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

黑暗籠罩 來自底層的吶喊

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勳伯格、鮑伯利將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改編成音樂劇,背景是拿破崙戰爭和法國革命動盪之下的法國底層社會,當時飢餓、貧窮、民不聊生。藉由音樂與歌手的呈現,更真實地唱出了《悲慘世界》中社會悽慘的境況和人物悲涼的遭遇。

黑暗籠罩 來自底層的吶喊

記者 賴巧純 文  2013/01/13

管弦樂團磅礡的大合奏,曲調鮮明的旋律,為世紀知名音樂劇《悲慘世界》拉開序幕。《悲慘世界》1980年於巴黎首次公演,而後陸續在倫敦西區、百老匯公開演出,至今已有30餘年,它與《貓》、《歌劇魅影》、《西貢小姐》並稱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四大音樂劇。


序幕的旋律為《悲慘世界》貫穿全劇主要的音樂。(影片來源/YouTube)


動盪社會 期待改變的曙光

音樂劇《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小說改編而成,背景設定在拿破崙戰爭和法國革命動盪之下的法國底層社會。當時戰爭頻仍,法律和習俗形成不當的社會壓迫,處處充滿飢餓和貧窮。《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深刻刻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經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勳伯格、鮑伯利改編的音樂劇,更真實地唱出了《悲慘世界》中社會悽慘的境況和人物悲涼的遭遇。

《悲慘世界》故事交錯複雜,由尚萬強、芳婷、賈維、坷賽特、馬里斯、艾波寧、泰納第夫婦的人生際遇交織而成。作曲家皆為每個角色安排獨白,他們彼此之間產生多重的關聯,既矛盾又不可或缺,展現出多樣的人性光明與黑暗面。劇中使用多人合唱表達對社會的不滿,有來自於囚犯、人民、學運分子的聲音,多人合唱的歌聲整齊劃一,眾志成城,像是來自於生命底層的怒吼,期望改變,卻又看不見未來。


反覆的旋律 合唱強化情緒

在《悲慘世界》中,作曲家善用重複的旋律強化情緒,其中最常出現的旋律即為〈Look Down〉。第一幕由妥倫監獄囚犯們合唱的〈Prologue〉,歌聲低沉而絕望,眾人不斷重複唱著「Look down」,中間穿插二到三句囚犯的自身遭遇,用相同的旋律,一層層帶出情緒。〈Look Down〉則是由一群法國人民合唱,合唱中加入乞丐孩子加夫洛許對社會的失望、妓女生活的淫亂、學運分子反思現況的獨白,最後無論職業、年齡,眾人皆將希望寄託於革命,以沉重的歌聲和音樂漸收作結。〈The Confrontation〉和〈Javert's Suicide〉則是使用〈Look Down〉的變奏,同樣表達出為大環境逼迫下的身不由己。

《悲慘世界》中另一首知名的合唱曲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首曲子一開頭由學運領袖安裘拉斯,對著政府唱出人民不願淪為奴隸、期盼一個全新未來的心聲,而後由三位學運分子號召群眾加入革命,分別帶出兩段學運組織「ABC之友」的大合唱。兩段合唱採漸進式,第二段的歌聲要比第一段來得更有氣勢,歌聲一出,即可感受到他們對於這場革命視死如歸的決心。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人民對政府的怒吼。(影片來源/YouTube)


正義與革新的人性之爭

雨果將許多人性的矛盾、掙扎及命運捉弄的對比,隱藏在小說中,作曲家賦予每個角色精彩的獨白,由經驗老道的歌手細膩地詮釋人物的心情,挑動每一位觀眾的情感。

主角尚萬強和警長賈維,一是洗心革面的犯人,一是堅持人性本惡的警長,他們長達數十年的攻防,為《悲慘世界》貫穿全劇的主線。尚萬強原是因為偷了一條麵包給飢餓的姪子,卻遭判重刑。假釋之後,賈維始終無法相信他能改過自新,用盡一生追捕尚萬強。在〈Valjean's Soliloquy〉的開頭,尚萬強用緊湊的旋律,幾乎不間斷的歌詞,激動念著他所受到的不平待遇。而後音樂趨緩,尚萬強感念主教無條件的寬恕及幫助,最後用吶喊的聲音結尾,決心使「尚萬強」這個名字消失於世界上,開啟新的人生。數年後尚萬強當上市長,在一次馬車意外中和賈維再度交鋒,賈維向尚萬強謊稱已捉到另一名與他相似的男子。尚萬強的第二段獨白〈Who am I?〉以弦樂為主線,呈現尚萬強的矛盾,他在自首與將錯就錯之間游移不定,不斷質疑自己「Who am I ?」


