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 傾聽中說出好故事
張志宏 傾聽中說出好故事
記者 王柔婷 報導 2013/05/19
很難想像,一個拍攝家庭暴力紀錄片的導演會是怎樣的一個人,是否內心有點黑暗?還是個性內斂而難以親近?事實並非如此,把這些性格放在張志宏導演身上一點也不適合。打從約訪開始,就可以感受到張志宏導演待人的溫暖,訪問當天,他帶著他的老婆,一見面就露出開朗的笑容,把力量奉獻於家庭暴力的張志宏,彷彿是黑暗角落中不滅的光芒。
身兼數職,張志宏不僅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工作,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的他,同時也是一位行動諮商心理師,親身走訪社區,為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加害者提供輔導與治療。
開朗、溫暖的笑容是張志宏導演給人的第一印象。(圖片來源/張志宏 提供)
記錄家暴不同觀點
在紀錄片中,家庭暴力並非一個冷門的題材,特別的是,由張志宏導演所執導的家暴紀錄片《一念之轉》,有別於以往受暴者的敘事角度,而是從施暴者的角度出發。這部與內政部家防會合作的紀錄片,透過各縣市心理諮商師的推薦,選定出三位改變最多的男主角。在施暴者團體治療的圈子中,他們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案例:傳統勞動階級、高社經地位者以及施暴二十餘年仍住在一起的特別家庭。
紀錄片不只是單純地記錄他人的生活,張志宏導演與他的太太駱雅婷,兩人協力完成拍攝,也同時参與了三位主角改變、重新認識自我的歷程。影片中,兩人記錄著令人深刻的一段內容:「我開始接受諮詢之後,每次生氣時,就會去買一瓶汽水,用力的搖,用力的搖,然後將瓶蓋轉開,看著裡面冒出一堆氣泡,然後將剩餘的汽水喝光,情緒就緩和下來了。」誰能想像在這之前,這位主角曾經過著二十幾年施暴於太太的生活。在他們的身上,不僅看得到改變的力量,也得以了解,暴力,從來不是發洩情緒的唯一選擇。
被問及什麼是改變這些施暴者的最大動力,張志宏特別談到宗教及信仰的協助。他以上述這位施暴二十餘年的主角為例,這位施暴者有酗酒的習慣,酗酒後一旦情緒無法控制,就會開始施暴。直到這位主角加入宗教團體後,情況開始有明顯的轉變,這並非戒酒的問題,而是人與人間的相處方式不同於以往。進了宗教團體,這位主角仍改不了喝酒的習慣,但團體裡的人並沒有一昧地責罵他,而是真誠地告訴他,會陪伴等到他身上沒有酒味為止。在這裡,張志宏也特別補充,很多時候,施暴與受暴者,雙方都要同時改變,除了性別觀念要調整,尤其是受暴者,要提高自己的自尊,不能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關係要對等。
他與他的內心吶喊
跟成長經驗有關,或跟個人特質有關,張志宏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幫助社會中弱勢的一群人。簡單的理由,成就了張志宏導演的人生規畫。一手拿著攝影機,一腳踏在心理諮商的路上,同時具備兩個身分,這是他與其他導演最不同的地方。而為什麼會選擇家庭暴力這條路?是因為張志宏堅信,人的根本問題跟整個家庭互動密切相關,他在輔導一個人的時候常會連他的家庭處境與社會系統,一併做了解分析。
做為家庭暴力加害者的心理諮商師,張志宏透過情緒管理、性別意識釐清及被害人同理處境等治療方式,教導加害人如何真正解決衝突,如何溝通。課程最終的核心就是期待他們能用非暴力的方式去處理每段關係。「進去加害者治療團體後,常常發現這些男人也有脆弱、需要被關懷的地方,可是我們往往因為他施暴了,就認為他是錯的人。」張志宏導演感慨地說。他也表示,就是因為這樣,才更需傾聽這群施暴者,了解他們施暴的原因及背後的故事。
我有一個導演夢
拍攝這部《一念之轉》紀錄片,張志宏常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角度來傳達家庭暴力議題。會想以施暴者的角度記錄,他表示這是一種服務傾斜,家庭暴力中弱勢的定義並不只有一種。他希望能藉著紀錄片與觀眾對話, 讓大家有機會看見這些男性的處境,並質疑自己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性別意識問題。選擇紀錄片而非劇情片的原因,導演笑笑地說:「紀錄片對我來說是一個夢想,我從大三那年開始,看了紀錄片及參與導演分享,才發現原來紀錄片也可以拍得很有關懷或者很有人味,或者很有心理治療的效果,紀錄片對我來說有一個魔力在,是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事。」
除此之外,張志宏導演也認為拍片是對人物的深刻關懷與陪伴,是與拍攝者一同成長的歷程。「拍片是一種關係,我們去建立關係,跟他做些互動,期待他在足夠的信任感底下,決定他要在影片前呈現什麼模樣。那個對我來說,拍片不只是拍片,不是我掠取完某些影像後,我就走了,那是一個關係的建立,這個核心概念是不會變的。」
故事不會停止,夢想不會燃盡,走向未來的路上,張志宏導演也期許自己不能只有熱情,還需學習更多視野與態度。
對於紀錄片,張志宏導演有夢想也有堅持。(圖片來源/張志宏 提供)
![]() |
記者 王柔婷
我是王柔婷,可以叫我lowlow 希望可以用很開心的心情,完成每篇喀報, 然後學到很多東西,認識很多很酷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