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 兒童醫療不能少
少子化 兒童醫療不能少
記者 戴裕蒨 報導 2013/02/24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評估一個國家的水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檢視那個國家是否關心孩子健康。孩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然而,少子化卻導致兒童權益受到擠壓,目前台灣兒童醫療現況,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與關心。
身體健康 從幼兒開始
人類發展階段依年齡分成新生兒、嬰兒、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在18歲以前就有五個發展階段,年紀小於18歲的族群,不管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相對脆弱且變動較大,例如:新生兒從零到一歲,要歷經學會翻身、坐、爬、走、說話等,每個月的變化都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8歲以下應到兒科就診」的建議,得知兒科診療的對象正是,在生長變化上不同於一般成年人的小孩族群。
小朋友不僅在生理指標,和生病症狀的判別與大人不同,孩童較嬌小的身材,也會影響醫療團隊治療時所使用的醫材,像是進行小兒心臟手術,與成人心臟手術所用的器材規格就會不一樣。此外,小孩在面對醫療診治時的心理感受容易產生懼怕、抗拒,因此,醫療團隊必須投入更多的耐心安撫病童。
台大兒童大樓候診區,設有社工師為病童念故事書,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照片來源/戴裕蒨攝)
孩童是國家未來的生產力,他們的身體健康代表國家未來的人力。身體健康應該從小時候就奠定好基礎,面對容易發生在孩童身上的感冒和傳染性疾病,還有少數的先天性疾病、罕見基因遺傳疾病、慢性病或重症疾病,其實都是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以達到治癒或者控制病情的效果,如此一來,當孩子們長大後便能減少這些疾病所需的醫療花費。
補助減 小兒醫療分布不均
小兒科病童並非小大人,所需醫療照護不僅不同於一般成人醫療,在技術、醫材以及人力上所需的成本,以及接受治療所能獲的效益都遠大於其他族群。然而,隨著少子化而生的社會問題一一浮上檯面。民國99年的出生人口僅16萬6千多人,創下歷年新低,雖然近兩年適逢建國百年與龍年,出生人數略為提升達22萬9千多人,但比起30年前的41萬多人仍是少了近一半的新生兒。許多教學機關因為招收學生人數不足,而面臨減班與停止運作的命運,同樣受到少子化影響的還有兒童醫療。
受到生育率下降、少子老年化的影響,以及政治上兒童屬於沒有投票權的弱勢團體,導致兒童醫療資源受到擠壓,在兒科醫學會發起的「守護兒童健康醫療權行動」連署訴求中提到:全國每年健保支出,兒童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為8,142元,老人則為63.768元,兩者相差了近八倍;其他科別的「部分負擔」只有13.8%,兒科的「部分負擔」卻佔了15.7%,都指出健保在兒童給付支出偏低。
只是,兒童人口與醫療補助減少,兒童醫療的醫材與人力成本並沒有減少,台灣大學護理系四年級W(化名),分享曾在台大醫院兒童病房實習的經驗:「替小朋友放入靜脈留置針(打軟針)時,除了要選擇針頭較細的針,遇到會掙扎的病童還需要有兩到三個大人,甚至更多人幫忙固定患童,以免小朋友受傷或針頭置入失敗。」
少子化也影響了國內兒童特殊醫材的添購,許多廠商認為需求不多,器材規格複雜而且利潤不高,而不願意進口。然而,特殊罕病的孩童卻可能因少了某個醫材,就無法接受到最完整的治療。整體兒童醫療資源與補助逐年下降,但兒科治療的特殊性,和所需投入的人力成本,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於是兒科成了醫院中最賠錢的專科。
生育率降低後,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個個都是捧在手掌心的寶貝,臨床上常常可以聽到家長囑咐醫生:「我只有這個小孩,請一定要治好他。」而病童家長遇上打針技術較不佳的護理人員,馬上要求換人的例子也是日益漸增,面對家長愛子心切的態度,醫療人員的壓力更加重了。台大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小兒科的醫病關係改變糾紛案件變多,小兒科健保給付的縮減與醫療糾紛比率的上升,使得新進臨床醫生不敢選擇兒科專業。
除了近幾年廣為討論的「護士荒」,兒科專科醫師報考人數從2003年214人,2009年降至91人,呂立也提到小兒科醫療人員減少,影響城鄉間的小兒科醫師分配,全台319個鄉鎮,就有132個鄉鎮沒有兒科專科醫生,偏遠地區與部分罕見疾病的病童家長,扣除補助較少的醫療費用外,往往還需要負擔遠地就醫的成本。
補助減 小兒醫療分布不均
面對台灣兒童醫療資源、人力不足以及分配不均的情況,早在多年前台灣兒童醫療人員就提出成立國家兒童醫院的建議,認為透過兒童醫院的建立,除了將小兒科細分為更多專科,如:兒童內科系(腎臟科、腸胃科、過敏免疫科......)、兒童外科系(心臟外科、神經外科、整型外科、牙科……)與其他兒童精神科、心理科等等,而使病童能夠獲得更完整專業的治療評估。
台大兒童醫療大樓廁所設置較低的洗手台,讓小朋友方便使用。(照片來源/戴裕蒨攝)
兒童醫療在兒福團體與兒科醫學會的努力下,終於在今年達成設立兒童醫院的目標,但兒童醫療的環境還有許多需要改善的部分,目前兒科醫學會正發起「愛台灣?請先愛我們的下一代!『守護兒童健康醫療權行動』」連署活動,希望增加兒童醫療給付,並且建立完善的兒童醫療制度,讓六歲以下兒童的疾病診療及預防,由兒科專科醫師負責。
身兼台大醫院醫師,與瑞信兒醫基金會的執行長呂立提到兒童醫療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並非只有兒童醫療的部分,還有整個醫療體系工作環境與過勞的問題,「除了兒科醫學會與民間的參與,政府參與才能真的扭轉兒童醫療的情況。」
![]() |
記者 戴裕蒨
哈囉!我是戴裕蒨,我喜歡大家叫我小花。 興奮的時候會搖來搖去,快樂的時候會笑得很燦爛,一人來瘋起來就不受控制。 有人這麼說過:「當我們在反芻過去的時候,能看到越多美好的一面,那就是越幸福也越有價值的時刻。」 我懷著忐忑的心迎接未來的這一年,期待一年過後,再次回憶起這一段時光,是嘴角上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