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 陽光下的行進樂
出走 陽光下的行進樂
記者 郭丹穎 文 2013/01/06
每年12月,在嘉義舉辦的國際管樂節總能吸引大批人潮參與,而最受觀眾及媒體青睞的節目一向是熱鬧滾滾、與觀眾互動性極佳的遊行表演。這種遊行演奏的方式,正是行進樂的一大特色。
「走」出演奏新形式
大眾對於行進樂的認識多來自外國電影、在美式足球場中進行表演的樂隊。行進銅管樂團(Drum and bugle corps)便是其中一例。行進銅管樂團多發展自軍樂隊,樂器編制上使用銅管及打擊樂器,多以激昂、重節奏的樂曲為主,打擊樂器在樂曲中的比重相對較大。而一般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在樂器的編制上則較無限制,相較於行進銅管樂團,包容性更廣一些,參與的門檻也較低。近年建國中學樂旗隊頻頻獲獎的比賽,就是行進樂隊的世界樂旗大賽(World Association of Marching Show Bands,WAMSB)。而在北美地區已有悠久歷史,也較著名的DCI(Drum Corps International)則以更多限制的行進銅管樂團為主,對全世界的樂旗人而言,是奧運一般的盛事。
廣義來說,非靜態的音樂表演形式就可以稱為行進樂,因此就算在室內演出,行進樂仍然會有許多肢體動作、圖形變換的表現,與在固定位置演奏的管弦樂及交響樂演出有許多差異。
在人員編制部分,行進樂與一般音樂演奏最大的不同就在視覺表演的元素,演出時除了演奏的樂隊外,亦有旗隊(color guard)以舞蹈、道具、戲劇的演出打造樂曲的視覺感。而樂手也加入許多動作、甚至歌聲來豐富表演。
樂隊有趣的動作經常成為表演亮點。(圖片來源/Drum Corps International)
從指揮身上也能看出行進樂與一般室內樂的差別。室內樂的演奏,曲子所表現的情緒都交由指揮掌控,演奏者們必須跟隨指揮,指揮的動作非常細膩繁複。行進樂則需要大動作、大軌跡的指揮,以確保表演者能夠掌握全場節奏;曲子的情緒則交由樂旗隊成員的演奏及動作,全隊共同呈現。
奪目 隊形變化與互動
行進樂主要的表演形式有遊行及隊形表演兩種,人們最常看到的各大節慶遊行都能發現行進樂隊的身影。遊行時演奏的曲目從古典到流行,會選擇較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曲目,讓觀眾能以拍手等方式與演出者進行互動,比較具有娛樂性。也由於遊行帶有炒熱氣氛的目的,表演容易走入人群,是一般少接觸樂器演出的大眾比較容易接受的形式。
而隊形表演則是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包含隊伍的圖形變換與視覺表現的演出。演奏者除了顧及演出曲子,還需加入位置移動、舞蹈、戲劇等各種元素來完成整場表演。北一女中樂隊助教諶怡蓉就說,就算把耳朵摀起來,還是可以從動作和圖形看出樂曲是激昂或快樂的。如果再仔細聽他們的吹奏,會因為人的移動,感覺到聽覺畫面是流動的、是一種讓觀眾「用眼睛聽、用耳朵看」的演出方式。
隊形的變換是行進樂最為人稱道的特色。無論是旋轉方塊、交錯圖形、排字等等,隨著旋律的改變、曲子情緒的轉換同時以聽覺和畫面呈現給觀眾,帶來雙重享受。Ohio State University Marching Band就曾以電玩遊戲的曲目,配合隊型的變化設計表演,不僅現場觀眾反應熱烈,網路上的影片點擊率也超過一千四百萬次。
隊形變化是行進樂的特色。(影片來源/YouTube)
惰性 最大的敵人
走入行進樂的門檻其實不高,但比起一般的樂器演奏,行進樂表演者需要更多體力、耐力及毅力。除了演奏樂曲,不同於室內樂,行進樂需要長時間舉起樂器,加上隊形移動,對於演奏者而言,在體能方面負荷更重、更需要充分鍛鍊。再者,從演奏到演出,勢必得投注更多時間在排練圖形及走位,只要有人缺席,圖形的排列就不夠準確,是非常注重團隊共同練習的活動。
另外,在室外演出時常受到天氣狀況左右,太冷、風太大都可能造成演出效果的差異。而在室內的演出可以使用反響板等道具輔助樂曲表現,但在戶外空無一物,演奏者必須克服空間的障礙,將音量放大,才能呈現出設計的效果。
有人說,行進樂因在室外演出、表演空間較大,相對於室內精緻的管弦樂演奏會,行進樂的演奏音色較差。但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總教練陳台倫認為,不同目的與場合的演奏,期望的聲音必定不同,只不過是奔馳於大場地上的行進樂演奏,有屬於他們的演奏特色與限制,如此而已。
對行進樂表演者而言,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的惰性,在日曬雨淋下的練習是室外表演的必經之路。但只要願意付出時間與努力,個人技巧與團體默契其實都不是無法克服的障礙。
充滿汗水的練習是行進樂的必經之路。(圖片來源/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facebook)
風氣不盛 期待更多了解
不需要太專業的基礎、又能夠同時享受運動與音樂,在題材與表演方式都十分多元豐富的行進樂,其實是非常適合大眾的藝術形式,但在台灣卻不常見,參與的人數也逐漸減少。除了對行進樂的不了解外,台灣的表演藝術的風氣也較為低迷。
陳台倫相信,行進樂可以帶給人善的改變。雖然台灣參與行進樂演出者不多,但還是有學生在這方面有相當優秀的表現。不過也由於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並不那麼健全,常常有許多國、高中接觸行進樂的學生為了學業打退堂鼓,又或者畢業後就再也沒有機會接觸行進樂,十分可惜。
對於想要繼續行進樂生涯的學生或表演者來說,除了參與國外的行進樂隊,台灣唯一的社會團行進樂隊「台北樂府」也是一個難得的去處。也許當整個社會更了解行進樂,家長們也鼓勵孩子多參與表演藝術活動,就能讓行進樂的風氣盛行起來,也能讓大眾更明白「邊走邊演奏」的迷人之處。
台灣行進樂隊目前仍以學生樂隊為大宗,圖為北一女中樂隊。(圖片來源/愛吃鬼恬部落格)
![]() |
記者 郭丹穎
有太多問題等我發現,所以正在努力挖掘,也希望能夠喚起更多人的共鳴。 我是郭丹穎,我在喀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