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期

千甲農場上 快樂的一族

一群家園遭受八八風災侵襲的原住民,因為故鄉已經沒辦法生存而紛紛往都市另尋落腳地,但缺乏經濟基礎卻讓生活十分辛苦。去年引進社區供給農場的模式,才讓居民的生活漸趨穩定,也可以負擔下一代更好的生活環境。

千甲農場上 快樂的一族

記者 陳祥豪 文  2013/09/29

一群遭風災摧殘家鄉的原住民朋友,由於原鄉已經無法再哺育他們,所以只好做下沉重的決定,離鄉背井到新竹打拼。但由於缺乏經濟基礎,所以居民大多從事收入不穩定的工地作業,保障不完善、工作風險也高,再加上原住民本身不善理財的肇因,家中三餐不濟、孩童教育不受重視的情形層出不窮,造成下一代無法脫離這個迴圈,使得貧窮的問題一直存在。


眼前是通往繁榮竹北的經國大橋,底下的社會卻鮮為人知。(照片來源/陳祥豪攝)

 

一次造訪 改變人生

Yusiy(漢名:劉美玲)本身是關西原住民,年輕時因為遭家暴問題而隨母親遷入新竹市,成為都市原住民。在一次協助排灣族婦女的案件中才深刻了解其他都市原住民生活的嚴重性。

「那時候去她們家幫忙,發現所謂的家其實是從原本的豬舍改建的,還分成好幾間再分租。」Yusiy說。「當時天氣還是秋老虎,室內悶得嚇人,實在不能想像這樣差的環境是要怎麼住人。」

同時Yusiy堅信,唯有教育才能改善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所以民國九十八年開始,她在千甲里的一處農舍開始課輔的工作。萬事起頭難,一開始參加輔導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她說,因為家裡根本不重視教育,父母親不會逼小孩子去做功課、去念書。家裡拿到的錢也是先去給爸爸媽媽買酒,孩子的學費從來不是第一優先,以致於要繳學費的時候都繳不出來。


現在的課輔學生已有一定規模,教室都自由開放自習。(照片來源/陳祥豪攝)

 

「一開始也是有小朋友跟我說沒有錢註冊,怎麼辦?我也是想辦法四處籌錢去幫忙他們,陸陸續續也幫了十幾個小朋友繼續去念高中。但時間一久,也就沒辦法了。自己也不是說很有錢,跟鄰居、朋友借錢也借到怕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回憶起這段往事,Yusiy自己也不好意思。此時在旁默默協助的陳建泰正醞釀著新的想法。
 

社區支持農業 保障農民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建泰想,Yusiy這樣單方面地付出不是長久之 計,需要有一套永續發展的概念才能長久。於是陳建泰觀察國外實行多年的社區支持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並自己用一小塊田實驗在台灣的可行性,結果十分顯著。


陳建泰正向農民講解養田用的微生物菌。(照片來源/陳祥豪攝)

 

社區支持農業意指,在城鄉交界的邊緣,產地和消費者各進一步省去中間的運輸費用。也就是一個都會市區就有一座衛星農場專門供應若干家庭的農產品,採取一年一約制,價錢雙方達成共識即可。消費者定時繳交費用給農民,讓農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生產,而且消費者也保證能夠得到健康的食材。

但取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的過程曠日廢時,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成本,所以最簡單卻最嚴苛的方式就是: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guarantee systems)。消費者可以透過參與的方式,直接投入生產,檢視自己訂購的農產品是否安全,完全透明的信任也建立在這樣的關係之上。

不過,農夫畢竟是看天吃飯,萬一作物被天災收走怎麼辦?這個時候依靠的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支持」,讓農民依然擁有保障,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再次種植、重新振作,把傷害和損失降到最低。
 

