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

單眼拍片 風潮裡思考

近年來,攝錄器材快速演進,一般人熟知的相機陸續加上了錄影功能。越來越好的影片拍攝畫質,以及相較於專業攝影機較為低廉的價格,吸引創作者改以這些設備進行創作。

單眼拍片 風潮裡思考

記者 吳晉宇 文  2013/02/24

近年來,攝錄器材快速演進,一般人熟知的相機、手機陸續加上了錄影功能。越來越好的影片拍攝畫質,以及相較於專業攝影機較為低廉的價格也變成了優勢。獨立製片或是學生等製片資金上相對困窘的影片製作團體,紛紛使用這些設備來進行創作。

在這樣的風潮下,DSLR,也就是俗稱的數位單眼相機,變成了創作者喜好使用的錄影配備。銳利的成色,替換各種鏡頭之後不同的焦段與光圈設定,比起一般較低階DV,能夠運用更多不同的拍攝技巧。

設備的演進,固然為拍片團體省下經費也增添許多便利,但這樣的便利,其實隱藏著更多創作者應該注意到的問題。看到這些設備的便利之處,也許簡單,但能夠妥善使用,並且解決隱藏在其背後的問題,才能讓作品的品質再往上提高,創作出更多的動人心弦的故事。


成大學生以單眼拍攝微電影。(圖片來源/愛情筆記本粉絲專頁)


聲音 被忽略的靈魂

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單眼來進行影片創作,人們也花更多的巧思來讓影片更符合電影畫面給人的印象。一般人所熟知的推軌或是懸臂被影片創作者所吸收,在單眼相機拍攝影片時改以其他方式或是新的工具來提高影像的電影感。但在影片中的,除了影像的另一項重要元素卻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聲音。


因應單眼拍攝的風潮,出現許多不同的器材。(圖片來源/HDSLR攝錄攻略研究所)

近年來,攝錄影設備經過長足的改進,人們不斷追求更好的畫質。雖然單眼相機在影像上的畫質能夠跟上攝影機,但畢竟單眼原本是專門用來拍攝照片的工具。內部配置的麥克風在錄影時的聲音部分,較無法跟專業的錄音設備相比。因為錄音的工具也同樣經過長久的演變,能夠錄製更加真實的聲音,減少需要靠後製來修正的部分。然而後製也不是萬能的,如果在最初沒辦法收到好的聲音,就難以在最後的影片成果有好的聲音品質。

為了解決聲音的不足,有些影片創作者開始在單眼上外接聲音品質較佳的麥克風,或是乾脆以雙系統來收音。所謂的雙系統收音就是在單眼拍攝的同時,另外以較專業的錄音設備進行收音。而雙系統的收音也可以避免麥克風線纏繞單眼相機,使相機在拍攝時的運動軌跡受到限制,唯需要注意聲音與影像同步的問題。

影片創作者不應該忽略聲音的重要性,好的畫面固然重要,但聲音也同樣能夠渲染觀者的情緒。而如果對不好的聲音品質妥協,不但會干擾影片的觀看,也沒辦法順利引導觀看者進入影片的故事當中。所以,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來補全聲音上的不足,影片創作團體應該重視這個問題,並加以改善,才能夠更專注於故事的創造。


用另外的收音設備來補足單眼拍攝時的聲音缺陷。(圖片來源/Swallow部落格)


鏡頭 景深的善與惡

利用單眼相機來拍攝影片的好處之一,是能夠不受制於攝影機的鏡頭。透過單眼不同鏡頭的轉換,能夠帶給影像不同的視覺效果,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景深的效果。

所謂景深,是指在拍攝相片或影片時,鏡頭的焦點之後有一定的清晰範圍,而透過拍攝時的設定,能夠達到清晰範圍較短的淺景深效果。有人說:攝影是減法,將越多不需要的雜處去除,或是以景深來模糊不重要的地方,來顯現拍攝的主題,則更能夠讓人感受到想要表達的事物。


淺景深的效果能夠突顯拍攝的主體。(圖片來源/Mobile01網)

但比起單純的相片拍攝,拍攝影片更應該注意畫面元素的構成。淺景深的畫面效果固然好看,容易讓創作者想要一用再用,但單純只是好看的畫面並沒辦法帶讀者進入故事。如果只是為了景深的效果,放了太多跟故事無關的畫面,或是刻意去製造這樣的效果,反而會讓觀看者覺得有距離,沒辦法好好去觀看影片。

雖然找到好看的畫面在影片製作時是相當重要的,但其實畫面的意義在於,能不能夠完整傳達想要傳達的事。透過各種視覺元素的整合,將想要說的事情以明示、暗喻的各種方式寄託在畫面裡,才是創作者在影片這個媒材上應該花心思的地方。而不是專注於製造美的畫面。

善用景深的效果能夠在單眼拍攝影片時,有更好的畫面品質,但若是使用過度,反而會得不償失。能夠用單眼拍攝影片為創作者帶來許多便利,但如何運用這些便利之處,鑽研影片傳達的故事,需要創作者花費更多心思。

 

故事 創作的原點

單眼拍攝影片為創作者解決經費困窘、畫質不夠好等設備或是資金問題。解決了聲音的收音、修正了鏡頭景深的運用,也修正了其他拍攝時會遇到的種種阻礙之後,比起以往有了更加良好的創作環境。這時應該回到創作的初衷──傳達一個故事。

用影像來說故事,一直是影片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環。縱使有好的畫面、好的聲音,如果不能夠有一個貫穿整部影片的故事,不能夠妥善運用影片中的每個元素,去傳達這個故事,都沒有辦法感動觀看者。

相對於其他的拍片團體受制於出資者或是市場考量,學生製片或是獨立製片能夠以一個較為不受拘束的角色來創作影像作品。也就是因為這樣的角色,在故事的創造上能夠比較沒有壓力的進行創作,指出社會的種種問題或是探索更多其他作品沒有關注到的面向。

提醒人們注意那些他們未發覺到的事,或是以另外一種觀點來詮釋想要關注的議題,科幻、奇異、幻想或是其他各種不同的故事,都豐富了這些團體的作品多樣性與議題性。

拍攝設備的進步無疑是資金窘困的這些拍片團體的一大福音,但這樣的福音並不代表在故事上可以馬虎,只鑽營在畫面上。畢竟這些團體的可貴之處,就是能夠以不同於主流文化的視野來進行創作。

既然使用單眼來拍攝影片作品已經變成一個風潮,在畫面的品質提升之後,如何將故事蘊含的想法更加深刻的傳達給觀眾?透過重新審視創作原點,去經營故事、去探討故事的核心,有助於作品達到更完整、更打動人心的樣貌。再輔以設備的進步,相信在未來便會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現在眾人面前。


部分鏡頭以單眼來進行拍攝的國外獨立製片科幻作品。(影片來源/YouTube)

記者 吳晉宇
嘿!大家好,我叫吳晉宇,來自基隆這個多雨的城市,「無盡雨」加上基隆可以想見我的生命裡有多少水份。 不過事實上我更習慣別人叫我的綽號「小狗」,喜歡像小狗一樣跑來跑去,嘗試新的事物,然後把所見所聞整理出自己想邁向的方向。
記者 吳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