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環保新時尚

談談時尚新潮流:高科技未來感與環保做結合。

環保新時尚

報導/ 江柏廷  2007/10/28

當您對時尚還存在著虛榮、放縱、濫用等負面成見的話,是時候該看看各大品牌對環保進行的努力了。在全球公民聲嘶力竭地提倡環保下,服飾設計師們也開始將產品與環保作結合,「時尚」這個名詞,可能也將與「環保」產生正向關係了。

 

(由英國時尚品牌Anya Hindmarch發行的限量環保購物袋,造成空前的搶購熱潮。

圖片來源:http://tw.f2.page.bid.yahoo.com/tw/auction/b35521602)

 

名牌結合環保新風潮

前一陣子由英國知名設計師Anya Hindmarch執權發行的環保購物包,主打著「I'm NOT A PLASTIC Bag」系列,選用環保素材(帆布包面、麻繩提把),提倡購物袋人人自備的概念,掀起一陣搶購風潮。另一款火紅的「Be A Bag」系列有別於一般發行的成品包包,讓消費者擁有自己的創作權,只要將自己喜愛的照片沖洗出來,交給倫敦總公司訂製,耗時數個月,就能擁有獨一無二的包包。因為選用的材質也講究環保概念,又能讓消費者參與概念設計,因此掀起一股由「時尚」帶起的「人人都是環保小尖兵」的正面風氣。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助理教授莊沈叔儒說:「時裝有一種週期性,它帶起的風潮會產生循環,現在已經走到一個流行的末端,接下來流行的會是高科技感較重、環保意識濃厚的風潮。」很顯然的,在過去政府拼命提倡「自備購物袋」的風氣時,身為好公民的我們卻始終不當一回事。我們並不會因為忘了購物袋而打道回府,放棄逛街;更不會在買了滿山滿谷的戰利品時,好聲好氣的跟店家說:「沒關係,我這個人注重環保,不需要袋子。」但是當Anya Hindmarch的時尚購物袋一推出,購物袋頓時成了人見人愛的搶手貨,好像普羅大眾都熱愛環保、參與環保數十年的樣子。此時,我們大可以預測,購買者重視的或許只是時尚品牌,而不是環保。現實的來說,這股買氣的確是由Anya Hindmarch這十三個英文字母帶起的;但是,「時尚」的確已跟「環保」作了相當程度的結合,即使只反映在名牌商品的買氣上,仍舊否定不了時尚已漸漸向綠色話題靠攏的事實。

時尚與環保結合的例子還不僅於此,由好萊塢發起的竹子纖維融入衣物素材、以及牛仔褲品牌使用有機棉材質,並標記「e」表示有機棉的回收款,都是為環保盡力的最佳證明,就連過去給人摩登、遙不可及的彩妝品牌PAUL & JOE,也率先在2004年,將每季的經典圖騰,印在自家品牌的環保購物袋上。雖然因為強調天然、零污染的訴求,反而需要提高製作成本,但是PAUL & JOE仍一如初衷地,充分展現對「環保」的誠意。

 

(布蘭妮穿著仿皮草拍攝專輯封面照,兼顧「時尚」與「環保」。

圖片來源:http://images-eu.amazon.com/images/P/B00065DWD6.02.LZZZZZZZ.jpg

 

莊沈叔儒說:「其實人造纖維要比天然纖維環保的多,這是有數字根據的。」所以在過去幾年風靡時尚界、秋冬裝的必備單品:皮草,也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的背景影響下,被人造纖維的仿皮草所取代。甚至在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嚴厲監督下,歐美流行歌手布蘭妮在《Greatest Hits:My Prerogative》精選輯封面中,也只能套上的黑色的仿皮草。由此可見,當時尚與環保作結合時,就連平常作風大膽、極具知名度的布蘭妮大小姐,也不敢造次了。

科班教育也受時尚環保風影響

世界興起時尚環保風,那台灣呢?曾在實踐大學服裝週創意組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學生蔡昀澤,也以一系列概念相當「環保」的作品:「章主任對不起」獲得高度評價。蔡昀澤說:「因為之前有不小心把衣服丟到洗衣機洗壞、洗到染色、變形的經驗,所以把這個拿來當作我的設計概念。」類似這樣生活化的發想,也是跟環保、再生的議題有極大的相關性,誰說穿著打扮一定要光鮮亮麗、珠光寶氣才有派頭,現在流行的是怎樣穿出個人品味,又不造成地球的負擔。因為這樣原創性高、概念完整的設計作品,讓蔡昀澤從競爭激烈的比賽中脫穎而出,而這樣的殊榮也跟即將興起的環保時尚風不謀而合。

