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

聽見交傲底下的態度

校園內有一群學生自發性地展開一連串的「交傲計畫」,企圖喚起交大人的凝聚力,共同為母校建置賢齊館付出。此計畫推動目的與宣傳方式,促使校園裡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行動,同時也有人抱持著不盡相同的聲音。

聽見交傲底下的態度

記者 姚映竹 報導  2013/01/13

交通大學校方於2012年提出「大交大計畫」,期待向各方募集資金投入校園硬體設施優化、國際教育資源引進等面向,進一步增強學校在研究以及人才培育上的影響力。率先起跑的部份,便是在博愛校區內興建生醫工程大樓「賢齊館」。這項工程將耗資十億元,結合電資、奈米、光電、生物科技等不同領域的教學資源和設備,提供交大師生更有潛力的研究與學習環境。

當校方正積極向社會上各方企業以及畢業校友勸募資金的同時,校園內也有一群學生自發性地展開一連串的「交傲計畫」,企圖喚起交大人的凝聚力,共同為母校付出,展現校訓上「飲水思源」的態度。此計畫的目的與宣傳方式,促動校園裡部分的學生積極參與這項行動,同時也有人抱持著不盡相同的聲音。


賢齊館作為「大交大計畫」的一部份,率先展開募資與建置規劃,同時也是交傲計畫的
要協助方向。(圖片來源 / 愛。交大—國立交通大學賢齊館捐款網)
 

交傲計畫 支持校園建置

由陳慕天、徐煊博、許天亮等五人率先發起的「交傲計畫」,首先在網路上發佈系列影片,傳遞早期校友們創校維艱的故事,以及許多人在交大時光裡共同擁有的回憶。接連幾部影片都累積了超過四千人次的點閱率,雖然其中並未揭露募款活動,但卻順勢在校園裡引發了關注及好奇。


交傲計畫所製作的影片中,以交大人共同的回憶為主軸概念。(影片來源 / Youtube)

接續在十二月初舉辦的記者會,則正式宣布校園募款啟動,期盼能號召學生們在建校五十五周年的同時,參與一人捐獻五百五十元,以行動資助賢齊館的興建計畫,同心協力推動交大未來發展。身為召集人之一的機械系大四學生徐煊博說明,此計畫的核心理念為「凝聚交大人的向心力,邀請大家共同為校園付出」。他認為藉由學生募款集資,參與學校策略性優化的公共事務,不僅是表現出對交大的認同與關懷,同時也將促使「校方單位在向外推動募款的時候,會感覺到更不應該鬆懈」。如此,校方與學生便能夠透過這種方式一同推動賢齊館工程運行,並藉由發展不同領域使交大更具競爭力,帶動大學國際排名如期向前。而校友會執行長陳俊秀對於學生們即使捐贈能力不足,但仍願為校貢獻的心態表示認可,甚至希望藉由學生行動拋磚引玉,鼓勵更多交大校友共同參與母校建置。


此計畫期待藉由網路與實體活動凝聚交大校園更進一步的認同感。
(圖片來源 / 交傲計畫Facebook粉絲專頁)

徐煊博則解釋將於一月十八號的「交大精神大遊行」中,把本次所募集的款項一併交付給校方。之後的「交傲」將會完成其他原先規劃的活動,例如重新編唱「交大人」、收集「交大生的告白」等等,來達到起初這項計畫期待凝聚學生向心力,甚至進一步活化校園歷史的目標。
 

聽見不一樣的交大人

然而有些人卻認為,身旁的同學們在接觸活動相關訊息時,並沒有先全盤了解捐款目的,或者是因為「交傲」的意涵就投身而入。一方面是宣傳影片中未曾提及募款事項,另一方面則是活動單位對於募款相關的目標金額、細節用途並沒有公開在各類平台上做清晰統一的解釋;校方也未在活動中詳細說明,讓學生一同了解「大交大計畫」的長遠走向。使得交大生科系二年級的藍姓同學表示,她個人願意提供捐款,卻因為對活動不甚明瞭而始終沒有行動。

另外大學部的尤姓同學也提到,這個活動讓人「感覺像是畫了一塊大餅」,企圖說服學生支持校方的發展策略,卻沒有提供相對明確的資訊,反而是藉由情感號召來喚醒學生凝聚力。捐款換取交傲紀念手環的美意,也讓人不經意產生難道得參與活動才能主張自己共同凝聚「交大人精神」的疑慮,或許開放無限制募款也不失為另一種方式。至於有參與捐款活動的三年級郭同學也坦言,「自己是抱持著為學校盡一份心力的感覺」,實際上也並不太清楚整個「大交大計畫」興建賢齊館的細節。顯示部分同學確實認同「為母校付出」的概念,但卻未必深入了解募款後的方向。

而四年級的簡同學則是表示:「畢竟,這棟大樓目前看起來是要給生科跟電子類領域結合的人才使用,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可能使用的機會並不高。」才有人會因此憂慮贊助五百五十元,並不像興建公共游泳池那樣,將可以提供所有交大師生相同公平的使用權益。他同時也提及「計畫的初衷很好,但是至於未來的規畫該怎麼做,還有待加強」,期待「交傲」能夠跳脫記者會與大遊行的模式,進一步達到其核心目的─凝聚團結的力量。

 

來自認同與實踐的驕傲

正是因為交通大學獨特的校園氛圍,使得學生們擁有豐富的社團或者營隊經驗,也曾共同經歷熱血爭取梅竹、為選手加油的回憶,這讓許多人確實都對這片校園擁有深厚的感情。參與執行這次交傲計畫的蘇琳筠同學就表示「基於這種對校園和人的認同感,還是會希望看見交大未來發展能夠變得更好」,即使活動不一定能像梅竹比賽那樣,在短時間內成功凝聚學生的向心力,但是若能達到促使更多校友願意回來關注並回饋母校發展,那也不失為一種正向的結果。


真正的「交傲」來自校友們能夠共同凝聚展現出不服輸的精神。

(圖片來源 / 交傲計畫Facebook粉絲專頁)

其實對於學生們來說,在大學時光裡最珍貴的還是學習過程以及和同儕長久相處共事累積下來的情誼。因此,無論計畫採用募款或者是其他形式來展現交大精神,重要的還是在於每一個學子藉由個人努力爭取自我表現的同時,能夠讓社會大眾感受到交大人皆共同擁有勇於挑戰、願意飲水思源的精神,這才是所謂的「交傲」。

 
記者 姚映竹
  姚映竹。 熱愛笑、好吃的食物和遊樂, 升大三的暑假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因為簡單卻真誠的事,大哭。 所以我們更想用紀錄的方式來讓自己和世界都變美好。    
記者 姚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