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
愛與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
記者 李孟東 文 2013/09/29
自古英雄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西方有傾國傾城的海倫(Helen)與特洛伊的帕里斯(Paris);東方則有人中豪傑呂布與絕世美女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似乎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但是也有例外存在,好比崔斯坦(Tristan)與伊索德(Isolde)這一對不受命運之神祝福的怨侶。
羅馬衰亡後的西歐
時逢西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歷經四帝統治之後,由於內部不斷的分裂而遭受日耳曼蠻族侵入進而走向敗亡之路,西歐進入了史學家所定義的黑暗時代,新進的日耳曼民族占據原本羅馬的行省分而治之,儘管當時大部分的日耳曼民族都逐漸皈依基督信仰,但其好戰的本性仍然存在。凱爾特人統治下的不列顛部族隸屬於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裔,並分為三個部落,為爭取自治,三個部落便組成以馬克王為首的英格蘭聯盟對抗愛爾蘭王國的統治。十三世紀的詩人哥特弗里德‧馮‧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以此做為背景,創作了長篇詩體小說《崔斯坦》。崔斯坦原本是亞瑟王傳說中的英雄人物,但經由後世作家的改編杜撰,《崔斯坦與伊索德》方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
三角習題 忠誠與愛情抉擇
崔斯坦的雙親,在愛爾蘭軍隊一次鎮壓當中不幸喪生,倖存的崔斯坦被馬克王(Marke)救起並且拉拔長大。年輕的崔斯坦在一次與愛爾蘭軍隊會戰當中身中敵軍箭毒陷入假死狀態,親友將之水葬後意外被敵對的伊索德救起,兩人因而擦出愛的火花,但是英格蘭人船隻登上愛爾蘭的消息卻意外走漏被愛爾蘭國王知悉,為了不讓崔斯坦受到威脅,伊索德不得已把崔斯坦送回英格蘭。回國之後,崔斯坦靠著勇猛過人的格鬥技巧,在比武大會一路過關斬將,成為英格蘭地區最強的武士,並且成為馬克王統領三個部族的最大功臣,也替自己的主子贏得了愛爾蘭公主,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這場比武大會正是愛爾蘭王設計好的圈套,這位愛爾蘭公主正是當初在自己命在旦夕時拯救他的伊索德,崔斯坦面臨了忠誠與愛情的兩難。
崔斯坦面臨了忠誠與愛情的兩難。(圖片來源/開眼電影)
敘事手法 明瞭深刻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長於敘事短於抒情的史詩愛情片。如果以一部愛情片的標準來檢驗,這部電影只能說差強人意,但若換做是史詩片的角度觀之,確實有其可觀之處。舉例來說,導演在鏡頭運用上多以中景、遠景或極遠景為主,條理清晰,情節一目瞭然,戰鬥場面沒有令人眼花撩亂的特效,卻又刀刀入骨。然而對於崔斯坦與伊索德兩位主角的情感刻畫只用中景以上的鏡頭就無法凸出兩人情慾糾葛的那一面。再說整部電影的劇情編排過於鬆散加上灰暗色調為電影的主軸,也因此顯得沒有那麼引人入勝。在人物刻劃上,很明顯得,伊索德是整個故事當中最難飾演的角色,她必須周旋在馬克王與崔斯坦之間,既無法毫無顧忌與崔斯坦相愛,卻又不忍背叛人格高尚的馬克王,這種矛盾的心情是最難表現的部分,然而蘇菲亞‧邁爾斯(Sophia Myles)成功詮釋了伊索德的矛盾心情,尤其是她在馬克王行房時,那樣空洞卻又深邃的眼眸彷彿自己是一塊行屍走肉,無法與愛人同床共枕的悔恨表露無遺。與邁爾斯演對手戲的男主角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把崔斯坦演得像個風度翩翩的氣質小生,儘管武打戲的動作俐落,但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史詩英雄該有的「豪氣」,反倒是飾演馬克王的盧菲斯‧索沃(Rufus Sewell)展現出王者的氣度與風範,把主角的光環搶走不少。
謬誤之處
另外電影版本中有些不合邏輯的地方,在眾人以為崔斯坦已死並以海葬的形式讓他的身體在船上隨海浪漂流,但是他竟然還可以活著漂過愛爾蘭海到達彼岸,姑且不論這是否真有海流順利推送小船,出海前所點燃的火沒燒死崔斯坦就是個疑點,就算火是被海浪澆熄的,不要忘了崔斯坦仍處於中毒狀態,是不可能清醒的在海上生存,況且愛爾蘭海遠比台灣海峽還大的多,漂流到對岸的時間沒有半個月至少也得要幾天,人只要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喝水就會脫水而死,這是電影中比較明顯的錯誤。另外,關於中古世紀英格蘭地區是否有「船葬」這樣的習俗還有待考察。當然,《崔斯坦與伊索德》只是中世紀的傳說故事,不必這麼嚴謹,但是既然導演有意要以史詩片的方式呈現,那就多少必須參考實際生活經驗。
不朽的愛情篇章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是西歐文學當中的經典的愛情故事,甚至比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筆下的著名劇作《羅密歐與茱莉》還要早。從詩詞小說、美術繪畫、乃至於歌劇音樂,以此故事做為背景主軸的作品多如牛毛,不過因此情節上也有眾多不同版本。在電影的版本中,崔斯坦是受了箭毒所傷而陷入假死狀態,被伊索德救起才產生情愫,但是在理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歌劇裡面,崔斯坦卻是不小心喝下了伊索德帶來的愛情迷藥才愛上她。雖然劇情內容稍異,但是最終的結局都是以悲劇收場,崔斯坦最後並沒有選擇與伊斯坦私奔,而是回到了戰場幫助馬克王擊退英格蘭的叛軍,卻在戰鬥當中不幸負傷最後死在前來營救卻已無力回天的伊索德懷裡。若當時伊索德跟著崔斯坦逃到英格蘭,將會引起愛、英兩國之間的戰爭;若當時崔斯坦與伊索德逃離英格蘭,那麼馬克王統領的英格蘭將會分崩離析。無法相愛的兩人,愛情卻昇華為不朽的傳奇為後人所歌頌,儘管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最後無疾而終,但是兩人犧牲了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成就其愛情的偉大,也為「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名言下了一道可歌可泣的註解。
崔斯坦和伊索德寫下不朽的愛情篇章。(圖片來源/開眼電影)
![]() |
記者 李孟東
我是孟東, 生產於1992年,落地新竹將近二十多年, 飄忽不定的個性如同新竹風一般, 不受拘束,崇尚自由。 性嗜音樂,偶爾彈琴以自娛。 在邁入充滿挑戰的這年, 希望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 用更多的熱情擁抱媒體的世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