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教育相遇公東的教堂
宗教與教育相遇公東的教堂
記者 王蒂鷹 文 2013/06/02
將跨頁的白色木門往兩側翻開,印入眼簾的是公東教堂聖堂內部,橫跨四頁篇幅的照片,單純的牆面上只有一個鐵製的基督雕刻,傾斜的天花板透進自然的太陽光,右邊牆上隱約看得到彩繪玻璃的「苦路」。一旁白色的小字則記下作者拍攝照片時最真摯的註解──「宗教能讓抽象的文字語言難以描述的感受,藉由建築本身,化為具體而實在的經驗。」
聖堂內部是作成橫跨四頁的拉頁呈現。(圖片來源/博客來OKAPI)
攝影與信仰的結合
《公東的教堂 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是攝影師范毅舜的作品集。作者出生台灣台南,作為攝影師的同時本身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兩個身分交互作用下,讓作者的攝影集不再只是單純的建築攝影,而是在欣賞修道院、教堂的同時,更能體會作者站在建築面前,當下的宗教體悟,並從光影中感應到上帝的慨嘆。在《公東的教堂》之前的另一部作品,《山丘上的修道院 科比意的最後風景》就帶有這樣的特質。
《山丘上的修道院》是范毅舜受邀到歐洲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攝影所拍攝的攝影照片集結,再加上實地訪談與作者本身的心情抒發所完成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是著名建築師科比意的作品,坐落在草地中,保留水泥型態不作任何修飾的「清水模建築」是一大特色,簡單俐落且前衛的設計不同於一般人對於教堂的既定印象。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中,藉由作者眼睛,可以看到拉圖雷特修道院、廊香教堂等歐洲著名教堂建築的實貌,更可以從中一窺修道士們的故事。
承接上一本書的風格,《公東的教堂》一開始便以《山丘上的修道院》作為開場,作者提到自己橫跨半個地球到法國拜訪科比意所設計的修道院,卻發現在家鄉的台灣也有一座「科比意式」的清水模建築。彷彿繞了一大圈似的,在國外的數個教堂間逐光掠影之後,才發現台灣的後山竟有著毫不遜色的人文與風景。
公東教堂坐落在台東的公東高工裡,是台灣戰後的第二座現代建築,經過時間的洗禮,部分的建築體被風雨侵蝕,在加上東部多地震,現在已經接近危樓的狀態。公東高工是由一群來自瑞士的修道士所籌措興建的,籌辦之初從瑞士引進的師資與技術提供學生學習製作家具的技藝,讓當地的原住民青少年也有習得一技之長的機會。
教堂封面設計成像是教堂外觀的清水模,以及彩色玻璃的窗戶。
(圖片來源/博客來OKAPI)
貧窮但純真的年代
全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經由實地考察與訪談,介紹瑞士的白冷教會教士們在民國四零年代到台灣東部籌建學校與醫院的過程。以當時留下的舊照片與創辦人錫質平的故事,帶領讀者回到戰後台灣的時空。作者描述當初東部的開發不受重視,當地許多窮苦的原住民必須要賣地,甚至將小孩送人來維持生計。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外國的修道士從自己故鄉的募款,籌錢為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孩子興建學校,並且引進家具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的師資。范毅舜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提到自己逐一地拜訪還健在的神父,以拼湊出當時畢路藍縷的艱辛。作者蒐集照片,並翻譯了當時創辦人錫質平的書信,形塑出這名高大魁梧的神父的形象,是個喜愛騎著機車到處處理公務,疼愛學生的神父。
因為從范毅舜自己的觀點出發,所以更可以直接感受到他對於當地曾有的風景的眷戀,書中出現的幾張黑白照片,記錄當時居民的生活。照片中人物儘管衣服破爛,面對鏡頭仍然發出了純粹地開心的笑容,不需要過多的注解,便可以輕易打動人心。作者在文字中有意無意間也暗示,近來台灣經濟快速的發展,但當初那些物質單純的年代,彷彿已經被人遺忘。
從木門外窺見教堂
第二段裡作者提到不符合教育制度的公東高工。當初高工創辦人引進了瑞士的學徒制,不講究升學,而是實務訓練,使得學生得以更踏實地得到相關的技能,也教育出許多技職人才。但這樣的制度卻因為不符合台灣的教育體系,一直面臨著被迫升格成「專科」學校的壓力。作者語氣凝重地反省台灣現階的教育體系,不是直接地批判,而是由學生在求學期間的遭遇、老師與學生間互動的故事,告訴讀者這些曾經發生在海岸山脈的往事。
第三部分是全書的重頭戲,藉由攝影照片呈現公東教堂的樣貌。從講到教堂建築的設計師達興登開始,作者介紹保留水泥原貌的「清水模」建築與那時領先於其他建築的地位,這樣前衛的建築風格運用在教堂中也算罕見。藉由一張張教堂的照片,可以看出建築師在設計時所下的巧思。同樣是樓梯走道,二樓與三樓卻是交錯的設計。牆面上開了大小不一的方型的洞,透過相機捕捉了陽光照進來時交錯的光影,映在斑駁的水泥地上,形成深淺不一的變化。作者形容在這片光的海洋中,「體會了存在的最高境界」。對於天主教的宗教情懷與他在當地所考察的動人故事,搭配自然所賜與的瞬時萬變的風采,所有的情感凝結在攝影的那一刻。
公東教堂裡的「苦路」是彩色玻璃作的,「苦路」是以十四幅圖像,描繪基督從受審判、上十字架、到復活的過程,通常會以繪畫的形式陳設在教堂的牆上。公東教堂裡彩色玻璃所製成的苦路,有別於傳統的苦路,模樣類似一般常見的插畫,也顯示教堂與眾不同的生命力。
彩色玻璃讓教堂內多了幾分迷人色彩。
(圖片來源/Sony范毅舜專輯)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以前人是沒錢,沒辦法就醫或改善生活;現在的人是心靈比較匱乏,卻找不到治療的藥。」在第四段落裡,作者介紹曾住在海岸山脈或以經長眠於此的瑞士人。傳教士們越過遠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奉獻自己的精神、心力,甚至比多數台灣人更了解東部。
書中最後一張照片是作者到瑞士白冷教會總會庭院裡所拍攝的蘭嶼的獨木舟,象徵台灣原住民的圖騰與獨木舟靜靜躺在瑞士的一角,記錄一群傳教士與台灣的緣分。
![]() |
記者 王蒂鷹
我是蒂鷹,認為自己笑起來比較好看,所以經常以璨笑面對別人。 叮叮噹噹~腦子裡作著遙不可及的夢,說著言不及義的話。 大二到大三的我是一個段落,打定主意了,要用新的自己來擁抱這個世界。 "啊!終於輪到我們了嗎?"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來到了大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