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

慈悲 五十年如一日

法師釋真宏生於民國三十年的清水,儘管現在已經七十二歲高齡,頌唱經文時聲音仍十分高亢清亮。她是清水覺元禪寺、鹿港慈普寺與新竹法王寺的住持師父。

慈悲 五十年如一日

記者 王蒂鷹 報導  2013/01/06

在台中市清水區主要幹道中山路旁,靜靜佇立著一棟洪偉的白色建築——覺元禪寺。從清同治四年創立以來,這座寺廟一直是當地民眾的重要信仰依託。

走進寺院大廳,可以看到寺院裡的比丘尼身穿棕色袈裟,手持法器,伴隨著一旁電子琴緩慢莊嚴的樂聲,呈現虔誠而肅穆的氛圍。身著黃色與紅色袈裟的住持法師真宏站在中央,帶領著眾位弟子齊聲朗誦佛教經文。


真宏從二十歲出家至今,已經歷五十三年的時光。(照片來源/王蒂鷹攝)


帶著和藹微笑的住持師父

釋真宏生於民國三十年的清水,儘管現在已經七十二歲高齡,頌唱經文時聲音仍十分高亢清亮。她是清水覺元禪寺的住持師父,同時也擔任鹿港慈普寺與新竹法王寺的住持。身兼三個佛寺的住持師父,平時的工作就是在三地奔波,經營佛寺的營運,也協助主持大大小小的法會。

雖然年事已高,釋真宏臉上並不見太多歲月的痕跡,總是掛著和藹的笑容與進門的人一一寒暄,哪家的女兒上大學、哪家的兒子要娶媳婦,信徒們都會對她傾訴生活中的喜事或煩惱。平時常看到她或研讀經文、或與人講道,有時候會使用電腦玩接龍遊戲,甚至流暢地在文書處理系統中打字、處理文件。她給人的印象總是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寺廟中的各種活動和法會。


出家那天的月光

真宏回憶自己從小就是在寺院裡長大。由於家庭信仰的佛教教派教義允許,住持師父是可以娶妻生子的,而她的父親就是當時覺元禪寺的住持。孩童時期在佛寺中生活,自己也習慣吃素,在二十歲那年就決定出家。她說道:「當時也沒有特別的因素影響自己要出家剃度這個決定,只是自小在這個環境長大,自然而然就覺得我要作個出家人。」

在出家前,她的生活就是讀書與學習手藝。如同當時的其他女孩一樣,年少時的她日常工作就是幫忙家中的家務事,也會學習作衣服、繡花。「只是這些手藝都學完後,我就出家了。」她笑笑地說道。

在佛教家庭出生長大,小時候學會識字後,就喜歡禮佛。真宏描述自己在十歲左右學會讀經,十八歲時就能「放燄口」「放燄口」是法會進行的流程,從一開始的布置、主持、頌唱、結印等一切的儀式流程,在當時已經學會通達。二十歲出家前她便進入台中佛教會館的佛學院就讀。

她回憶道,當時是上南下亭老和尚擔任佛學導師,由於自己當時對於佛學的探求迫不及待,七月入學後不久,就選在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出家日出家為她剃頭。她清楚記得那時凌晨三點,天色昏暗,但因為日子靠近滿月,過了零時月光仍舊特別地亮,白色的月光灑落在地上,照應在剃頭刀上,熠熠生輝。


寺中的日常

四年後,民國五十四年,真宏完成學業,回到覺元禪寺受戒成為住持。在那之後過十年,她離開清水到鹿港。當時鹿港尚未有出家的寺廟,當地的居民捐地、募款建寺,由真宏主持建醮,半年內就建設完成,她也成為鹿港慈普寺的住持;七十二年由於新竹法王寺的住持師兄往生,在信徒的請託之下,接下新竹法王寺住持的工作。現在鹿港與清水寺廟中的比丘尼,幾乎都是她成為住持後收的徒弟。

在寺院裡生活作息十分規律,每日四點半時就打板起床,作早課——也就是唸經。五點半吃早飯,早飯後便各自負責各人的打掃工作,打掃大殿、客廳、庭院,或煮飯,都是大家輪流工作。打掃後,每個人開始依照自己的進度研讀經典、禮佛。十一點半用午飯,接著持續地讀經。下午天還未暗,寺裡就會進行晚課,四點半時吃晚餐,七點便熄燈睡覺。一樣的日常生活,十年如一日。

真宏日常裡的工作也包括記帳、管理寺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並負責安排三個寺廟的法會活動,有讀經、頌經、深入經藏的法會,也有消災會、浴佛節、水懺法會等重大的典禮。她提到,每年的七月都是特別忙碌的時候,三個寺廟都有水懺法會她解釋,所謂的「水懺」,就是讓信徒們得以稱頌經典進行修行懺悔的法會。


慈普寺坐落在熱鬧的鹿港小鎮中。(照片來源/王蒂鷹攝)


關於水懺 關於佛教

真宏喜歡分享佛教的故事,她認為佛教不是誦經,而是經由閱讀經典來學習,其中最重要的功課便是懺悔消業障。例如,她時常對信眾們講述水懺的起源。水懺的緣由是在唐朝時唐懿宗皇帝時的一個國師叫悟達國師,法號知玄,在他年輕時曾經幫助過一個衣服骯髒,被大家瞧不起的尊者,尊者告訴他以後有困難時可以到四川九隴山兩棵松樹間找他。

悟達國師後來飛黃騰達,因而驕矜自滿,一日膝蓋上長出人面瘡,怎麼樣都治不好。他想起尊者的話,來到四川九隴山,尊者請童子帶他到山澗用泉水清洗。那時正值後夜三、四點,散暑流光。這時,人面瘡開口講話,講起十世前,曾經被悟達國師陷害,而遭腰斬於東市的一段淵源,終於在這一世找到機會來報仇。悟達國師用水洗去冤仇,因為痛苦而昏倒,當他醒過來時候,尊者消失,人面瘡也不見,從此他收起自滿心在山中結草茅、修行求懺悔。

釋真宏認為這正是佛教的目的之一,她希望能藉由說道、法會與頌經,讓人們得以懺悔。她說:「當人們把壞的事情說出來,裡面就會空了。然後由此改變自己的起心動念,多說好話、多做好事。」


入世的慈悲

她也提到因為現代資訊發達,常常會從電視中看到許多社會新聞。她認為現代的人擁有的物質生活充足,妄想、煩惱也變多,常常會看到有信徒因為錢而痛苦。她舉例,曾經遇過信徒職業是醫生,因為在經濟上比弟弟寬裕,所以幫弟弟作保借錢,弟弟借了錢並帶著父親的遺產跑掉後,他便欠下幾千萬的負債,連醫館也開不得。釋真宏覺得十分痛心,從此之後,她便時常勸人絕對不要替人借錢、作保,更勸大家放開對金錢的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煩惱。」她殷切地說著。出世的她,對於身旁的人們還是帶著入世的慈悲。

記者 王蒂鷹
我是蒂鷹,認為自己笑起來比較好看,所以經常以璨笑面對別人。 叮叮噹噹~腦子裡作著遙不可及的夢,說著言不及義的話。 大二到大三的我是一個段落,打定主意了,要用新的自己來擁抱這個世界。 "啊!終於輪到我們了嗎?"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來到了大三。
記者 王蒂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