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期

《唐山大地震》

這部片是由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1972年的7月28日,唐山發生了芮氏7.2級規模的大地震,李元妮(徐帆飾)的丈夫先是在短短23秒的天崩地裂中喪命,接著她又面臨了絕境,她的一對龍鳳胎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撬開兒子這邊就會壓到女兒那邊,撬開女兒這邊就會壓壞兒子這邊,二選一,天災把一個母親逼到人性最黑暗的角落裡,最後她選擇救兒子。原以為在地震中身亡的女兒,被解放軍的養父母一手帶大,心理卻留著被親身母親放棄的傷疤,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母女再度相逢,才慢慢解開心結。

《唐山大地震》

記者 周揚珊 文  2010/09/26

2010年的暑假,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再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的許多記錄,甚至在首映當天打破《阿凡達》的成績。

 

唐山大地震宣傳海報。(圖片來源/http://i.mtime.com/greywolf/blog/4690696/)

 

這部片是由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1972年的7月28日,唐山發生了芮氏7.2級規模的大地震,李元妮(徐帆飾)的丈夫先是在短短23秒的天崩地裂中喪命,接著她又面臨了絕境,她的一對龍鳳胎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撬開兒子這邊就會壓到女兒那邊,撬開女兒這邊就會壓壞兒子這邊,二選一,天災把一個母親逼到人性最黑暗的角落裡,最後她選擇救兒子。原以為在地震中身亡的女兒,被解放軍的養父母一手帶大,心理卻留著被親身母親放棄的傷疤,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母女再度相逢,才慢慢解開心結。

與張藝謀、陳凱歌共同並列為⟨中國三大導演之一⟩的馮小剛,其實也是歷經一翻波折才會有今天的成就。1992年題材新穎的《北京人在紐約》,在馮小剛的導演之下,榮獲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頒的「飛天獎」、大眾電視頒的「金鷹獎」,更佳激發了他的野心,因此和王朔共同組合了影視策劃諮詢服務為主業的「好夢公司」。然而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好夢公司連續拍了六部影片,就有一半的影片因為尺度關係胎死腹中,好夢公司成了血本無歸的噩夢後,1996年停業了。

1998年,跌倒後再重新出發的馮小剛,開始著重觀眾的口味以及趣味效果。他拚命宣傳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在零片酬的狀況下,這部片成為1998年度總票房亞軍,當時僅次於大陸總票房三億的《鐵達尼號》。《甲方乙方》不僅使馮小剛重振旗鼓,也讓他領悟到拍商樣電影的訣竅,他打破只在圈內尋找資本的慣例,開啟了引入「業外資本」股東的先例,運用置入性行銷讓許多產品的標誌出現在片中。馮小剛開始出現「品牌意識」的建立後,再加上下一部《不見不散》的亮眼票房,吸引了廣告公司華誼兄弟老闆王中軍的注意。接二連三的合作下,馮小剛和王中軍聯手出擊,陸續推出《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國開拓出一片屬於他們的市場。

 

馮小剛的眼神透露出堅毅不拔的態度。
(圖片來源/http://i.mtime.com/luanbu/blog/4690717/

 

電影敘事手法 獨特卻也有爭議

《唐山大地震》這次主打的是親情,馮小剛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被磨利成刀槍不入的人們,可以透過這部影片,重新去挖掘藏在心底最深處那塊柔軟的部份,透過這部影片反覆地刺痛觀眾,讓觀眾可以感受到其實我們仍然是這麼敏感、這麼有感情。影片播放到兩次地震片段時,可以看出馮導運用灰色調營造出一股哀痛的氛圍,當母親決定救弟弟的那一刻,姊姊淒涼的叫了最後一聲媽媽,畫面從原本微弱的光線轉變成全黑,我想當時除了小女孩眼前一片黑之外,觀眾的心裡一定也跟著暗了,這些光影的運用令我印象深刻。

接著採用對照的方式,分別敘述姊弟分開後的成長過程,人物角色特質鮮明。姊姊方登時常夢到自己被家人拋棄,當她的養父母問起她的身世時,她總是說她不記得,其實是過跨越不了心中的那道藩籬,不是不記得,是忘不掉。弟弟方達雖然在地震中斷了左臂,仍為了母親的救命之恩,闖出了一番成就,而影片中也不斷強調母親在他心目中永遠的第一順位。在地震中失去丈夫、女兒的母親,從來沒有走出這些悲痛過,每一年她都會燒金紙,重覆敘述一遍搬家過後的地址,每年都會買兩份課本、兩份文具,她的心隨著逝去的家人們也早已死了。不過些對照組的部份,如果拍成連續劇,我想內容應該會更佳完整,畢竟電影時數較短,所以會覺得交代的有點倉促。以商業導演著稱的馮小剛,也運用了許多置入性行銷手法,引起了一些觀眾的爭議。

《唐》的軸心圍繞著一個中國傳統母親,徐帆演活了這個艱難的角色。在訪談節目中她提到,這部電影是馮小剛唯一一部以女人為主角的電影,在他拍過的電影,女人充其量只是第一女配角,所以這次壓力特別大。影片一開始就可以從西紅柿看出李元妮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特質,所以在抉擇要救姊姊還是弟弟的時候,最後仍犧牲了女兒。徐帆以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來詮釋這個角色,首先是在地震後,奶奶來到唐山想把孫子帶回去,即使知道失去兒子後,她將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然而丈夫的捨命相救,相較於自己完好的生命,在對奶奶萬分的歉疚下,她決定讓兒子跟著奶奶回去。馮小剛在訪談節目中有提到,他很感動觀眾在這個時刻十分的善良,大家因為這一幕而留下眼淚,其實都是心理吶喊著別把孩子帶走、別斷了李元妮的生路。

陳道明所飾演的養父,在整部影片裡視養女為己出的大愛,也讓觀眾為之動容。養育一直都是耗費心力的龐大工程,父母在把孩子拉拔長大的過程中,絕對會遇到不計其數的困難,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養父母。但是在《唐》裡,這個養父全心全意的愛上這個孩子,他很努力的想要打開女兒災後的心結,從養女剛開始回到家中,沒有表情、沒有聲音,以及後來女兒未婚生子,離家出走三年再相聚,可以從中發現養父從養女進家門的那一天起,就認定他們是血脈相連的父女,他無私的愛一定感動不少父母和子女。

 

療傷 治癒的是全民的心

台灣也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小島,《唐》這部片再次揭開了許多人內心的瘡疤,同時也慢慢的讓大家一起療傷。原作餘震所要表達的是災後心靈的重建,《唐》這部片超越其他災難片的所在,就是它給予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兒童日常心理悲劇」關注。電影中的方登,在汶川大地震裡,重新見證一個母親為了救自己女兒的生命,下令鋸腿的痛苦抉擇,同時也理解當時自己母親下決定時的痛徹心扉。據《唐》的拍攝組回憶說,這次參與拍攝的群眾演員,有許多都是曾經因為地震而失去親人,在拍燒紙錢那場戲時,馮小剛也有對群眾演員說,你們可以對自己逝去的親人說說心坎裡的話,因此那整條巷子其實是真的聲淚俱下,即使導演喊停了,那樣潰堤的悲痛是止不住的。

唐山大地震除了重現地震情形,也再現了因為地震而改變的災民內心世界,有時候災難可以成就一個人,同時也可以摧毀一個人。希望這部影片可以讓大家珍惜當下所有,快樂地生活。

記者 周揚珊
我是周揚珊 我每天都很努力的生活 希望畢業後可以發光發熱!
記者 周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