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那飛過高牆的夢想翅膀
女人那飛過高牆的夢想翅膀
記者 尤意茹 文 2013/03/10
「夢想」一詞,總是容易被掛在嘴邊,但真正抵達夢想的人,卻是少數。而女人們,在往夢想邁進的路上,更是荊棘石頭遍布。在夢想與現實的拔河中,在另一邊拉扯著、羈絆著的是什麼,是家庭?還是社會的框架?
有夢最美 夢醒夢碎
在好萊塢三幕劇的影響之下,大多的觀眾都習慣於在故事的最後得到圓滿大結局,享受主人翁在歷經困難後,完成夢想的療育結局。2001年由福斯電影公司發行的《金髮尤物》就是典型的例子,片中艾兒突破種種社會的框架,包括胸大無腦以及以貌取人的刻板印象等,最後艾兒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熬過種種的挫折,在最後獲得所有人的認同。整部片在前半段描繪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打壓,後半部在以艾兒這個角色,一一反擊。但是現實生活中,女人們都能如好萊塢電影一般,有完美的結局嗎?
《夢醒伸展台》為愛爾蘭2008年發行的紀錄片,記述在西伯利亞有眾多的女孩,以成為模特兒為夢想,希望可以出國賺錢貼補家用,甚至是脫離貧窮。在紀錄片的一開頭就是一個個纖細的女孩,僅穿著三點式的泳裝,讓模特兒星探們品頭論足,著實讓觀眾感到震撼。而片中的主角娜迪亞年僅13歲,雖然被選中送往東京,但到底是圓夢還是惡夢,卻也在片中血淋淋的呈現。而紀錄片所強調的真實,最後也帶給觀眾反思,娜迪亞最終非但沒有賺到錢,甚至還負債。而另一個主角,星探艾希莉,身為一個退休的模特兒,非但沒有懷念這個工作,甚至厭惡這個工作。在模特兒這個美麗的大夢之下,看見不切實際的夢想與殘酷的現實真相。
《夢醒伸展台》開頭便以模特兒的選拔開始。(圖片來源/婦女影展官網)
正因為是紀錄片,所以比起一般電影,更有撼動人心之感,「真實」這件事情,讓人卻步。以紀錄片的形式談夢想這個主題,無非是想要呈現最貼近現實的一面,像是模特兒這樣的產業,表面上是美的不能再美的,各個都是萬中選一。但透過鏡頭,卻發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事實。而許多娜迪亞臉部的特寫以及艾希莉的自攝影片,都強烈的對比出模特兒這個夢想的荒謬之處。
對抗挫敗 女人們站出來
而音樂又是另一個無邊無際的夢想舞台,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影片談的都是築一個音樂夢想。同是日本出品,《搖滾家政婦》與《扶桑花女孩》正好演繹了兩個不同世紀、不同年齡層,卻共同有著關於音符的夢。《扶桑花女孩》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背景是昭和40年,日本福島縣的一群礦業小鎮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村落,學習草裙舞的過程。而《搖滾家政婦》則是四個中年女性,面對生活的挫敗,在因緣際會下組成搖滾樂團的故事。
《搖滾家政婦》與《扶桑花女孩》雖然故事背景在不同的時代,但是將框架剝除後,可以發現都是突破現實生活困境的故事。《扶桑花女孩》中的小鎮女孩們,每一個家庭中都有各自的困難,更要面對來自家裡、鎮上等的質疑;而《搖滾家政婦》中四個中年婦女遇到的生活難題大不相同,但是都透過組成搖滾樂團的過程,尋找自我的定位。
同樣是媽媽們,韓國發行的《膠捲家庭》則是另一個母親追逐夢想的故事,吉溫為了實現自己的電影夢,毅然決然的辭去工作,開始著手寫劇本。然而幾年過去了,吉溫卻總是與成功擦身而過,眼看其他男導演都紛紛順利拍出電影,甚至丈夫和兒子也開始質疑吉溫到底在做什麼。在故事的最後,其實吉溫也並沒有真的如自己所願拍成一部電影,在片末與兒子的對話中,卻有了另類的哲學思維,吉溫告訴兒子:「『輸家』就是沒什麼好損失的人,而『贏家』就是沒什麼好贏的人。而自己則是『路人』」。這樣的想法替堅持了許久仍舊無法成功的人解套,成了另一種在成功與失敗之外的夢想出口。
《膠捲家庭》中吉溫除了想要可以一圓自己的導演夢,
也必須照顧好兒子。(圖片來源/小智電影短評)
夢想的翅膀 勇敢又堅強
雖然夢想是受賣座電影青睞的主題之一,從各式各樣談女性實現夢想電影中可以發現,當女性追求自己的夢想時,要不就是從生活的困境中成長蛻變,不然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家庭以及社會的羈絆、困難。女性實現夢想的電影總是與家庭脫離不了關係:《夢醒伸展台》的娜迪亞想要當模特兒的初衷是希望可以出國賺錢貼補家用,《搖滾家政婦》中美惠子努力扮演完美妻子試圖挽救她失和的家庭,而《扶桑花女孩》無論是紀美子或是早苗與其他女孩,在努力學習草裙舞時,仍舊必須時時刻刻惦記自己的家庭,另外《膠捲家庭》更從片名就可以窺知一二,吉溫在導演夢與家庭之間,必須努力的取得平衡。
女人的夢想像只風箏,線的另一頭,便是家庭的羈絆,不能斬斷,也不願斬斷。女性而言,這到底是甜蜜的負擔,抑或是沉重的責任。肩上的夢想翅膀,還得跨過許多社會築起的高牆,才能展翅翱翔。
![]() |
記者 尤意茹
有關懷有想法有立場有觀點有行動, 這是我努力的方向。 還是顆青澀葡萄的我, 透過這一年成為最濃醇的酒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