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期

流行與盲從 一窩蜂現象

還記得多年前葡式蛋塔在台灣流行的盛況嗎?大街小巷開滿一間間葡式蛋塔店,卻在不久之後紛紛倒閉收店。而後興起的烤饅頭、甜甜圈等熱潮一陣又一陣。流行之時店面前人潮絡繹不絕,熱潮退後店家一一關門。

流行與盲從 一窩蜂現象

記者 歐士豪 文  2012/11/25

還記得多年前葡式蛋塔在台灣流行的盛況嗎?當時大街小巷開滿一間一間葡式蛋塔店,卻在不久之後紛紛倒閉收店。而後興起的烤饅頭、甜甜圈等熱潮一陣又一陣,流行之時店面前人潮絡繹不絕,熱潮退後店家一一關門,留下來的店面少之又少。

自從王建民登上大聯盟,被台灣媒體冠上「臺灣之光」的稱號後,「臺灣之光」做為吸引觀眾目光的詞彙,重複地在媒體上出現到氾濫的程度;電影「阿凡達」在3D製作上成功打響知名度後,眾多電影不考慮電影本質紛紛將電影做成3D,而出現不少立體字幕電影,為的只是跟上潮流。一窩蜂指的是如蜂群般一擁而上,「昨日一哄而上,今日一哄而散」,這句話精準的解釋何為一窩蜂現象。
 

一窩蜂現象 四處可見

一窩蜂現象通常指的是,人們對於某項事物的關心和關注程度突然大幅度的提升,通常是源自於某個小事件,透過媒體或網路等媒介把訊息散布出去,進而影響行為與決策。一窩蜂熱潮在亞洲地區,尤其在臺灣特別明顯,一則新聞事件或網路上的一個短片、一篇文章都可以引起風潮,網路上流行的事物再經由媒體報導後更加廣為人知,強化了一窩蜂現象的盛行。

新聞報導往往也沿用類似的模式,在今天媒體已經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環境下,當一個事件發生或是某家新聞先報出來並引起話題後,各家媒體爭相報導。眾多媒體抱持「只求不漏,不求獨家」的心理,漏了新聞就等同於放棄了報導該新聞可以獲得的利益,於是各家媒體無不強化報導,重複放送。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的內容趨向單一、單調,讓觀眾誤以為沒有其他更為重要的事件可以報導。

在臺灣,一窩蜂現象最常出現在餐飲業,眾多的美食只要在網路上引起討論再經過報導,馬上就變得熱門搶手,有時間排隊還買不到。更有些人只是看到有人排隊就想跟著排,大多只是一味的盲從。又如前面提到的蛋塔、泡沫紅茶店則是另一種模式。這類店家在短時間內店面急速地增加,然後又快速的消失。業者彷彿也習慣這樣的模式,像是做賭注一般的投入,消費者看見也順勢搭上流行。但來的快去得也快,等到消費者的新鮮感退去,又回到原本的狀態,業者再次尋找新的商機,重複相同的模式。


葡式蛋塔曾經紅極一時。(圖片來源/多多開伙)

另外在農業中也存在明顯的一窩蜂現象。比如說某年蘭花價格高漲,眾多農夫紛紛投入蘭花栽種上,等到下一個收成季節時,蘭花價格因為眾多人湧入栽培造成價格大量下跌。次年栽種人數又快速減少,價格回升。就這樣往復的循環,造成價格漲跌不止,一旦有高價作物出現,又會有人投入生產。

不只餐飲業與農業,一窩蜂現象也普遍出現在台灣的各種產業。然而一窩蜂不僅僅適用於單一產業,也對台灣的整體走向發生影響。自從臺灣從傳統產業轉型走向電子產業,政府的補助輔導讓眾人相繼投入電子業。這樣的產業投入連帶的影響臺灣教育市場的選擇。在政策的推波助瀾之下,電子、電機相關大學科系一下子成為家長眼中理想的未來目標。眾多學生不思考自身的喜好而選擇電子類科系就讀,直到今日景氣衰退,電子產業的就業保障已經不像過去一樣牢靠之時,又大批的轉往公職。這些都可看出因為盲目的湧入,最後造成一窩蜂入錯行的情形。
 

追逐利益與從眾心理

一窩蜂現象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短時間內快速增加的利益,生產者認為有利可圖而投入其中。然而投入的群眾太多造成供過於求,分割掉原有的利益。再加上快速興起的事物,往往缺乏吸引長期投資的理由,熱潮退去之後,人們不再關注於此,最後造成生產者過多並開始衰退。市場導向的一窩蜂現象,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在流行之始,其他生產者開始模仿、跟隨已經成功的經驗,可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並從中分取到不少的利益。

以消費者的角度,一窩蜂現象從心理狀況來看是保護自身,害怕孤立而做出的從眾、盲從行為。從眾是一種心理需求,因為害怕自身的立場被孤立,而以大多數人的立場做為自己的選擇。人會希望自己擁有獨特性,但一窩蜂現象的盛行顯示人更害怕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消費者會做出和團體相同的行為來取得認同,並降低自己和全體之間的差異,同時,當自身行為與選擇與他人一致之時可以產生安全感。


消費者盲目地排隊,降低自己與全體的差異感。(圖片來源/河南商報)


一窩蜂現象盛行 避免盲從

從話題的一窩蜂現象來看,例如:日前林書豪在美國職籃活躍後,從新聞、商品、企業、出版業到振興籃球小組等無數的產業,無不處心積慮地想著如何和當前的林書豪風潮扯上關係。偶爾有人或團體在國外成功或是取得知名度之後,消息傳回後先是新聞的強力放送,就算是原本乏人問津的議題,或平常被社會視為不良的行為,如:陣頭和電玩,立即獲得眾人關注與好評,一時之間熱鬧無比。即便是輕鬆的聊天民眾也偶爾談到發燒的話題,以顯示自己有跟上流行。再來是各種攀親附戚的行為紛紛出籠,只為趕上風潮,並試圖從中獲得一些利益。


一窩蜂的關注與熱潮往往快速退燒。(圖片來源/JTV Live 轉播台FB專頁)

時至今日,臺灣人對於一窩蜂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同樣的模式至今仍持續重複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周遭多少充斥著被創造出來的需求而不是真實的需要。大品牌推出新的智慧型手機便引起大量民眾的搶購與排隊,但消費者是否思考過這真的有其必要?一味重複同樣的話題真的是新聞觀眾想要看到的嗎?人們對於街頭上的排隊美食往往不加思索的一起跟著排隊,但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否真的值得?

對於一窩蜂的熱潮僅站在消費者立場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但仍該避免從眾,陷入人云亦云的情況。熱潮雖能帶動錢潮,但沒有長久的計畫,到最後全部都變成一場空。流行難長久,在行為前多加思考,保持理性思維,不盲目跟隨熱潮和群眾才是上策。

記者 歐士豪
歐士豪,傳科系三年級生。 興趣雜亂,沒有專長。 正在尋找最完美的故事。  
記者 歐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