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期

I am so Gay and So What

一反愛滋媒介、歡淫作樂的污名,時尚、犀利、妖嬈等形容詞成為同志的新形象,但這是一種「正常化」抑或再次「不正常化」現象?

I am so Gay and So What

記者 王宗瑜 文  2012/12/02

最近一部名為《Gay Men Will Marry Your Girlfriends》的YouTube短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由五位同性戀型男在攝影鏡頭前賣弄眉眼,以幽默、傲嬌、語帶威脅的口吻呼告社會大眾尊重同志、支持同志婚姻。否則憑著男同志的特質:追求質感、品味優雅、注重體格、貼近女性內心等優勢,將可以輕易擊敗異性戀男子,奪得女性芳心。影片引發大眾熱烈討論,無論是正面迴響或是激烈反彈,同志議題的熱門與爭議程度可見一斑。
 


影片中可感受男同志傲嬌、幽默而語帶威脅的口吻。(影像來源/YouTube)


女人知己 引領風

在過去宗教保守與封閉社會的壓抑下,同性戀一直都是藏躲於陰暗中的一群黑影。近年來隨著社會風氣開放與多元文化的發展,同性戀開始有了不同的解讀方式——一反愛滋媒介、歡淫作樂的污名,時尚、犀利、妖嬈等形容詞成為同志的新形象,尤經商業轉化後,更一躍成為「女人的知己」,並在時尚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面面的同志旗幟於是開始大搖大擺地豎立圈內。

時尚界甚至流傳著「十男九Gay」之說,舉凡服裝設計師、造型師、化妝師等,皆比女性更為纖細狐媚。如義大利經典品牌Dolce & Gabbana,便是由Domenico Dolce與Stefano Gabbana二位同性設計師戀人共同創立;被譽為「最性感的同志」Tom Ford,為前任法國高級時裝品牌YSL(現更名為SLP)與Gucci總監。其他重量級鬼才設計師,如浮誇浪漫、風情萬種的Christian Dior前任總監John Galliano、綽號「時尚壞小子」的藝術大師Alexander McQueen,皆為時尚界中著名的同性戀者。
 


Tom Ford被譽為「最性感的同志」。(圖片來源/High50)
 

出櫃 出名 出頭天

同性戀在過去為禁忌的話題,但身處爭奇鬥艷大鳴大放的時尚圈中,設計師除了建立與眾不同的風格,也講求新穎甚至驚世駭俗。因此,利用出櫃一舉,於內是為一種對自身的認同與信心;於外則是超脫俗世眼光,無懼輿論,因此更能夠大膽創新地揮灑洋溢才華。在異性戀霸權之下,同性戀標籤像是一把利刃,深深插捅在非異性戀者身上;然而他們勇敢出櫃面對刀鋒,並將之反轉而緊執刃柄,以同性戀一詞披荊斬棘、吸引目光,使大眾從議論同志議題進而轉為注意其作品表現,成為嶄露頭角的新途徑。

擔任法國精品Louis Vuitton的創意總監Marc Jacobs,尤其善用其同志身分活躍於時尚圈中。時常與男友大方攜手聯袂出席各公眾場合,甚至以全裸的姿態登上知名同志雜誌《Out》2007年九月刊的封面;身著女裝、化身芭蕾舞名伶,與超級名模「黑珍珠」Naomi Campbell為《Harper's BAZAAR》雜誌拍攝組照,淋漓發揮同志狂野、花俏的一面。食髓知味,他繼而全裸出鏡宣傳Louis Vuitton 2009年的塗鴉系列、2010年全裸上陣代言自己品牌的男性香水《BANG》,製造話題性,使其作品曝光率與知名度快速竄升,也為品牌營造出前衛、大膽又俏皮的形象。


Marc Jacobs身穿女裝與黑珍珠Naomi拍攝的雜誌組照之一。
(圖片來源/Harper's BAZAAR

同志話題也從時尚圈延續到日常生活中。為了搭上這股熱潮,美國電視台於2003年推出《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節目宗旨為異性戀男子大改造,由五位同志時尚型男(FAB 5)改造其室內裝潢、生活態度、審美品味等,從而由裡到外將一個生活邋遢、不修邊幅的普通男子打造成注重品味、符合同志眼光的型男。節目播出後成功地引發廣大迴響,同時同志時髦、犀利的形象更為深植人心。


撕下同志標籤

曝曬於高密度、高質量的大量商業訊息下,「時尚型男」成為男同志的新刻板印象。雖然成功覆蓋、扭轉了過去大眾對於同性戀的負面想像,但到底是為一種同性戀的「正常化」抑或再次「不正常化」?Tom Ford在訪問中被問到關於性向的問題,他這樣回答:「我是不是同性戀?首先,我討厭這個詞。我當然是同性戀,但是我不喜歡這樣的標籤。我不是這樣定義自己。是的,我是同性戀,但非要加標籤的話,眾所周知,我同樣是個龜毛的人。」

男同志在時尚界的發展無懈可擊,替同志的聲勢拉抬不少,但挾帶著大量的商業運作手法以及標籤化,往往讓人忽略了同志同樣身為人的基本權利;也讓人在光鮮亮麗、浮華炫目的同志刻板印象中迷失,忽視非主流同性戀的相關權益。例如在軍事方面,於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訂立的「不許問、不許說」政策(Don't ask. Don't tell.),遲至2011年九月二十日才由新任總統歐巴馬正式宣布廢除。其禁止軍中談論同性戀話題、禁止同性戀主動公開自己身分之規定,自實行以來,已有數萬名軍人因公開同性戀身分被開除。

多元社會的真諦在於真正消弭標籤與異樣化,同志一詞應該被視為一種相對性的類目,而非特殊化的現象。當新聞出現斗大的同志標題,無論是同志遊行、同志婚姻、同志社會新聞等,這些都只應該是一群關於所愛的選擇,而非作為被消費的對象與議題。
 


慶祝美國廢除不許問不許說政策的同志遊行。(圖片來源/Huff Post Politics)
 

TO DEFEND LOVE

Harvey Milk是美國政壇第一位出櫃、為同性戀者挺身而出的政治人物。即使經歷多次選舉失利,他仍不放棄一絲一毫希望,試圖喚起同性戀者的勇氣與信心。最終在他的男友和眾多同志的支持與擁護下,他當選舊金山市政監督委員,推動諸多人權改革法案,支撐起同志的天空,還給他們一片蔚藍。他的故事於2009年被拍成電影《自由大道》,感動、啟發了無數的人——無分同性異性戀者。

而總是為同志發聲不遺餘力的Lady Gaga,在羅馬同志遊行的演講也令人動容: "It is not just a party, not just a peaceful demonstration. It is a spirit of a basic human right, and we are here today to DEFEND LOVE."儘管有人批評在這段公平正義的宣言背後是為了不可小覷的利益,但又有多少公眾人物願意承受兩極的毀與譽,利用其影響力與大環境作對呢?回歸人類最基本的權利,追求所愛,其實同性戀與異性戀並無二致。
 


Lady Gaga在羅馬同志大遊行的演講令人動容。(影片來源/YouTube)

記者 王宗瑜
我是王宗瑜,名字很男人。但確確實實是個神經大條的開朗少女(不許叫我阿姨)。
記者 王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