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創意市集 需被突破的創意?

創意市集是許多年輕人實現夢想的舞台,但是創意市集發展至今,創意兩字似乎被挶限在過度商業化中,已失去原有美意。

創意市集 需被突破的創意?

文/ 賴奕如  2007/11/18

2006年,被譽為是「台灣創意市集年」。似乎是一眨眼的時間,創意市集已經充滿在台灣各個角落:在西門町紅樓廣場、在人潮擁擠的街頭、在愛河岸邊、在各個音樂祭、演唱會裡,都會看到一群年輕人扛著他們心中「甜蜜的包袱」——標榜純手工、絕對特立獨行、揮灑自己一血一汗得來的創意商品。

創意概念展露頭角  

▲愛玩市集 創作商品(圖片來源:kijiji奇集集討論區

從王怡穎發行第一本來自英國倫敦街頭的Fashion Market(創意市集)後,對於創作有興趣的年輕人們,不管是音樂還是手工作品,他們開始以熱情的心與堅定的理念擺起了一次次精彩而且熱鬧的Campo市集,為的是讓自己的創作被看見、聽見、也被正視。 

創意市集的出現讓許多富有理想的設計好手們能夠有表現的舞台,也的確有人因此大放異彩。或許當初想要舉辦創意市集的理念是單純、簡單的,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將創意市集看作是一種突顯自己有著高度品味的「年輕次文化」,以幾近是朝聖的態度去參與每一場創意市集後,想要出來販賣自己創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舉辦創意市集的地點也像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而我們看到聲稱是創意作品之間的相似度竟越來越高了。
 
 

商業化市場取代初衷感動  

「創意」究竟是什麼?什麼才能被稱為是「創意」呢?

在創意市集裡,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攤子都是在販賣T-shirt、手工娃娃、手工包包、胸章、明信片等等,且價值均不斐,一件白T-shirt畫上簡單的圖樣,卻要價五、六百元。而這就是目前創意市集所面臨到的問題:創作人的理念與消費者的現實之間存在著差距。 

回歸到「創意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對於創作人來說,經由他們自己手中做出來的成品,不論是設計的圖案、LOGO、娃娃、飾品、明信片等,就是他們的創意、他們的血汗。因此,我們確實不能否認他們的努力,畢竟製作這些作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同時在沒有版權保護的情況下,創作人想要將自己作品的單價提高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然而,當許多創作者所展示出來的作品(或許已經可以稱作是商品),相似度越來越高時(例如:都是毛茸茸的可愛手工娃娃,像做班服般、設計圖案後打版,在基本鞋款上畫畫等等),過高的價錢的確讓消費卻步。其實,會想要去創意市集的人們,多半是希望能夠欣賞或是尋找到跟平時看到不一樣、特別的東西,而當他發現創意市集裡所展示的作品同質性太高的時候,價錢可能就會變成他們的消費考量。對我而言,能帶給我衝擊、感動,真正感受到「這才叫創意」的作品,即便價格再昂貴也會心甘情願付出。 

在創意市集氾濫的情況下,創意市集似乎已經變相為另一個可以逛街消費的場所。太多創作者想要販賣自己的作品藉此謀生,讓創意市集變成一個極度「商品化」的地方;但同時也因為受到商品化的影響,創意早就被侷限在某個框架之中,無法突破。想要展現創意,創意卻反被綁住,是無奈且令人惋惜的現象。 

回歸原始突破現狀

▲來尬(La Gare)創意市集 海報(圖片來源:punigoipezo's World)

其實「創意市集」的作者王怡穎曾提到,台灣的創意市集比亞洲其它國家更早興起、因此較為成 熟。雖然目前台灣的創意市集請向於過度商品化、商業化,但是若能擺脫此惡性循環,台灣創意市集的發展空間其實是無可限量的。 

所謂創意,就是一種新的思考、新的力量,如何從舊事物中尋求突破就是創意的基本也是唯一原則。它可以很實用、很逗趣,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增添樂趣;它也可以很藝術、很抽象,而那就是個人思維的展現。創意本就不該被侷限、被過於狹隘的想像。或許「創意市集」這個名詞的出現讓許多創作者對於創意的概念產生變調,但是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創作者正摩拳擦掌、嘗試著要改變現況,讓創意市集回到「讓創意被看見」的初衷。

 

記者 賴奕如
  我是啤酒。 信箱:ekijojojo@gmail.com 也可以叫我賴奕如,可是我一定會愣一秒再回頭。 對申論題不太拿手,因為思考有時候很跳脫邏輯;要我寫自我介紹也很難,因為還在摸索自己。簡單來說,我是個情緒化的人,容易大笑,也容易大哭,連看蠟筆小新劇場版都會因為野原一家人的深厚感情而開始流眼淚擤鼻涕。生平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世界和平。 沒有什麼特殊專長,但是喜歡安靜的觀察身邊事物,習慣關心生活周遭的大事小事。很愛看「一步一腳印」、「草地狀元」這類的節目,因為我覺得市井小民的生活是最多采多姿的。 雖然我現在是個平凡的學生,但是希望未來能夠闖蕩出一番不平凡,身為一個有志氣的大學生,我鼓勵大家不要被自己、被環境侷限住,總有一個地方,是你可以發揮所長,盡情實現夢想的!
記者 賴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