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

從新角度看歷史

歷史是一條藉由不停鬥爭鋪陳出來的道路,但如果認為所謂的鬥爭就僅是打打殺殺的話,那並不完全正確和公允。

從新角度看歷史

記者 張睿文 文  2013/04/21

歷史是一條藉由不停鬥爭鋪陳出來的道路,但如果認為所謂的鬥爭就僅是打打殺殺的話,那並不完全正確和公允。
 

不同的戰爭史

一般談到戰爭史,人們首先會聯想到的通常是那場戰爭的時間、地點、如何進行和最後結果。但如果將注目焦點放寬或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發現其實戰爭史並非如此簡單。用個簡單的比喻,戰爭史如同拍部電影一樣,每場大大小小不同的戰爭就好比電影中的每一幕;每個登場人物就像是演員卡司;而每個掌權者手上握有的資源,則可以比擬成拍電影的基本資金和現場道具等等……每個環節都有著重要的關竅,缺少任何一個都會使戰爭打起來索然無味。

在《三國原來是這樣》這本書中,作者用另類的歷史框架,將一個眾人早已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詮釋角度。

 

別出心裁的安排

《三國原來是這樣》在內容方面採取不同於一般的排設,近年來以三國為主題的書籍,大多數都會採用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排版模式。這樣的排版好處在於能吸引讀者目光,並提高閱讀興趣。但由於圖片在書中佔據大量的版面,相對得,文字資訊量就會變少,能傳達的訊息也就變相當有限。以《三國志人物事典》為例,《三國志人物事典》可以說是搜尋三國人物的工具書,書中藉由正史和演義相互穿插,重現三國人物更加精確的生平,如果是知名度較高的人物,篇幅也會隨著拉長。然而這樣的安排卻導致讀完書之後,讀者認識到一群人物,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處在怎樣的生活背景下。


《三國志人物事典》介紹不少三國中一、二線的人物,但對提供三國整體架構的認識非常有限。
(照片來源/張睿文 攝)

另一個有趣的對比是《三國志戰略年代紀》,這本書講述到三國中所發生的各場戰役,同樣是穿插正史和演義的劇情,書中不僅講述每場戰爭的經過,還附有地圖,使讀者更能掌握發動戰爭的正確位置和可能原因。但因為只有對戰爭的解釋,反而會讓讀者對參與人物的印象顯得模糊或不明確,甚至不了解人物在歷史中的定位。

《三國原來是這樣》從順序上來說是一部循序漸進的工具書合輯,書本共分成上下兩卷。上卷從三國最基本的疆域入手,接著將亂世的起因、經過解釋清楚,從而建立起基本的框架。有基本架構之後,開始介紹每個時期不同的「龍套軍閥」,最後再把主線集中在蜀、魏、吳三個檯面上的倖存者,並將三國的概念做一個雛形。下卷一開始先將三國最後一塊拼圖「晉」湊齊,接著不免俗的還是要講解其他一線將領,最後再從三國其他細節進行切入。隨著切入點不同,也跟著帶出三國中其他較少人會注意到的觀點。例如:三國的邊鎮和封疆大吏、三國的酒宴風俗、三國的經濟帳簿和文人名士之類的主題,這些主題雖然對三國影響並不直接,但對於構築起一個戰爭史同樣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下卷直到最後一個章節才將戰爭史中重要的環節「戰爭」帶入,而且僅僅只說明三場戰爭。這樣的安排其實傳遞出一個訊息:在戰爭史中,戰爭扮演著推動歷史的主要角色,但量多未必質精,只要打一場好的戰爭便可以攪亂歷史,但沒有綜合各種不同的因素和背景,終究無法打出一場漂亮的戰爭。


三國志戰略年代紀》搭配精美的圖片將戰爭解說得更為精細,但戰爭並不是戰爭史惟一表達的途徑。
(照片來源/張睿文 攝)

 

精準的文字拿捏

《三國原來是這樣》在書寫方面同樣跳脫歷史平鋪直敘的框架,書中文字淺白易懂,閱讀起來並不會遇到太大的障礙。在《三國原來是這樣》裡面,很難得見到艱澀的文句,作者在文中盡量避免文言文出現,只運用簡潔明瞭的歷史背景,和自身的個人觀點,以白話的方式描述各個主題。而不時穿插其他的歷史典故,則可以和不同時代的歷史做連結,更顯出作者對其他時代的涉獵廣博。

雖然文字平易近人,但有時候卻又太過口語化而略嫌俗氣。書中常會使用現代社會的詞語,而像「ㄚ的」、「哥們」、「爺們」這類略帶詼諧的語氣在輕鬆的章節中更是屢見不鮮。這樣的詞彙使用,能使讀者更容易記住歷史事件,也使讀者在閱讀到沉重的章節時,不至於被壓得喘不過氣。同樣的詞彙運用在輕鬆的章節時,則會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口語化的文句,可以使人會心一笑,也讓情境描寫變得更加生動和細膩。

這樣的做法雖然新奇,但畢竟是講述歷史的書籍,偶爾使用能降低閱讀歷史書籍的難度,但使用過度的話,不僅使整篇文章看起來毫無格調,也會造成對於歷史的曲解。
 

歷史 經營學的結合

《三國原來是這樣》一書中,採用非常特別的視角來觀看三國,那就是將三國視為一個市場體系,每個軍閥都是一家公司,而每個君主和大臣之間的關係則是上司和下屬。在〈三國的亂世草頭王〉和〈劉備的用人之術〉等章節,作者將每個不同的割據勢力都比喻成一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班底。好的班底結構可以讓公司持續朝目標發展,像曹操軍;但如果是一個不完整的架構或人才安排不當的公司,那在競爭中只好提早出局,像呂布軍。

〈諸葛亮的職業生涯規劃〉運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將諸葛亮的人生規劃表現得淋漓盡致。文中將諸葛亮設定成一個專業經理人,周圍的軍閥就是他的候選公司,以諸葛亮的能力,去大公司候選絕對有一席之地,但能否搶下頭牌花旦還是一個未知數。抱持著「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觀念,諸葛亮選擇創業起點低的小公司「劉家軍」,憑著自身優越的能力擠上總經理的地位,並提高劉備軍在市面上的盤口價,可說是非常成功的經理人典範。

了解歷史不一定要從單一方向,或「讀歷史」的想法接觸。換個角度、換個思維,會發現同段故事可以有更多不同發展和解釋空間。如果擴大視野,歷史事件其實也可以套入現代社會的運作模式,成為另類借鏡。

記者 張睿文
我是張睿文,在某種因素下導致自身變得有點畏懼和他人說太多話的人,習慣用臉書上的名字「張獨行」當代名,上大學後正在用盡一切手段改變自己,另外在大學兩年宅生活的洗刷下有點掉入了2D的世界中,但請千萬不要把我當成一個完整的宅男喔!!!
記者 張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