尚萬強在自首與逃避之間猶豫不決,他不斷質問自己「Who am I?」。(影片來源/YouTube)

警長賈維自始至終認定尚萬強是有罪之人,當他展現出對尚萬強的懷疑時,幾乎無背景音樂,且歌聲如繃緊的橡皮筋般咄咄逼人。賈維獨白從〈Stars〉到〈Javert's   Suicide〉在心境上有極大的轉變,賈維用堅定的聲音、嚴肅穩重的音樂唱著〈Stars〉,闡述自己心中的正義,誓言抓到尚萬強。到了〈Javert's  suicude〉,卻是在矛盾、不安的樂音中細數過去和尚萬強的一個個交鋒,過去他所信仰的正義在他面前一一崩壞,賈維在何謂真正的正義間掙扎,最後奏出銅管樂器悲壯的音樂,賈維自殺。


黑暗社會中的真摯情感

豎琴如流水般輕柔的音色,恰如另一主角芳婷的溫柔但堅毅的個性,她的戲份雖然不多,但在兩段獨白當中,可看盡愛情的面貌與母性的光輝。〈I Dreamed a Dream〉寫的是芳婷過往對愛情的憧憬,到現實中愛情的幻滅。愛情夢碎之際,芳婷從原先悠悠回憶過去的歌聲,轉而慷慨激昂,聲音中略帶顫抖,相當具有感染力。在芳婷彌留之際,念念不忘女兒坷賽特,〈Fantine's Death〉音調緩慢悠長,芳婷溫柔叮囑著坷賽特,彷彿女兒還在身邊似的,溫暖的歌聲飽含深遠的母愛。


芳婷的獨白〈I Dreamed a Dream〉,唱出愛情的憧憬與幻滅。(影片來源/YouTube)

坷賽特和艾波寧是兩個命運迥異的女孩,坷賽特從小寄居在艾波寧家,卻飽受虐待。坷賽特用稚嫩的聲音唱著〈Castle On a Cloud〉,她期盼在一個雲端城堡中,可以像其他小孩一樣快樂地玩耍,沒有無止盡的家事,接近歌曲結尾時,驟然出現一聲槍響,像是要把坷賽特從不切實際的夢境中拉回。長大之後,艾波寧愛上學運成員馬里斯,馬里斯卻對坷賽特一見鍾情,艾波寧不但為馬里斯尋回坷賽特,還冒著生命危險為他送信。送信途中,艾波寧一個人在街頭唱著〈On My Own〉,細說她對馬里斯的愛意,背景音樂簡單,襯托出艾波寧的孤單。坷賽特和艾波寧恰為兩個命運相反的女孩,坷賽特有一個悲慘的童年,長大後卻能找到真愛。而艾波寧小時備受疼愛,後來因家道中落與父母失散,感情上也只能在一旁默默守護愛人。


音樂與戲劇加乘 震懾人心

《悲慘世界》音樂劇近三個小時的表演中,描述了人性深層的黑暗、下層社會的痛苦絕望及混沌之中仍透著光明的愛,故事內容直達人心,使觀眾心有所感,是這齣音樂劇之所以不朽的原因。音樂在音樂劇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即使未曾看過雨果小說《悲慘世界》的人,觀看音樂劇時也可以藉由音樂深刻感受到故事的張力、人物情緒的波動。但《悲慘世界》故事錯綜複雜,若是看過原著更可了解來龍去脈,對音樂會更加有共鳴。

 

記者 賴巧純
哈嚕,大家好~我是賴巧純, 我不喜歡虛偽的對待人,也不擅長堆砌華麗的辭藻, 我想用心,看世界,也讓你們看看我眼中的世界
記者 賴巧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