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輔導師 方美祈
藝術創作輔導師 方美祈
記者 戴裕蒨 報導 2013/04/07
瑞信兒醫基金會推動兒童友善醫療多年,除了硬體設備上的努力外,也強調軟體與醫療人員素質的進步。這幾年,積極推動藝術治療師與兒童醫療輔導師,進入兒童病房的專案,在台大兒童病房服務多年的藝術治療師方美祈,即是首位由基金會送出國進修,取得Child Life Specialist證照回國服務的兒童醫療輔導師。
興趣結合專業
從小對美術懷抱著熱情,但礙於「學美術沒飯吃」的傳統印象,在升學時,方美祈選擇了她的另一個興趣心理學教育。大學主修特殊教育,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有時候會需要用特殊的方法與他們互動、進行輔導,那是方美祈第一次知道藝術治療師這項專業。
藝術治療師指的是,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與心理學結合,對一些特殊教育的學生做非語言方式的輔導。在實際與特教小朋友接觸後,她發現部分特教的孩子在肢體和語言表達上有困難,然而,透過藝術介入個案進行輔導,確實能有不同的成效。體會藝術治療領域能夠結合本身最初的興趣與所學的專業後,方美祈開始對當時在台灣少見的「藝術治療」產生興趣,並決定結束公費分發的服務後出國再進修。
透過繪畫或者勞作創作讓病童抒發內心的感受。(照片來源/方美祈 提供)
完全理解才更專業
在美國紐約長島大學取得臨床藝術治療碩士的資格,並且獲得合格的證照。方美祈認為國外在學校、實習機構、醫院、基金會等,相關的制度與配套都相當完備,而藝術治療師也被核定為一個專業的職務。在已經行之有年的環境下學習,讓她對於藝術治療臨床上的應用更了解,藝術治療師介入的個案,包含了成人日間病房、成人精神科、兒童青少年心智科、特殊兒童機構等等領域。
因為本身特殊教育的背景,方美祈對於特殊兒童的藝術治療特別熟悉,她提到:「藝術治療與特殊教育服務的對象重疊,剛好這兩塊都有接觸到是相輔相成的,能更理解個案的需求與狀況。」
雖然美國藝術治療師的就業環境較國內完善,方美祈考量文化背景差異和語言使用落差等因素,還是決定回台灣服務。「在與個案接觸時,因為我們會需要知道對方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過去的一些經驗,如果本身有相關經驗,或相同的語言用法,你會更快去掌控或是敏感察覺。」她解釋著,有一些用字的形容,在習慣上是很細膩的,這個部分是方美祈認為在學識上與專業上難以補足的。
義務服務 開啟更多可能
回國後,回到特教學校服務,此外,也任職於身心科診所。她認為進入台大兒童醫院服務是一個巧合,卻也因此有機會取得兒童醫療輔導師的資格,並且將在國外所學的兒童友善醫療概念,帶回台灣的兒童醫院。當時,已經有穩定工作的她,注意到台大兒童醫院的裝置藝術很特別,進而發現贊助兒童醫院佈置的瑞信兒醫基金會,正在推動藝術治療相關的醫療方案,主動與瑞信兒醫基金會執行長呂立醫師聯繫後,便開始每周抽出空閒的時間,到兒童病房進行床邊藝術治療的服務。
病童選擇在床邊進行藝術創作。(照片來源/方美祈 提供)
一開始只是義務式的擔任義工,後來透過基金會與呂立醫師的爭取,床邊的藝術治療轉為計畫進行的方式,也開啟了方美祈與基金會合作的兒童友善醫療方案──將藝術治療與兒童醫療輔導師的概念帶入兒童醫療。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忙碌的她認為自己並不辛苦,小朋友的進步總能讓她感受到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治療過許多病童的方美祈說:「我覺得每個小朋友都是特別的,適合的介入方式都不一樣。」接觸的病童中,有些是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比如像是早期療育、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另外,在病房中的病童也依住院期間,分成長期與間斷性治療兩種類型,而每個小朋友因為年齡的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身心發展。
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個案,雖然都有著人際互動上的障礙,但是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是完全不同的,尤其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在表達上並沒有困難,所以往往會透過活動的設計,讓他們模擬練習與他人互動的情境。
利用醫療器材做為創作工具,設計與病童的互動。
(照片來源/方美祈 提供)
一名長期住院的小朋友,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而有所進步,也讓方美祈印象深刻。剛治療時他才兩、三歲,因為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在視覺、繪畫、抽象圖像的發展還不夠完全,加上手部大小肌肉都還在發育,讓他用繪畫的方式進行治療並不適合;此外,這個病童非常抗拒醫院的陌生人,會一直黏在媽媽身旁,考量這些因素,方美祈用小玩具跟可愛的橡皮擦跟他互動,透過遊戲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慢慢的這位病童開始跟他玩起來,討論自己的冰箱裡想要放什麼食物。
目前這個小朋友快五歲了,也漸漸在治療的過程中開始繪圖,每一次畫圖的主題都跟住院,還有生活經驗相關。從每一次的創作發現小朋友慢慢的接受住院的事情,透過圖像表達喜歡跟不喜歡的部分,還有對醫院的感覺,有時候也可以看出小朋友的心情。
曾經也遇過抗拒畫畫創作的例子,這時候,方美祈就會進一步的觀察,理解小朋友的抗拒是來自心理或者身體,大部分小朋友會覺得自己不會畫畫而拒絕,但是方美祈強調:「藝術治療並不是美術教育,技巧並不重要。」通常會鼓勵小朋友嘗試,透過嘗試的過程建立孩子的信心;若是遇上身體的限制,就會改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像是捏陶土或者讀繪本。
以勞作創作的方式取代繪畫。(照片來源/方美祈 提供)
結合專業 創造友善醫療環境
同時擁有藝術治療師與兒童醫療輔導師身分的方美祈,以影像醫學檢查操作的為例,解釋這兩個概念如何結合達成友善醫療環境。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的儀器不僅龐大,檢查時還會有很大的聲音,而檢查的封閉空間等特性,都可能對病童產生預期的恐懼。因此,透過兒童輔導師的陪伴,以圖片或實地演練的方式解說,對小朋友預告,並且透過藝術治療師的介入,提供轉移焦慮策略的選擇性,讓病童覺得這是他可以稍微掌控的方式,使小朋友對於檢查不再害怕掙扎,因而不需要更多人力壓制他,造成病童的不舒適感。
透過這樣的例子,方美祈說明在病房中其實兩個角色是滿相似的,然而,友善醫療的最終概念,即是透過兒童醫療輔導師的陪伴,再加上藝術治療師的適時介入,提供給孩童可以放鬆的治療環境,達成減少創傷後症候群發生的可能性。
![]() |
記者 戴裕蒨
哈囉!我是戴裕蒨,我喜歡大家叫我小花。 興奮的時候會搖來搖去,快樂的時候會笑得很燦爛,一人來瘋起來就不受控制。 有人這麼說過:「當我們在反芻過去的時候,能看到越多美好的一面,那就是越幸福也越有價值的時刻。」 我懷著忐忑的心迎接未來的這一年,期待一年過後,再次回憶起這一段時光,是嘴角上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