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乖」故我在
我「不乖」故我在
記者 林映綺 文 2010/09/26

侯文詠告訴你「不乖」才會造就屬於自己的人生。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繼《沒有神的所在》,侯文詠在2010年推出新書《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從臨床醫師到專職作家,侯文詠認為是因為自己「不乖」,因為「不乖」,他才有機會成為編劇、廣播主持人,甚至是名電視劇製作人,不乖不代表沒有想法、沒有未來。侯文詠:「是這些『不乖』、『不聽話』的作為或決定,一點一滴造就出了今天我的人生非常決定性的部分。」
侯文詠以斗大的標題「不乖」,做為本書的主軸,他以自己及小孩的例子當成範本,道出「思考」的重要性,因為經過自己的思索,才會成長。如果只是一味跟隨長輩的指示,將被教導的道理奉為圭臬,誰又能知道,這些主流思想究竟是對是錯。只會聽命行事的孩子,遺棄獨立思考的自主性,這種「乖」小孩以後被社會汙染的機會反而大大增加。侯文詠説:「『乖』文明像不可踰越的一灘死水,『不乖』文明擁有能隨著時間「改變」的變革能力。」現代的父母親都希望小孩子能夠順遂地長大,但沒跌倒過,怎麼知道如何爬起來?侯文詠以自己小孩迷路的例子,點出一個概念──惟有自己去摸索的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去闖蕩冒險,才能開闊自己的道路。
認真不敵迷戀 熱愛才會努力
侯文詠引用閩南語的俗諺:「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這句話沒有邏輯,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的意義卻很深刻,因為認真不代表熱愛,但迷戀卻是讓人想要努力更認真。侯文詠更因這句話體悟出一個道理,「熱情才會化成能力,能力才是決定競爭力真正的指標。」不過在生涯路途中,會有很多人告訴我們「夢想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打擊。」但侯文詠以雲門舞集的例子打破了這句話:雲門舞集在早期的確受到很多挫折,甚至一場表演門票售罄,舞團還是虧損的,但是林懷民不被澆熄的熱情,不屈不饒地堅持下去,才讓雲門舞集揚名於全世界。侯文詠因為喜愛閱讀,喜好寫文章,這股熱情讓他持續寫作。當初辭掉醫師工作時,他受到多數人的反對,但因為知道自己的熱愛所在,不斷發掘自己潛藏在體內的寫作因子,對寫作的迷戀讓他活得更精彩,正如同他在書中所説:「『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是我所相信的理念。它不僅僅是我的主張,還是我的人生用事實教我學會的道理」。
這個作品以幽默的方式告訴讀者,侯文詠一路轉折的心得,在大眾眼中,侯文詠也許是個很成功的名人例子,但他自己也不諱言失敗的經驗。他在這本書用了很多「叛逆」的例子,以不同的角度去推翻許多主流價值。從小到大,師長總是要小孩乖乖聽話、不要隨便亂説話,但同時他們也在箝制小孩的思想發展,以灌水泥的方式,強行將他們自認為有道理的事情加諸於孩子,這些「水泥」堅固地佔據小孩的腦袋。
有想法有態度 走自己的路
小孩子沒有太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把沒有「利用價值」的興趣拋到一邊,學了才藝也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讀了書卻不知究竟是為了誰。太多學生在這樣的價值觀中失去自我,就這樣沒有想法地過完一生,遇到挫敗時,怨天尤人甚至選擇輕生。「三折肱而成良醫」,失敗多了才有免疫力繼續往前,不要一摔跤,就永遠跛腳。功利主義的社會也讓「乖」的普世價值顯得好像更有理,因為聽話,可以得到讚賞;因為很乖,會受大家歡迎,不乖就會被處罰被討厭,所以盲目地追求別人對「好人」的定義。
然而卻有很多的年輕人,不是因為有想法而「不乖」,而是為了吸引別人追逐的眼光才選擇另類的生活方式,這兩人乍看不同,但實質卻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在用別人的方式過日子,過一種把腦袋交給別人操控的生活,所以當事情不如想像時,當他們熟知的生存之道被質疑時,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草莓族」。
侯文詠在電視節目中提到,這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看的,其實他比很多的年輕人更有「態度」──中年轉業是多麼大的挑戰,但他敢、他有想法,所以造就了現在的作家侯文詠,但許多的青少年説著自己的態度,卻做不出個所以然,為了叛逆而叛逆,叛逆的骨子裡卻沒有半點東西,「不乖」不是不順從,是仔細思考後才去評斷一件事的價值,到底值不值得、有沒有意義。
勇敢吧 沒有事情不可能
張小燕曾在節目中笑他:「小孩大了才寫這本書不道德喔!」,侯文詠的答案是「小孩看了《頑皮故事集》後,我就失去了管教權。」他讓小孩以「不乖」的方式長大,他讓小孩子有選擇的權力,可以在家自學不寫作業,可以不學鋼琴,但每次孩子反而主動要求他,要回學校上課,要繼續學鋼琴。他留給小孩摸索的空間,讓小孩子的思考模式是自己的,這樣的成長才讓父母放心!
很多人批評「父母親選擇讓孩子到國外留學而不在台接受教育」,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的心態。但在很多面向來看,國外的教育容許學生自由思考、參加社團,從這些日常瑣事去探索適合自己的路,每種東西都嘗試看看,找出一件自己最喜歡的,再專注地發揮所長。侯文詠的書裡,強調的就是要讓孩子去找出自己的出路,那條路,是能讓自己快樂的、是強烈感覺「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玩的事情」、是即使受傷也不會後悔的、即使留淚也要繼續向前的路。這條路不能靠師長幫你定義,而必須自己去開拓。條條大路真的都通羅馬嗎?每條道路都有自己的終點,目的地隨時在變,但只要堅信是自己的心,即使想環繞全世界一周,也沒有所謂的不可以!
![]() |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