創一堆頭銜 因為每一個頭銜都是現在的興趣或者是想看齊的目標 而每一個頭銜都足以代表我的一小部分:)
記者 謝昌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