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期

慾望與性 新時代都會女性

名牌、性愛、金錢,以三個名詞貫穿整部影集,女性大膽地喊出內心的慾望,為時代開啟新的一面,也為新時代的女性開啟新的一頁。《慾望城市》一部不年輕的影集,至今仍對許多女性有著深刻的影響。

慾望與性 新時代都會女性

記者 廖敏廷 文  2013/06/16

名牌、性愛、金錢,以三個名詞貫穿整部影集,女性大膽地喊出內心的慾望,為時代開啟新的一面,也為新時代的女性開啟新的一頁。《慾望城市》一部不年輕的影集,至今仍對許多女性有著深刻的影響。


不老的城市 美麗都會傳說

以紐約曼哈頓作為故事背景,講述四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女性,追求生活、愛情與夢想。《慾望城市》是一部貼近生活的影集,有些寫實卻又帶著一點遙不可及。第一季的影片播於1998年,直到2004年整部影集才全部播放完畢,但以影集的結尾做為整部故事的結局,略顯缺憾,因此在2008年時,上映了電影版《Sex and the City:The movie》讓故事女主角Carrie Bradshaw與男主角The Big有一個幸福的結局。

紐約是一個迷人的大城市,除了每天有辦不完的派對,它也滿載著懷抱夢想的人們。因城市生活多采多姿,在紐約永遠都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而這也是塑造出《慾望城市》中四位女主角的環境。

四位女主角分別是,故事的主人翁—愛鞋成痴的Carrie Bradshaw,對性觀念開放的Samantha Jones,相信愛情會有美滿結局的Charlotte York Goldenblatt,以及個性較為中性的Miranda Hobbes。

雖然四位女主角的個性差異很大,對於事物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但她們卻將彼此視為一輩子的摯友。在尋找到自己的真愛以前,她們對於友情的信任是如此地堅定不移。


慾望城市的海報。(圖片來源/Internet Movie PosterAwards Gallery)

 


 談的是性  談的是女性

 

許多人將《慾望城市》看成一部都會浪漫愛情的喜劇,而故事最大的特別處在於女主角們都不年輕。但它的突破以及成功,卻不是奠基在男女之間的風花雪月,而是在一個新時代中,身為一位女性如何為自己發聲,如何讓自己找到在社會上的定位。

雖然在影片裡,Carrie與她好友的話題,不時圍繞在男人與性的上面,但在她們聊天的過程中,卻可以見到以女性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在《慾望城市》中,男性角色似乎沒有那樣的重要,從第一季開始到第六季結尾,出現過無數的男性角色,當然,出現帶有大男人主義的男性在所難免,然而當碰上這樣類型的男性時,女主角們卻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巧妙地面對這樣的性別歧視問題,讓影片不會流於沉悶,但也讓觀眾在嘻笑的同時,思考著這樣的問題。

關心性別議題並不是這部影片所有的核心概念,《慾望城市》所要喊出的是屬於女性內心的深沉慾望,它也不時夾帶著少女的夢想。影片中四位女主角各個都事業有成,穿著名牌服飾、手提精品包包、大啖美食,參加派對以及享受生活,這樣的日子,是每個少女都渴望擁有的成功人生。但現實畢竟無法像故事一樣的順遂,《慾望城市》也只是描繪一個美好的藍圖,來滿足世人的慾望。

此外《慾望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是影片中出現的時尚流行元素。Carrie與她的朋友每次出場都穿著考究,身上行頭都是當時流行的時尚單品,影集中也不時會有品牌的注入,像是Gucci、Louis Vuitton、Prada等,都是《慾望城市》中常出現的品牌,不僅這些老牌的品牌在影片中的曝光,有些新銳的設計師品牌,也因Carrie的使用而被捧紅,因此《慾望城市》成為許多女性的時尚參考指標。

 


同樣是Carrie Bradshaw

 

以少女Carrie而出版的影集《凱莉日記》是《慾望城市》的前傳。延續《慾望城市》的風格,一樣以Carrie Bradshaw的視角呈現故事,而影集內容也是在講述Carrie Bradshaw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她身邊朋友的故事。劇情設定在1984年是Carrie就讀高中時候的故事,在影片一開頭主角的旁白就點出,這是在成為《慾望城市》中的Carrie Bradshaw故事。

為了要演活大家心目中的Carrie Bradshaw,人物的選角也不馬虎,找來了身材一樣嬌小的Anna Sophia Robb來飾演年輕版的Carrie。在角色外型的塑造上《凱莉日記》有著完美的詮釋,但在劇情以及人物個性描繪的方面卻明顯地不足。

或許Sarah Jessica Park所飾演的Carrie Bradshaw已經深植人心,《凱莉日記》中的Carrie在演技舉止上無法跳脫出《慾望城市》中的Carrie,在觀眾看來會顯得不自然。此外,《凱莉日記》也在某部分的劇情上稍微地修改,像是在《慾望城市》中Carrie的父親以及妹妹是較少被提及的角色,但在《凱莉日記》中她的父親與妹妹卻佔有重要的戲份。

《凱莉日記》在劇情上面的突破相對較少,所涉及的議題也沒有《慾望城市》中的多元,但仍值得注意的是,因將故事的背景回歸到校園,青少年在面對愛情、友情以及親情時,所產生的複雜情感,在影片中則有細膩地刻畫。

雖然《凱莉日記》在劇情內容上的突出性不夠,但在服裝以及電影場景上仍有細心的留意。因為故事發生在1984年,當時流行的服飾與現在是不相似的,導演在影片中,還原了那時代的穿著打扮,也在影集當中不時穿插一些舊照片或是影片,來說明那時代的流行



凱莉日記的預告影片。(影片來源/Youtube)


女性影片的流行

以女性為主所衍生出來的影片並不是只有《慾望城市》。近年來,另一部風靡許多女性觀眾的《Gossip Girl》帶動了新的一波流行。《Gossip Girl》與《慾望城市》的差別,在於《Gossip Girl》的劇情設定在紐約上東城的貴族學校,講述一群高中生的愛恨糾葛。雖是屬於校園喜劇,但在《Gossip Girl》中品牌的涉入卻遠遠高於同屬校園喜劇的《凱莉日記》。

《Gossip Girl》所掀起的風潮,與當年的《慾望城市》相同,影片中出現的穿著打扮,都成為許多女性效仿的對象,無論是《Gossip Girl》或是《慾望城市》中所飾演的明星,也都成為媒體鎂光燈捕捉下的焦點。而劇情中所描繪的生活,也成為許多人心中嚮往的目標。

《慾望城市》的劇情風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它的出現確實是一個指標,在它曾獲得金球獎與艾美獎時,就已經突破許多過去的價值觀。一部關於性,關於愛,關於時尚,關於四位女性勇於追求自我的故事,它所動人的地方,是在追求過程中所留露出的真實情感。

 


Gossip Girl海報。(圖片來源/Entertainment Wallpaper.com)

記者 廖敏廷
我是小敏, 咖啡與音樂上癮者。
記者 廖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