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期

理所當然的台灣巷弄

跟著一台英國經典國民車,在《台灣巷弄》中走進走出,細細觀察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被描繪成一張張插畫,突然之間會覺得它們很陌生,但在記憶和眼前所見相互衝擊之後,熟悉感油然而生,不經令人會心一笑。

理所當然的台灣巷弄

記者 吳悅萍 文  2012/11/25

跟著一台英國經典國民車,在《台灣巷弄》中走進走出,細細觀察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被描繪成一張張插畫,突然之間會覺得它們很陌生,但在記憶和眼前所見相互衝擊之後,熟悉感油然而生,不經令人會心一笑。

本書以英國國民車的口吻,淺白的文字,以及線條明確的插畫風格,將台灣巷弄中的視覺、聽覺及感覺呈現出來。雖然不論是夜市、節慶及傳統習俗都談得不甚深入,但經過台灣人的共同經驗所產生的共鳴,很容易就跟著圖文穿梭在童年到長大成人後的台灣記憶之中。


你所忽略的台灣味

本書分為六篇,分別是〈台灣巷弄〉、〈台灣夜市〉、〈台灣字號〉、〈台灣節日〉、〈台灣傳統〉及〈台灣呷飽〉。每篇的開頭都用國民車觀察其主人的角度,訴說著多年來相處的共通回憶,進而帶到台灣特色。其中〈台灣巷弄〉這一篇的描寫較為細膩,提到了許多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景況,卻因司空見慣而忽略了自己本土的意義。

體會最深的,就是〈二十四小時營業中〉這一小篇,不得不說其實是因為台灣人的懶散,及沒有一致性的生活步調,而帶動了許多便利,去配合各種各樣生活樣貌的人。書中說道:「三十七年前,你在永和地區就可以找到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豆漿店。一九八三年後,便利商店也全年無休。一九九九年後,你可以在書店看整晚。二○○七年後,你可以在速食店待到早晨再回家。」看到這段文字,突然讓人回過神,其實大多數的人早就把二十四小時營業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它人情濃厚的面貌。在台灣生活如此便利,時間再晚都可以即時找到你急需的物品,一出國,便覺得他鄉的夜晚不像台灣如此溫情,處處有燈火通明的店家,招著手要給予你幫助。一股台灣用持續不減的溫度待人的感動,頓時油然而生。


在台灣生活很便利,時間再晚都可以即時找到你急需的物品(圖片來源/花巷草弄15號)

台灣人的熱,從心暖到胃。在〈台灣呷飽〉一篇中提到了許多台灣人的宵夜或是下午茶,這才發現,台灣人的熱食文化,其實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即使是東方國家,日本人習慣吃冷盤食物生魚片或是醃漬的菜;韓國人的主食一向是家庭主婦手做的泡菜,和餐餐要喝的冷海帶湯。而我們經常忘了,台灣人的胃,永遠是熱的。正如同日本的居酒屋、英國的PUB、法國的咖啡店,台灣的上班族下班後到消夜時段,到固定的熱炒店點一盤現炒的宮保皮蛋,和同事暢飲一杯。雞排是我們的下午茶,肚子餓了,不論現在是幾點幾刻,就是要大快朵頤一番才有精神繼續工作,現炸的豪華超級大雞排配上一杯珍珠奶茶,燙口之餘享受的便是始終如一的重口味,以及繼續上工的精神支柱。


上班族下班後到一定到熱炒店點一盤現炒的宮保皮蛋,和同事暢飲一杯
(圖片來源/泰瑞先生雜貨店)


畫家筆下的台灣

《台灣巷弄》這本書雖然圖文各半,但插畫比文字更值得一看,因為文字談的較不深入,只有令人偶有會心一笑的經驗,因此插畫部分顯得更為吸引人。《台灣巷弄》的插畫作者是一位動畫家桑德,他在本書中的繪畫風格,雖然色彩運用很多元,但一如他過去的作品一樣,彩度並不高,因此讓整本書呈現出復古台灣社會的味道。桑德的繪畫風格一直是以線條描繪出物體為主,並用點點和虛線製造出陰影以及物品的瑕疵,筆觸部分較深層,上色的部分簡單不渲染,在本書中也不例外。因為要呈現出許多台灣街景中的店家名稱,因此在中文字上也繪出復古味,用電腦字體但卻讓人誤以為是手繪的風格,呈現出老招牌的模樣,此外,會以英國國民車的方式呈現,或許也因為它亦代表著傳統、復古的意象


桑德筆下的《台灣巷弄》。(圖片來源/SAN×TIN桑制庁粉絲專頁)

書中的每一張圖,都是以英國國民車乘載著各項台灣特色的方式,將台灣人的所聞所見描繪出來。細膩的部分是,因為插畫輔助文字的關係,日常生活中眼睛所及的台灣回憶在讀者腦中活靈活現,即使是再斑駁不堪的街景,在桑德的筆下,便變成了一個個不假修飾的可愛缺陷。例如在〈台灣巷弄〉這篇中,作者提到了台灣的騎樓和鐵窗的建築特色,以及老式公寓的住屋形式。其實兩者都是曾經為人詬病的建築型態,經常被評為是破壞城市樣貌的不良設計。但桑德卻將鐵窗上掛著待被曬乾的衣物、打掃用的水桶掃帚,以及公寓頂樓加蓋的違章鐵皮屋一一繪出,配上英國國民車後竟成了一幅藝術品。仔細想想,「這不就是台灣嗎?」在桑德筆下能變成引人注意的插畫,那街景本身又何嘗不能如此呢?與其迫於改變,不如讓這樣的街景修飾一番,變成台灣人不必遮遮掩掩的特色。


台灣的騎樓和鐵窗的建築特色。(圖片來源/SAN×TIN桑制庁粉絲專頁)

 

換個角度 回頭觀察

雖然本書的文字,在各個小篇章中介紹台灣文化的部分已經脫離了國民車的口吻,也較不像是自身經驗的分享,少了一股置身其中的臨場感。但卻告訴讀者許多被遺忘或不被注意的事。用台灣人的印象去詮釋台灣日記,呈現出了外國人眼中的台灣特色,而這些特色經常是台灣人不自覺的。

隨著各種台灣意象近年來漸漸浮出檯面,八家將、節慶遊行等也從那些被忽略的人事物之中被救贖回來。靠著那些與周遭人共同經歷過的感動,和英國國民車乘載著的異國撞擊,我們漸漸品嘗出不一樣的台灣。台灣人熱心卻不求回報;台灣人隨興但不輕浮;台灣人的路邊創意雖然有時不美麗,卻很有意思;台灣人崇洋媚外但熱愛自己的文化。這樣被喚起的記憶擁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子,叫做感動,一種被圖文帶出的感動呼喊著:「就是愛台灣啦!」

記者 吳悅萍
大家好我是吳悅萍,人家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那我肚子裡應該有兩艘船。
記者 吳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