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如飴 樂見未來
甘之如飴 樂見未來
記者 李佩玹 報導 2013/04/21
新北市的三峽老街,巴洛克式的牌樓建築與紅磚拱廊吸引觀光客遊覽駐足,保留日據時代老房的特色。商家普遍將堂號、姓氏、行業刻在牌樓上,成就熱鬧蓬勃的商業街屋。如今三峽老街的人潮依然洶湧,但人們遊覽的經常只是地方特殊框架出的商業消費環境,走馬看花的旅遊形式不但無法體驗當地特色,可能還消耗不少旅費。
在歷史氣息濃厚的三峽,有更多值得探訪的文化暗藏其中。稍稍遠離最繁華的老街觀光區,位於水岸旁的甘樂文創,是三峽地區新興的文創基地。甘樂音樂電影食堂結合餐飲、藝文展演、在地關懷、藍染推廣、獨立出版,將各文化領域牽引至餐廳內,讓餐廳不只是飲食空間,而是浸淫文化脈絡的場域。「甘樂」二字為陀螺的台語發音,希望人們在忙得團團轉的步調裡,體驗甘之如飴的幸福。
甘樂文創內部空間溫暖明亮。(照片來源/李佩玹 攝)
跨領域文化對談
2010年9月開幕以來,甘樂文創陸陸續續邀請地下樂團、攝影、電影講座,合作對象跨足劇場、藝術畫展。甘樂文創大膽嘗試將新世代的堅韌搓揉進三峽悠久的歷史長廊中,企圖打造一處非常有獨立特色、關懷地方產業、有溫度的談心地點。與台灣較偏遠的鄉鎮相同,三峽的人口正漸漸流失外移中。存留下來的傳統產業多是年齡層較高的長輩們負責,兒女大多移居他地尋找工作機會。長期累積下來,除了舊有的觀光型消費,三峽能復甦活絡的機率並不高。
創立甘樂的原始團隊,就只有三個人,一對年輕夫婦和一位設計師,將一座廢墟收拾整理乾淨,改造成在地感與設計感並存的餐廳。喜愛老房子的老闆,在甘樂創立以前,經常爬牆偷看甘樂原身的廢棄房子,想像改造過後的模樣。現在的甘樂文創,沒有富麗堂皇的裝潢,店內擺設集結三峽當地小產業的作品,來自手作工作坊的工藝品創造出溫暖的氛圍,也趁此機會希望能幫助當地藝術家行銷自我品牌,走出三峽、望眼遼闊。
文創產業並不容易,需要大量時間經營才能得到回饋。即便不被看好、身邊輿論聲音不斷,三人最後依然選擇放手一搏,做一次自己的夢。也是因為這份堅持與勇敢,才讓三峽的歷史能有嶄新的一頁。
甘樂報 樂見地方
最特殊也最勇敢的,則是「甘樂報」的出版發行,一刊刊獨立報紙疊成高高的小山,提供人們免費索取。這份報刊的背後,是老闆對愛護土地的堅持,如同豐年社出版的《鄉間小路》般,充滿樸實自然的溫潤。也結合《小日子享生活誌》更貼近年輕人生活的流行感,跨足各個文化領域,以三峽為主軸,報導揭露不為人知的祕密三峽,描繪在地小人物的真實情感,撰寫小店的品牌故事。
大量印製的甘樂報,需要相當高的成本來支持,一期的印刷可能就用掉上班族幾個月的薪水。然而甘樂報的初衷,是將對地方的期許、遠景,化作實際的行動,認識周遭世界的美好,減少抱怨環境的負面能量。老闆林峻丞將這股改變社會的想法實現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挽起袖子來自己做,少不了的麻煩事就做得比別人更加勤快,一點一滴建立起自己的城堡。甘樂報就作為這份榮耀的載體,把每一寸辛苦努力的痕跡都記錄下來。面對越來越廣闊的讀者群,甘樂報中除了寫下甘樂文創的事蹟外,也將觸角延伸至樂團、電影推薦領域,以軟性好讀的篇章,企圖分享生活的美好與快樂。
甘樂報中記錄了許多精采的文創小事。
(照片來源/李佩玹 攝)
藍染藝術 重新舞動
藍染藝術以特殊的染劑,搭配不同的綁布工法,繪染出豔麗卻質樸的作品。以冰棒棍這類簡易的工具,結合綁橡皮筋的鬆緊度,就能將布匹製造出迥然不同的花色。藍染見證了三峽的歷史興衰,卻也在喧囂人聲中淡化消失。但甘樂文創重新將藍染培訓課程推上舞台,一場場爆滿的藍染工作坊,人們體驗著染藝技術的微妙與美麗,想像每一塊布在染製過後的模樣,如同甘樂文創勇敢力拼,不斷思考描摹地方文創產業的價值。
長久堅持 踏實收割
積極尋找地方特色推廣,是甘樂文創的原動力,而資金不足卻是所有文創產業的困境。用心經營地方產業、規劃文化傳產活動,都不被列在致富賺錢的既定道路之上,當資金不足無法支撐理念,就必須面臨將夢想扼殺的命運。儘管入不敷出,甘樂文創在慢慢建立起的成就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價值,與來來去去的客戶們培養了深厚的親密情感。有別於商業化過度、人潮擁擠的三峽老街,甘樂文創以空降的姿態,在三峽一隅發芽成長。盼能喚醒周遭的人一同加入關懷土地的運動,加入塑造未來的行列,認真、實在地掌握自己的未來。
甘樂音樂電影食堂,販賣的不是餐飲,而是群體對文化的記憶。企圖群聚人們,勇敢地做任何對當地有幫助的事,做一件會讓生活發光閃耀的事。
![]() |
記者 李佩玹
李佩玹。無法停止、卻又無法開始遠走他方的小旅行。 喜愛看電影、讀好書、過好日,尤其愛嚐美食佐一些懶洋洋。 書寫人生吧,如同書寫掉一些無以名狀的心思。 等待被一眼看穿的一瞬,等待把繁世浮誇收納成檀香。 「所有的遺憾,原本都有甜美的來歷。」─羅智成 所以,把遺憾藏在箱子裡翻滾、旋轉、蒸騰吧,那一切就都美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