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或拆 眷村兩難課題
留或拆 眷村兩難課題
記者 歐士豪 文 2013/03/24
這幾年來與眷村相關的新聞中時而出現,從彩虹眷村的拆除與否到王偉忠的「寶島一村」和「光陰的故事」如何受到好評,寶島一村和光陰的故事透過描寫懷舊過去引發共鳴,彩虹眷村則是透過公共藝術的方式成功免於被拆除的命運。隨著眷村拆除爭議新聞不斷,又伴隨著以懷舊眷村做為賣點來吸引群眾的各種活動,一時之間眷村成了熱門話題。
眷村緣由與轉變
眷村的設立是為了提供住所給那些隨著民國政府遷徙到台灣的國軍和國軍的眷屬們。眷村在台灣是一種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團體,其集中式的居住型態、多元省籍背景,及居民共享的生命經驗,在匯集了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人們,在文化上本就有著多樣性。但因眷村士兵們多認為總有一天要「反攻大陸」,對眷村外的交流互動自然少,後以「竹籬笆」來代稱,亦顯示眷村的封閉性。
隨著時間與社會的改變,居住在眷村中的外省人數量已大量減少,多數眷村已經成半廢棄狀態,政府從七零年代開始就已開始規劃眷村的改建,隨著眷村改建條例的實行,眷村的數量逐年的減少。眷村居民也在都市發展、外出就學、搬離和通婚慣例之中漸漸成為台灣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從小生活在眷村的人們所帶有的眷村文化正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消失。「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公布之後,政府開始對老舊且閒置的眷村進行改建與拆除。眷村逐年拆除後,取而代之的是高聳的大樓住宅,眷村特有的人情味難以重現。居民外出搬離,同時也將這種特殊文化的一部分帶出籬笆外,和主流文化衝擊與整合後成為台灣社會的部分。有的消失,有的則融入,成為文化中的一部分。政府為了社區發展與都市計劃,眷村的拆除與原居民的安遷問題也浮上檯面。但老舊眷村改建不僅是眷民居住的問題,還牽涉到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和社區形塑等等問題
文化保存 眷村的去留
眷村隨著住戶與時間的離去變得空蕩老舊,隨之而來的是治安與環境的問題。棄置的空屋引來遊民,環境缺乏清潔也造成附近社區的困擾。近年來因眷村議題變得熱門,文化的保存成了民眾與政府間爭議的問題點。眷村附近的民眾希望廢棄的眷村趕快拆除,好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期望保存文化的團體則透過各種管道來延遲眷村的拆除。若是拆除,只需動員一次人力就可以徹底解決民眾希望的治安與環境,但有著歷史的眷村建築就這樣消失,雖只是眾多眷村中的一個,但對眷村文化的保存無疑是一種壓力。若是不拆,治安與環境問題就需要更多人力來維護才能解決,為回應社區民眾的要求,更需要有心的人來經營這些廢棄的舊屋子。
另類的保存方法
台中的彩虹眷村與高雄的自助新村都因為社區彩繪吸引人潮,至今得以保存。這些眷村中的居民大多已搬離此處,僅留下少數幾戶仍居於此。藉由網路的傳布與遊客的介紹讓這些地點變得熱門,成為觀光景點。台中的彩虹眷村是老退休老兵黃永阜為了排遣無聊而畫的,在遊客的推廣下變成熱門景點。高雄的自助新村學習同樣的方法,由學生來進行彩繪,讓老舊的眷村短期內充滿觀光客。彩虹眷村與自助新村兩者皆是利用藝術彩繪來讓更多的人知道眷村的存在,進而改變了眷村即將拆除的命運。因為這兩個案例,讓眷村再次被民眾關注,原本的眷村已回不來,留不住眷村的人,在如今已人去樓空的村子裡,卻留下眷村的歷史。在賦予眷村新的風貌與價值後,也開啟了眷村保留的另一種可能性。
彩繪藝術讓眷村得以保留(圖片來源/四方通行旅遊網)
眷村文化本來的組成是建立在眷村居民與眷村建築兩個要素之上,眷村裡的人和眷村本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如果沒有人,這些建築其實只能是磚泥灰土,但人們生活過的痕跡,卻是留給後代一個重新認識舊時代的管道,讓他們足以想像那些曾經英勇、年輕的軍人們在這裡精彩刻劃生活歷史。讓後代理解,在這塊土地上,曾有這樣的一個環境以及時代,並培養出獨特的眷村文化。
歷史與眷村一同拆除
眷村中保留的大量過往人們生活的足跡都隨著建村改建的腳步,有的被放棄,有的雖著磚瓦坍塌埋藏於土推中。在那之上更有都市更新後的預定建地,人們被迫移動,放棄居住幾十年的老眷村。在都市發展的大前題之下,推土機摧毀原本緊密聯繫的敦親睦鄰、彼此互助的支援,也推掉外省族群在台灣生活半世紀的縮影。
現代化的有效利用土地不是把台灣特有的歷史產物用怪手剷平,在眷村生活已無法重現的今日,眷村居民們個個都融入了都市的生活,現存的眷村成了保留眷村文化關鍵。文化無論大或小,都有保存的價值。即便眷村對現代已成過去,眷村作為其文化所依存的環境,環境消失絕對是加速眷村文化的消逝。
狹小的村裡所形成的文化尤其獨特,而處於這個文化的人正快速減少,若不保存,眷村可能在近幾十年內全數消失,所以更值得研究、探討如何記錄與保留這種只有在台灣才會出現的文化。在居民都離開後,老兵逐漸凋零,眷村文化中重要且僅存的建築一旦拆除,本來就快消失的文化便無重新回復的可能,保存更是困難。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文化的保存不是只用來緬懷過去,當眷村一個個拆除後,未來就只能從博物館中重新看到籬笆內的風貌。
![]() |
記者 歐士豪
歐士豪,傳科系三年級生。 興趣雜亂,沒有專長。 正在尋找最完美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