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飲食 自主管理
兒童健康飲食 自主管理
記者 白婞嫈 文 2013/06/16
「哈啾!」許多人對於這個詞都不陌生,甚至到了夏秋季節交替的時候,更是每天都能聽到。現在的兒童多有過敏體質,市面上也常以「遠離過敏」為目標開發新產品,而該產品的主要客群,便是好發過敏症狀的孩童及其家庭。
過去聽老人家說,他們從小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得外出幫工,工作環境常常是髒亂無比,但是卻不太生病。說來十分諷刺,幾十年過去,現在大多數的兒童少年相較之下,應該反而不需要接觸太多的髒亂,卻比老人家的那個時代,看見更多戴著口罩上學,或是直接向老師請病假的情況。是什麼讓現在的孩子在免疫系統的反應上變得較為敏感,或是缺乏抵抗力而生病呢?
現在學童所處的環境和過去相較,已經相當整潔。(圖片來源/H1N1校園防治手冊)
過敏不過敏 飲食是關鍵
根據2013年1月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胸腔》上,關於兒童氣喘及過敏的國際研究發現,在全球五十多國的兒少飲食習慣中,每週吃三次或更多份量的速食,將會使青少年嚴重氣喘的風險增加近四成,而且兒童發生嚴重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也將增加27%。如果此研究結果沒有錯誤的話,就能證明速食與過敏之間有因果關係。既然知道速食吃多了會容易引發過敏,似乎就更有理由,多多考慮日常的飲食消費型態。
其實還不只是速食的問題,含糖飲料本身就會影響兒童的生長速度。根據董氏基金會所揭露的資訊顯示,市面上的現調飲料糖分含量都過高,就算是半糖,同樣會讓孩子的生長受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吃下自己體重數字乘上1.75公克的葡萄糖,生長激素就會停止分泌兩小時。另外有許多研究也發現,含糖飲料確實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或其他癌症的機率。這些研究,都顯示出兒童喝飲料的習慣確實應該有適度的掌控,而非抱持著小孩開心就好的心態。
飲料糖分過高,容易造成肥胖等問題。(圖片來源/科學松鼠會)
飲食習慣 大人帶小孩改變
看到有一些小孩需要調整的飲食習慣以後,則有另外一個問題產生:這樣的習慣是怎麼養成的?以多彩繽紛的糖果為例,不論是因為給獎勵、年節習俗,或只是想要安撫孩子,大人們有時候的「一個順手」,都會讓小孩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很多色素、防腐劑等化學成分。當然為人所熟知的,糖果還會有「影響食慾」跟蛀牙等顯而易見的影響。即使這不是當初給糖果的原意,但卻在無意間影響孩童生長。
選擇不給糖果,雖然比較不容易做到,但如果可以盡量不吃,當然對生長會比較有益,這道理同樣可以適用在其他食品上。只是比起要所有的人都知道這點,而不讓小孩接觸太多速食、含糖飲料,或只是一點糖果,那麼教導孩子自己選擇不吃而婉拒,相對來說會是更好的想法。也許一開始會有些困難,但是如果能夠找到適合的替代方案,就可能會讓孩童對改變的接受度提高。像是早餐的選擇,從輕易就能從早餐店直接買到高糖、高油、高鈉含量的食物,轉為選擇比較健康的保久乳、半糖豆漿等,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飲料,食物也可以改吃全麥土司或是飯糰。若家長有時間的話,自己做三明治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董氏基金會一項親子飲食矯正計畫的調查顯示出,國小學生在和家長一起參加營養認知活動後,對於健康飲食的攝取比例大幅提高。由此結果可看出,認知健康飲食,可以幫助學童自己意識到食物對自己成長的影響。而這樣的成果如果只維持幾個月是不夠的,應該有更多持續的推動計畫。教育兒童少年自己意識到「這麼做才能更健康」,自發性的意識才能讓影響維持得長久。
法律著手 替兒少飲食把關
如果只有一般民眾認知到這件事的話還是不太足夠,因為身邊有許多的誘惑,例如速食的套餐附贈玩具、特定時段優惠,專攻卡通節目時間播出的廣告等。所幸政府已經在今年提出《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並且在五月底初審通過。修正法案中,將可能在兒少節目最常播出的下午時段,限制速食廣告不能播出;另外也將討論限制速食業者的促銷手法,評估出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的食品等。
法案的修正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評估,沒有這麼快速就能把所有細節都處理妥當。但是已經通過初審的法案顯示,政府願意在民眾的健康上進一步把關,仍然值得期待。就如前面所提到的「自發性」,在法案正式修訂完成以前,如果民眾能自我管理,也協助身邊的兒童掌握飲食的適當性,那麼這樣的健康管理會更加全面,當政府作為不夠積極時,也才能期待有更多人願意站出來,為自身的健康發聲。
付諸行動 自主管理好健康
生活的飲食習慣是能夠漸漸改變的。除了外在環境、自我認知以外,付諸行動更是重要。上述所提到影響身體健康的食品,大多有讓人覺得食物好吃的「油鹹香」特點,雖然適度攝取油脂、鹽分,對人體補充營養有一定幫助,但是有些卻超過一天可以攝取的份量。長期食用某些食品,可能造成身體極大的負擔,甚至只是「加進去感覺更好吃」的化學成分。
而孩童的用餐習慣真要改變,仍有賴身邊的人們給予協助。如果是已經有挑食或偏食現象的幼兒,需要家長有耐心地持續嘗試。台中榮總的兒童醫學部肝膽胃腸科主任,就曾寫文章給孩童的照顧者,建議他們先收好會讓小孩分心的玩具;讓小孩自己進食增加信心;餐與餐之間不供給食物,增加飢餓感等。常見的其他方法還有,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其實可以嘗試自己動手做簡單的食物,像是壽司或水餃等,會讓孩童對食物增加興趣。
其實孩子還是會想要吃點心,對點心應採取「不用刻意戒掉,但以天然、新鮮為主」的態度。各縣市政府的衛生局也有健康點心食譜,分別有自製和可外買的不同選擇,讓民眾自行決定。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健康狀況,並盡量掌握自已所攝取的食品成分,避免吃下身體不需要的東西。
![]() |
記者 白婞嫈
在右手霸權的世界中妥協的左撇子。 喜歡吃很多很多東西,喜歡想很多很多事情, 總覺得,進食和思考應該是同一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