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期

台灣外籍生 面臨挑戰多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的外籍生人數比例,被列為評鑑學校國際化的標準。大專院校招收外籍生時打著高額獎學金為招牌,但其制度仍不甚完善,並沒考量到外籍生的素質。難道外籍生多就等於國際化,學生就具有國際觀了嗎?

台灣外籍生 面臨挑戰多

記者 王紹容 報導  2012/12/23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的外籍生人數比例,被列為評鑑學校是否國際化的標準。大專院校招收外籍生時打著高額的獎學金為招牌,但其制度卻仍不甚完善,並沒有考量到外籍生的素質。難道外籍生多就等於國際化,該校的學生就具有國際觀了嗎?

另一方面,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生選擇到台灣就讀大學,懷抱著出國拓展視野的心情。想學習中文、認識亞洲文化,卻在課程上受挫。獎學金競爭激烈使他們承受一定的壓力,學校給予的課程資訊不足也造成外籍生們徬徨無助。


獎學金來自哪 差很大

外籍生來台灣讀書所領取的獎學金分為兩種,分別來自政府或學校。政府的獎學金稱為「台灣獎學金」,由外交部、經濟部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共同提供,以鼓勵優秀外國(不含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學生來臺攻讀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符合資格的外籍生可免學雜費、每個月領一萬五的生活費。

其實在2010年時「台灣獎學金」倍受各界質疑,因當時的規範是外籍生學雜費自己負擔,但每個月可領兩萬五到三萬的獎學金,被認為是過度的優待外籍生,讓外籍生在台灣過著優渥奢侈的生活。經政策改革後,外籍生雖然生活費縮減,但也不必再因開學時都把錢拿去繳學雜費而過著阮囊羞澀的日子。就讀交通大學資工系,領取「台灣獎學金」的尼加拉瓜外籍生沙孟儒表示,台灣政府給得獎學金是足夠的,而且新竹的物價比較便宜,讓他在生活上沒遇到什麼太大的困難。

另一種是台灣的大學與國外高中之間自行簽定契約。校方依自定篩選標準給予金額不一的獎學金,但這也造成了制度的混亂。交通大學資工系的烏克蘭學生莎莎(化名)表示,獎學金發放與否會依每年重新評量學期成績來決定,可能是七、八千元或是一萬。決定的標準完全依校方而定,有時候是七十分通過,有時候則是七十五分通過,朝令夕改令外籍生無所適從。而且她認為處理獎學金審核的行政人員會有既定印象,「If once you fail to achieve the goal, it’s hard to get the scholarship next time. 」行政人員覺得曾經有成績未達標準記錄的學生,就不是認真的學生,因而在審查上特別嚴格。


外籍生可申請之獎學金一覽表。(資料來源/教育部 製圖/王紹容)


並非玩樂 獎金拿取不易   

外籍生在台灣因為外型突出、享有許多資源,有時易成為他人眼紅的對象。在PTT和BBS就常見批評外籍生的文章,認為他們來台灣無所事事,常常開派對狂歡、不念書,即使成績差也能因為外國人的身分輕鬆拿到獎學金。大學大量開放招收外籍生的同時,卻沒有擬好篩選制度來過濾外籍生的素質,反而一味要提高學校中外籍生的比例。

對此莎莎大聲喊冤,她說外籍生大部分都是很認真的。來玩的是那些交換生,只來台灣一年或一個學期,所以才對課業不在意。她說明自己的情況因為資工系的學生很多,外籍生的比例也高。但獎學金的名額卻不是按比例開放,導致競爭激烈,所以對於課業的態度她絕對是認真的。

不同類別的獎學金,是為了不同需求的學生所設立。而獎學金篩選條件的差異,也是因為要找到最合適的學生,並不會厚待外籍生或苛求本地生。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台灣學生林緯欣就認為,能不能拿到獎學金本來就是各憑本事,比如她領的是「卓越師資培育獎學金」,初選階段就必須通過關於教育知識的筆試,具備相關能力的學生能拿到獎學金不無道理。

沙孟儒也提到外籍生領台灣獎學金,絕對不是申請就會通過,也是經過高中成績、托福成績的篩選,還要撰寫選擇台灣的原因,考驗申請人對於台灣文化、教育環境的了解有多深。不論是對於外籍生或台灣人的獎學金評鑑標準,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製定這些篩選條件時,必然是以能夠選出該獎學金的目標對象為基準。 


來台灣的外籍生都是經過篩選的。(照片來源/交通大學國際事務處)


