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期

女朋友男朋友 她愛他愛他

這是一部名為愛與青春的詩篇,卻因現實與妥協而缺頁。 它探討著愛的形狀,它希望我們靜靜的思考那些被遺忘的初衷。 楊雅喆導演藉由三位主角微妙的互動呈現出他獨有的影視語言。

女朋友男朋友 她愛他愛他

記者 林凱元 文  2013/09/29

電影結束的那刻,腦中會先是一片空白,接著會不自禁的墜入劇情裡。一段段畫面逐漸出現,有時搭著一些文字縈繞,但最多的應是嘆息,如同片後感言裡桂綸鎂所說的:「會讓你痛到心裡,但是痛完你可能就鬆了一口氣。」雖然片裡演的不是自己的故事,卻會被狠狠牽動,有時劇中人笑了,觀眾的眼眶卻濕了,劇中人哭了,觀眾的淚也潰堤了。是否因為每個人都曾經這樣,在愛情裡,都曾自討苦吃。
 

他與她的男朋友

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講的是一部名為愛與青春的詩篇,卻因現實與妥協而缺頁。桂綸鎂演的林美寶、張孝全演的陳忠良與鳳小岳演的王心仁,形成連結的三角,「各有愛我的,也有我愛的。」這是一部不全然的愛情電影,並不是單純探討男女之間,也有穿插到時代,也正因為時空背影的強調,更豐富了本片的架構。

一九八零年代學生的生活樂趣來自於和教官作對,寫反叛的藏頭詩、拍裸照、在髮型上搞怪、大鬧升旗典禮等等。此外,在台灣民主與革命意識覺醒的那時,年輕的他們正忙著建構屬於自己的情感與慾望。阿仁的叛逆與挑戰權威,美寶的複雜家庭與渴望關愛,阿良的木訥性格和壓抑性向,在穿越三十年之間上演。三人共同的經歷大概就是逃避,逃避著愛自己的人與自己愛的人,也都同時以為逃避就能讓對方或自己獲得幸福。但最後曾經狂放不羈對抗世俗的阿仁變成權利金錢的俘虜。美寶則依舊沒能尋到真正的歸屬感,從正牌女友變成第三者。一直希望自己痛苦就好的阿良,卻是最後唯一勉強能稱為有得到真正幸福與平靜的人。

結局並不完美,甚至會讓人感到鬱悶或不解。正因為畫面的迅速交錯以及隱含義需要用心思考,一但陷入思考就會錯過許多畫面,因此很適合看第二次去了解導演的深義,第三次去產生自己的感想。導演留了許多空白給觀眾去思考。

 

那些畫面想說的

張孝全飾演的陳忠良算是貫穿全劇最重要的鑰匙,藉著他的出現與消失,襯托另外兩位主角的內心。從一開始的跟在阿仁背後,到吻了學妹之後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感覺,更確認喜歡同性的事實。而阿仁一直沒能看出阿良對自己的情感,觀眾會覺得他在逃避,但如果是一個人認定不可能的事情,自然不會去在意。

前半段的高中時代,美寶以恰北北武裝自己對阿良的喜歡,電影畫面不斷出現她對他的呼來喚去,阿良始終默默跟隨。而阿仁每個叛逆敢衝的鏡頭裡,也都一定有在旁相伴的阿良。這三人間的微妙情感於是表達得恰到好處。

上大學算是本片的轉折,依舊衝撞體制的阿仁向女朋友美寶說:「你好好睡,一覺醒來,台灣就會不一樣了。」暗示的正是三人關係就要不一樣了。因此畫面出現阿仁吻了另一個女生,正好讓美寶撞見。而在那場類似國王遊戲中,阿仁又強吻了阿良,然後在他耳邊輕聲說:「友誼長存。」這在阿仁眼裡或許只是個玩笑,但阿良卻以為隱瞞許久的事情被發現了,並且自己的真情,竟然被開玩笑回應,甚至那個吻裡有一點同情的味道,於是阿良大吼:「你怎麼可以這樣!」然後奪門而出。或許說出自己的情感會好些,這些年就不用自己度過,不用心中常存芥蒂。就如同阿良在接近片尾時說:「他一直跟我說,全世界只有我肯為他吃苦,但其實,我們都自討苦吃。」

