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譜樂音 搖滾新紀元
鄉愁譜樂音 搖滾新紀元
記者 邱薏真 文 2013/09/29
西元一九八二年,華語流行樂教父羅大佑以一首〈鹿港小鎮〉,點燃搖滾的星火,自此,台灣華語樂壇燎了原。
城鄉拉扯與現代衝擊
八零年代,台灣政治社會甫解嚴,脫去威權體制的禁錮後,台灣社會的經濟高速成長,加速都市化、工業化與社會階層流動;此時社會變遷大幅改善了社會環境,由農業社會加速轉型為工業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等產生空前劇變,也逐漸拉大城鄉之間的差距。因此,都市繁榮發展,許多年輕人為求取更佳的就業機會,懷抱著理想離鄉背井,紛紛趨往首善之都——台北市。
〈鹿港小鎮〉這首歌曲就是描述當時離鄉背井的青年們,在都市闖盪打滾過後,發現現實生活與原先理想的落差,產生失落寂寥之感,並對照農業時代的故鄉與現代化的衝擊,摻雜批判的意味;同時,也藉此抨擊在時代變遷之下,那些捨棄樸實舊有文化的不古人心。歌詞以「台北不是我的家」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道盡遊子的鄉愁,直截了當地訴說沉痛;「歸不得的家園,鹿鎮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表達思鄉的無奈與現實生活的拉扯;「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粉碎遊子最初對於都市的殷殷期盼;「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則講述故鄉的一幢幢舊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刻上工業化印記的現代樓房。用口語化的歌詞,描繪遊子僅剩殘破不堪的夢想,以及對家鄉的眷戀。
羅大佑 創華語樂壇新紀元
歌曲靈感 來自修車工人
〈鹿港小鎮〉刻劃了現代邊緣人迷茫的心情,和羅大佑親身的經歷有關。在大六那年上台北見習,當時已經完成十大建設,他見台北的農村景觀迅速地消失。從台中(註:羅大佑當時在台中念大學)上來的他,頓時有種失去純樸生活的感覺,因此他便以鹿港小鎮為題,描寫鄉下的孩子來到台北花花世界的衝擊。「我不是鹿港人,我相信連在台北長大的我都有這種感覺,那麽對於真正鄉下的孩子一定衝擊更大。」他這麼說道。而〈鹿港小鎮〉誕生的另一靈感來源,是羅大佑某次去修摩托車時,與一個修車工攀談,才知道對方在鹿港老家偷了兩萬元到台北闖天下,打算飛黃騰達後,衣錦還鄉,結果,在台北跟朋友吃喝玩樂把錢用光了,只好依靠修理摩托車度日,也沒有臉回家。也成了歌詞中「歸不得的家園」那種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羞愧之感。
彭佳慧老歌新唱 哀戚動人
最近,彭佳慧在二零一三年的最新專輯《My Moments醉佳時分》中,翻唱了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乍聽之下,實令人耳目一新。兩人所演繹的歌曲除了演奏方式不同,聲音的呈現也不一樣:彭佳慧的聲線屬細膩、柔軟,以抒情的方式詮釋這首色彩灰暗的歌曲,唱得較為哀戚、動人;而原唱羅大佑的粗曠聲音,把悲憤與批判的想法直抒胸臆,具有批判的時代意義和強烈的文化性。其實,兩者所詮釋的〈鹿港小鎮〉皆有擁護者,各有千秋,彭佳慧唱出「哀」,羅大佑則唱出「憤」。但不論如何,這首經典而且膾炙人口的歌曲永遠不朽,將傳唱百代。
![]() |
記者 邱薏真
大家好,我是邱薏真。 脫離不了城市的嘈雜與便利性,是因為習慣急促的步伐。 急躁與散漫在個性的兩端不斷拉扯,平衡點迷失它的經緯度。 喜歡用文字堆疊出內心的動盪小世界,卻會害怕過於真實的赤裸感,所以還是嘻嘻哈哈開心過日子吧!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