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 不斷思考的個體
學生 不斷思考的個體
記者 吳晉宇 報導 2013/01/13
2012是風雨不斷的一年,從反漲學費、反媒體壟斷,再到關廠工人抗爭,許多社會議題躍上檯面。除了正遭受迫害的人們群起反抗,作為知識份子、作為年輕、熱血的反抗力量,也作為生活在台灣這塊島的人民,學生們加入了這些反抗活動。
從野百合到野草莓,其實一直以來,學生一直都是社會運動裡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這個角色也因為社會上不同的觀感,而有了不同角度、深淺的檢視。面對這些檢視,學生除了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之外,也應該思考參與這些活動的價值,以及自身對於議題完整的想法。
2012年末的關廠工人抗爭活動。(圖片來源/政府混蛋,台灣完蛋粉絲專頁)
網路 主流媒體外的聲音
近年來網路盛行,許多資訊流通於網路上,不像電視、報紙或是其他的主流媒體經過議題設定或是片段的消去,造成資訊被操弄甚至刻意忽略。網路資訊流通快速,也讓較習慣使用網路的青年世代有了尋找資訊的管道。發起「拍照反壟斷,我在交大守護台灣」的劉芮菁表示:「現在的網路族群裡,學生占一大部分,較能接收到主流媒體外的資訊。而許多社會議題的相關文章,也透過網路在流傳。」
反媒體壟斷運動中,由學生發起的拍照活動。
(圖片來源/[我是學生,我反旺中]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粉絲專頁)
社群網站興起,也使得討論社會議題的相關文章,能透過網友轉載而分享給更多人。但越來越多人看到這些議題時,卻出現了新的問題。網路資訊的流通快速,除了使資訊能夠迅速的被看見,也讓網友能夠快速的回覆、留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後來卻衍生出「鍵盤支持」的文化,許多網友只透過在網路上按讚、留言,卻沒有真的實地參與社會運動。目前就讀交通大學傳播所的劉嘉偉說:「令人沮喪的是:說的人多,做的人少。」他認為,到現場聲援,感受推動歷史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會讓人覺得踏實。
並不是說在網路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不重要,而是除了在網路上發表之外,更應該到各個社會運動的現場聲援。用自己的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樣貌,自己的雙腳踏在柏油路上,感受這些群體在抗爭時,感受到的溫度,會比在電腦前,敲著鍵盤的感覺還來的真實,而且直接。
自由與理性
相對於其他群體而言,學生擔負的社會責任及壓力其實較輕,沒有工作責任、經濟、社會輿論等等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相對較為自由,能夠沒有顧忌的完整闡述自己的想法,或是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助理教授林日璇表示:「社會對於學生的關注與期待通常較為友善,但也加諸了其應該有的框架。當學生以較激烈的手段或衝撞社會框架時,容易被放大以致於模糊焦點。」
學生作為教育體系下的一份子,常被要求要合乎禮節、尊重長輩。但在衝撞既有體制時,難免遭遇與較年長的長輩溝通的情況。於是,仔細去思考自己要關注的是什麼變得相當重要。整理出完整的想法,能夠在溝通時理性的闡述,才能把焦點聚焦,以免流於情緒性的爭執與指責,反而忘記原本的訴求。
在相對自由的情況下,學生更應該審慎的安排每一步行動,讓大眾的焦點落在自己想要傳達的意見上,理性的表達,才不會讓人有機會模糊焦點,而失去抗爭的原意。
操弄與思考
另一個大眾對學生參與社會運動所抱持的疑問是:容易被操弄。目前就讀研究所的李懿方指出,學生之所以被認為是容易操弄的,很大的原因在於思考的層面不夠廣。
在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中,如果不清楚自己的訴求,而一昧的指責某些團體、某些個人,難免被認為是變相的支持另一個團體,於是就被這個團體所操弄。除了反對、抗爭不合理的措施或法治,擁有較多時間及資源的學生也應該去思考後續的路。反對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容易,但更重要的是提出解決的辦法。
許多議題不僅僅是被表面上的團體操縱,而是存在於台灣的許多根植的結構性問題。要了解這些問題,首先應該拋開對團體的成見,仔細去理解議題的每一個環節。並應用所學提出不同於主流媒體的看法,有助於學生在參與社會運動時,能夠有較好的成效。
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不該陷入團體間的對立,一個明確的反抗目標雖然有助於反抗意識的凝聚,卻也容易使自身忘記原來的訴求。反覆的回到最初訴求的權利,思考每個行動是否背離這個初衷,才能脫離操弄,真正達到行動所要的效果。
由學生製作的工人秋鬥宣傳圖片。
(圖片來源/[我是學生,我反旺中]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粉絲專頁)
思考的個體
馬丁.尼莫拉說:「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也許很多人認為,這些事情都與學生無關,何必大費周章去參與這些社會運動,花時間、花精神去抗爭?其實這些議題,都不只關乎現在正在受壓迫的人們,學生未來可能成為工人,也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迫害群體中的一份子。透過參與並理解這些危害,讓學生不再只是待在教室裡,讀著既往的知識,而是實際站上街頭,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參與社會運動,積極為各個團體發聲的過程中,可以了解表象底下存在的許多問題,並以自身所學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樣的過程裡除了實踐了學生的公民參與,也有助於在未來步入職場之後,能夠審慎的去思考每一件事,維護自己的權益。
看見這些議題之後,實地到現場去了解社會運動裡受迫害人們的感受。理性的去思考,擺脫團體的操弄,真的去了解這些社會運動背後的危害,並且能夠積極去爭取,學生,才能成為具有思考能力的個體。
![]() |
記者 吳晉宇
嘿!大家好,我叫吳晉宇,來自基隆這個多雨的城市,「無盡雨」加上基隆可以想見我的生命裡有多少水份。 不過事實上我更習慣別人叫我的綽號「小狗」,喜歡像小狗一樣跑來跑去,嘗試新的事物,然後把所見所聞整理出自己想邁向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