獲知美寶當阿仁第三者時,阿良怒吼:「我以為我們三個人之中,至少會有一人是幸福的!」對於幸福,導演安排一個很巧妙的橋段,就是美寶懷了阿仁的孩子,卻發現一個和孩子同時長大的腫瘤,兩者只能同留或同棄。理應拿掉孩子保命的美寶,卻因為預定和阿仁搭機私奔時,看清了事實。在性命抉擇的交叉點,讓她想起那個多年來,一直如同一盞靜夜的路燈,靜靜的卻永遠溫暖的阿良。於是她選擇留下孩子,這讓整部電影的開始與結束有了最好的連結,也讓觀眾更能細細琢磨所謂的命運與時代。

最後,美寶離開了,阿仁消失了,剩下阿良守護著這段三角感情中兩角的結晶,為了愛自己的她,與自己愛的他。如同貫穿全劇的經典語句:「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一個愛我的,一個我愛的。」三個人之間其實就是那麼簡單的一問一答,「你想要什麼?」「我要你」「可是我要的,你給不起。」


有些感情,因為沒有結果,反而越不容易忘記。(圖片來源:Yahoo! 奇摩電影)
 

愛情的形狀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謂愛的形狀,可能也都有自己定義的女朋友或男朋友。這邊所說的是愛,而不是愛情,愛情可能是三年五年的關係,但愛是一輩子的事情,一輩子的關係。片中正因為愛,才把這三個人綁在一起。無論同性異性,男人女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有愛,每個人都該有資格得到幸福。只是人們在得到幸福前的經歷是不同的,也許經歷不堪與等待,也許找替代品麻醉自己,或也許擁有了還貪圖其他。

愛可以比喻成本質相同,而有各種呈現方式的形體,如同每棟建築物都有其樣貌,但一定有地基有建材。探討愛,如同一個有很多扇門的房間,從哪扇門進去都可以,畢竟終究會到內部。導演從各種角度帶領觀眾進入核心,一間什麼都沒有的房間,留給觀眾自己填上色彩。

 

被遺忘的初衷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並且幾乎沒有限制的時代,正是影片的一開始,扮演父親的阿良與那兩個孩子所處的時空背景。我們拼命抒發自己的情感,對抗那些自認為不公不義,努力實現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本片訴說的不只男女間的情感,而更擴張的延伸到認同,也正是本文首段所提到加入「時代」這個元素,為劇情加了不少分。

過去,學運風起雲湧的那些年,曾經在台上大喊著要改變台灣的那些人,許多是當今政壇上有著權力的官員。可是為什麼他們竟成了當年自己在台下罵的那種人?片中的阿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那個曾經閃閃發亮豪放不羈的學生,變成靠著行政院長岳父相挺,唯唯諾諾出賣自尊的大人,他可能一直逃避著一個問題:對於理想的愛現在成了什麼形狀。片頭爭取穿褲子權利的兩個女孩,她們的養父(阿良)走出了衣櫃,生父(阿仁)則選擇活在另一種形式的衣櫃裡。

愛是本片的主題,導演希望觀眾可以思考的議題,不僅是愛不愛身邊的人,更是愛不愛自己,有沒有誠實的面對自己。多年之後回頭審視,是否仍保有那份初衷,那份自然單純的愛,那個不畏挑戰只想完成夢想的心。

記者 林凱元
我是凱元,喜歡各式各樣的東西,喜歡觀察各種不同人事物 興趣時常在變因此也沒有所謂的專長 目前正處於人生的緊張期,思索現在思索未來 希望你們能讀懂我的文字,能喜歡我的表達  
記者 林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