有機肥養地 自助的快樂族

陳建泰說,現在市場機制裡面有許多「賣相差」的良品,通通是要刷掉的,而淘汰的成本也是消費者吸收。但是如果是在CSA的運作之下,仍然可以食用的蔬果等於是直接送給消費者。一來一往,消費者所獲得的農穫量絕對物超所值,可說是雙贏的局面。而且這樣的運作方式還加上無限的可能性。陳建泰說,這裡有種荷花,一般荷花的花瓣不太能泡茶,但在這裡一切的原料都是放心的,所以除了自己摘來泡,同時也有做額外配送。

所以陳建泰就在二零一二年開始試行CSA的方式,在千甲里開創新的疆域。但有時想得太快、太早,居民不一定跟得上。有些原住民朋友跟Yusiy講,就是種田種不下去,才要出來工作啊,現在又叫我們種田。除此之外,當地人也不太相信居然有人會無償替他們設想。只好自己先埋著頭做,旁邊就會有人在看。久而久之,居民們的想法都被改變了。


Yusiy自己也是長時間在農場裡忙進忙出。(照片來源/陳祥豪攝)
 

「一般不懂的人說,你們這個田雜草長成這樣,是要怎麼種東西?」陳建泰打趣地說「但他們不知道能跟雜草相處才是真正高竿的!」

陳建泰也不停用「養地」的概念來實踐農田的永續發展。因為有機肥料的價格連年飆漲,使得有機農業不得不從根本開始,且許多農夫在耕種土地的同時,也傷害了土地卻毫無知覺。因此這一年間陳建泰用這個概念四處說服他人,並獲得一定的支持。

由於鄉里間早已習慣大小事都來找Yusiy姊商量,有的是被詐騙要去開庭、有的是病危無人照顧、家暴需要援手等等事務。所以在今年九月十五日成立了「里巴哈克協會」(Libahak,阿美族語,我們是快樂的一族的意思),希望可以透過都市原住民互相幫助的方式帶給大家富足的環境。協會的標語就說:「除了給需要的人釣竿,也陪同他們,創造一條屬於他們的,有魚的河。」Yusiy也坦白,很多時候政府給予的幫助仍有漢人的觀點,而達不到真正補助的美意,如果由原住民自己互相幫助的話,不僅邏輯和語言文化相等,而且更有說服力。
 

記錄千甲 期待更多支持

自從Yusiy開辦課輔之後,許多大學的服務性社團願意幫忙,甚至原本幫忙課輔的學生也跑下去一起種田。雖然前來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自己發現,也有的是課程需要,但各自都為這塊土地做出不同的貢獻。


學生正在幫忙清除淤泥,同時也能留作土壤的養分。(照片來源/陳祥豪攝)

 

就讀清華大學的廖建華和張峰銘選擇紀錄片的方式,讓更多人能接觸這個議題。

「一開始是想接觸土地的議題,但還不知道要用哪種方式呈現,後來是大四修堂電影的課才對影像有興趣。」廖建華說。「後來因為朋友的關係來這裡幫忙,發覺這裡很有故事,可以用紀錄片呈現,於是從二零一二年九月開始拍紀錄片《千甲》,預計二零一三年十月上映。」

Yusiy說很感謝一路上有很多貴人相助,讓原本艱辛的長路不孤獨,也更相信只要做好事最後都會有好結果。雖然曾經辛苦,但是回頭也無風雨也無晴。隨著Libahak協會成立、紀錄片上映,將來一定會有更穩定的生活和更多人願意幫助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

里巴哈克協會網站

千甲紀錄片資訊(上下游新聞網站連結)

記者 陳祥豪
民國八十二年生於港都高雄, 從小喜繪畫,曾學習美術, 熱愛文字和閱讀,認為文字是強大並無可取代的, 就讀傳播與科技系後尤其體認媒體的強大力量。 興趣廣泛;喜歡攝影和觀賞各類影像、聆聽各類型音樂,癡情棒球。 喜歡藝文展演活動,關心社會是因為覺得憑甚麼人可以欺負別人。 喜歡汲取生活中的片段和不停思考和與自己辯證。 暑假去過一趟美國,三個月,至此才知道旅行之於人生的重要性。
記者 陳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