英文授課 聽得懂也聽不懂

如果順利拿到獎學金,外籍生在台灣就比較沒有生活上的問題,因為學校會保障住宿權,而餐廳不論早晚都有營業,也有令他們嘖嘖稱奇的便利商店24小時待命。其實最困擾他們的反而是學校的課程問題,因為語言不同,容易處於落後的狀態。
政府發布的獎學金規定,外籍生來台後,先在台灣師範大學學習中文一年,再申請自己想要的大專院校。用一年來精進外籍生中文,讓他們跟得上課程。但沙孟儒嘆了口氣說,雖然中文在這一年進步許多,但高中學的物理化學卻忘得一乾二淨。「等到入學後,和剛考完指考的台灣同學上課時,老師常常會說:『這個地方我們都很熟,我們快速看過就好。』」沙孟儒誇張地瞪大眼睛說:「可是我不懂啊!」

各大學為主打與國際接軌,會鼓勵校內教師開英語授課的課程。然而沙孟儒卻發現,會選擇上英語授課的台灣同學,都是優秀的學生。老師也就因應學生程度而提高授課難度,使他雖能聽懂老師講什麼,卻聽不懂老師的上課內容。他覺得課程有難易度之分是很可以理解的,但卻希望在選課時,能有人先提供他這樣的資訊。

對於選課的資訊不足,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的烏克蘭外籍生歐立思也感到困擾。他說到關於系內選修、通識課程等要修多少學分,學校並沒有明確告知,課務組的網頁又只有中文。在大一時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向誰詢問。

 

招外籍生來台 可做得更好

一間學校招收到許多外籍生不稀奇,如何能招收到認真的外籍生,並給予他們妥善的照顧才是一門學問。學校招收外籍生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讓他們和台灣學生有交流,在拓展國際觀時也提升競爭力,只是由於語言的限制,這方面並沒有達到預期中的效果。歐立思皺眉說到,不說外籍生自己的中文不好、台灣人對自己的英文也沒有自信。而且不太敢和外國人說話,即使他的室友都是台灣人,和他的互動仍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今年大四的歐立思正面臨未來出路的抉擇,卻苦無管道求取資訊。因為歐立思的母語不是英文,即使學校的輔導老師會說英文,在溝通上仍有一層障礙。且學校不把外籍生的畢業後的出路列為重要考量,畢竟外籍生畢業後就四散各地,無論是回母國或前往他國繼續求學,對學校而言並無實質助益。

獎學金是吸引外籍生來台灣就學的一種手段,並不代表這樣就達成校園國際化的目的。學校若在外籍生入學後就只有每年獎學金的核可,而不給予或給予太少在其他在課程、未來出路上的資訊,無論對學校本身或台灣的形象都是大大不利。

因此,應該要更重視外籍生來台的相關配套措施的發展。培育出好的外籍生,這不僅造就他們個人,也是對於台灣教育層次的提升。


大四的外籍生歐立思希望學校可以提供外籍生畢業出路的諮詢。(照片來源/王紹容攝)

 

========================================================
交通大學國際事務處102年4月26日來信表示:
 
「有關『獎學金來自哪 差很大』中,交大國際學生獎學金審核程序如下:
各系所依申請者過去成績或研究表現進行初步審查,並且經過學院排序後推薦,外籍生招生委員會就各院推薦名單,依申請人所附資料進行複審,獎學金名額及金額依經費狀況彈性調整。名額依各學院申請獎學金人數比例分配為原則,並得於審查時經協商後流用。
 
       申請者成績需符合資格,研究生申請時前兩學期成績平均需達80分,大學生申請時前兩學期學業成績平均需達70分以上,僅有一學期成績之在學生,則以前一學期成績為審查標準。委員會在審核時,不單就學生成績表現做為唯一考量,而是以學生在學之整體表現(如社團或其他研究成果等)來核獎,並不像文中所說「曾經有成績未達標準記錄的學生,就不是認真的學生,因而在審查上特別嚴格」。
 
      至於英語授課及外籍生畢業後就學或就業輔導,本處也在陸陸續續與相關單位合作及改善目前不足的部分,若同學在生活或是選課上遇到困難可與系所或國際服務中心聯絡,我們都會盡力協助同學解決問題。 」
記者 王紹容
我是王紹容,綽號叫笑容。 除了大笑之外,我也喜歡大哭,或者大吼大叫。 我喜歡大起大落的人生:喜歡塞得滿滿的行程表,也喜歡難得的空閒下午;喜歡在人群中熱熱鬧鬧地狂歡;也喜歡一個人靜靜沉澱思考。偶爾太多思緒會腦袋會一片渾沌,但都是因為我太喜歡這個世界。
記者 王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