曾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彭敬雅表示:「之前在學校沒有專門的課程指定要使用環保素材製作衣服,但是聽說歐洲為了提倡環保,禁止使用含偶氮等化學染料,這樣的做法很好,我覺得時尚不止要穿起來好看,也要真正符合人體健康、舒適的需求,這之間要有個平衡。」另外,現就讀於輔仁大學織品設計系三年級的劉書伶也表示:「我們的老師也有談到這個時尚新趨勢,很多雜誌上也預測這將會是未來相當熱門的話題,人造纖維像是polyester、耐綸等等,都有優缺點,未來應該會加入碳纖維、奈米等元素,提升服裝的機能性吧!」由此可知,時尚與環保已經延燒到設計學術界,未來類似電影「2046」中,王菲在西元2046年的神秘列車上的高科技裝扮,是很有可能成真的。

名牌環保包 變相名牌崇拜?

前言至此,我們可以發現時尚已經漸漸走向關懷人類生活的層面。當然,設計師們不能保證節約能源之餘,也能確保節約荷包這件事,如同前面提到的英國設計師Anya Hindmarch限量發售的「I'm NOT A PLASTIC Bag」環保包,一個要價500元,這比平常購物滿千附贈的購物袋比較起來,也不過是多了點裝飾罷了,但價格上,卻有著懸殊之距,這價格上的差異引發不少旁觀者發噱,認為這只是變向的名牌崇拜。但是,設計師們有話要說了,他們本持著的最善良的美意,想要掀起一陣綠色時尚,儘管價格上惹來爭議,他們仍單純的希望地球更美、更好。

環保?本末倒置?

對於時尚環保化在價格反映上的問題,劉書伶表示:「未來再生纖維跟植物纖維應該會很搶手,但是在研發技術方面,也是一筆成本,所以環保的東西未必就比較便宜。」價格上的問題之外,由好萊塢明星、知名人物們發起的環保活動也常遭人非議,例如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倡辦的全球環保演唱會,集結娛樂圈各方好手載歌載舞,說是透過藝人的時尚魅力倡導環保,結果演唱會一結束,觀眾一哄而散,留下的卻是好幾百萬噸的垃圾量,怎不叫人咋舌?還有竹子纖維製作衣物的新議題,也被炒的火熱,有人肯定它的天然性質與環保作出了絕佳的結合,但也有人在評估運輸成本後,給予負面評價,原因是竹子的主要產地在中國,運輸過程中,可能需要耗費極其可觀的燃料,一提到燃料潛在的污染性,問題似乎又倒退了好一大步。

 姑且不論「時尚」與「環保」之間仍有多大的鴻溝、間隙需要弭平,「時尚」這個名詞在大環境的驅使下,開始往人道關懷的面向發展。「時裝」兩字不再是資本主義操弄之下的冷血商品,在地球人意識逐漸抬頭、綠色話題喧騰而起時,我們沒有不參與的道理,畢竟眼前的一切都是由我們所生、所產。我們不該論議哪些環保行動背後,將會帶來多大程度上的戕害,畢竟時尚環保化是一種無形的對話,透過對話的擴充,才能落實到最好,在評估好與壞的同時,也應該適時給予那些立意良善的時尚新概念提倡者,最誠摯、最熱烈的掌聲!

 

記者 江柏廷
  我是傳播與科技學系的江柏廷,目前大三,走的是理論研究的學群,我喜歡文字分享這件事,所以希望在這門電子報課程中,學到怎樣使用不同文字風格,來表達各種概念及心裡的所感所想。  我比較關心及了解的領域是娛樂圈的消息,像是樂評以及影評,這些都是我很喜歡嘗試的寫作方向,因為任何一個音樂者或是影像工作者,都是淬煉極久的內涵及心血,才成就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及風格(尤其是非主流這一塊),這些對我說來別具意義。 未來希望能著手需要深入採訪、分析的電子報形式,這是除了我過去習慣的發表感想之外,更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會。另外關於我寫作的特點:因為不想使用過平凡安全、誰都能說出的話,所以可能有較直接的字眼,只為讓意思能深刻表達,僅此而已。   E-mail:larry830kimo@yahoo.com.tw MSN:larry830kimo@hotmail.com  
記者 江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