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期

另類家庭 不一樣的新常態

你會怎麼定義一個常態家庭?一個男主人與其賢內助以及兩個可愛的小孩子? 如果有人打破這種標準,組成了另類家庭,你會起而撻伐,還是會敞開心胸接受任何「新的定義」? 《The New Normal》(台譯:另類家庭)這部來自美國的影集,準備顛覆你的既定印象,讓不一樣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另類家庭 不一樣的新常態

記者 陳聖文 文  2013/09/29

美國影集《另類家庭》的劇情是一對生活富有且事業有成的男同志情侶,他們什麼都不缺,卻一心想藉著代理孕母來產下他們的小孩。而這個代理孕母Goldie,本身的家庭情況就頗為特殊,先是奶奶在十五歲時就生下了她媽媽,而她媽媽又在十五歲時生下她後離開,而她,又再次重蹈覆轍地在青少年時期偷嚐禁果,生下女兒。一直接受奶奶擺佈人生的Goldie,在發現伴侶偷情後一氣之下,決心帶著女兒重拾自己的夢想。

在經濟基礎的現實考量下,Goldie決定運用她肥沃的子宮,替兩位爸爸完成心願。於是,當兩個一般被認為不正常的家庭碰撞在一起,即擦出了新奇璀璨的火花,並衍生出一系列生活上的問題,使觀眾從中學習,或甚至改變自己原本堅持的立場。


幽默溫馨影集《另類家庭》宣傳照。(圖片來源/GAWKER


時事探討 激發立場辯

《另類家庭》在定義上是輕鬆喜劇,但其實是以較詼諧的角度去包裝些許嚴肅的社會時事。劇中犀利的奶奶Jane Forrest常常是敏感話題的引爆點,通常她的立場比較符合美國一般守舊派的思想,例如:對於孫女替同志家庭做代理孕母的不滿、支持共和黨、性觀念保守等,許多集的故事核心,都在於她與兩方家庭的其他成員在看法上的對立。她時常會堅持己見,導致劇情陷入一種觀眾沒有預期到的緊繃狀態;而有的時候她反而會決定與時俱進,接受新思想,讓劇情更貼近生活真實性。

整部影集不難察覺到處處替同志說話的氛圍,倡導同志就如同一般人一樣,有喜怒無常,也有普通家庭生活會遭遇到的問題,舉例來說,幾乎每個婚姻皆難逃的婆媳問題,還有家庭分工問題。除此之外,只屬於同志需要面對的困難也理所當然穿插劇中,像是遭受所謂「正常家庭」制止他們在公眾場所親密互動、宗教信仰上的疑惑,還有因同志身分而被取消童子軍資格等等

《另類家庭》雖然總體看來溫馨、幽默,適宜闔家觀賞又能觸發觀眾活絡思考與立場辯論,但劇情難免會過於偏頗,在塑造同志的完美形象和可憐化他們的處境上,甚至會有洗腦觀眾該如何思考的嫌疑。


亮眼配角 獨樹一格

 


童星Bebe Woods在劇中有精彩表現。(圖片來源/www.rogercatlin.com

 

劇中主要的角色有六個,各個皆有鮮明的特色與立場,其中兩個是同志情侶David和Bryan,David的個性較為冷靜,在雙方裡屬於照顧人的角色且同時是個婦產科醫生;Bryan比較活潑、點子多,屬於陰柔的一方,是影集製作人。而代理孕母Goldie則是個傻大姐,也是個包容女兒的好媽媽;Shania是Goldie早熟、思想另類的女兒。如果說每部戲裡都要有一個反派角色,那想必是Goldie的奶奶Jane Forrest了,說話口吻咄咄逼人,是個帶著強烈種族歧視主義以及恐同主義的強勢女性,但即使強勢卻總是很清楚自身的立場與論點。最後還有討喜的Rocky,Bryan的黑人女助理,犀利誇張的個性為此戲增添不少笑果。

所有角色裡面,點亮整部影集的火苗必是早熟卻不油條的Shania莫屬。從Shania的視野出發,什麼事情似乎都不奇怪、不意外,因為她自己最古怪。但是她卻有著不惱人的自信風采,勇於做個好人緣的怪胎。她正是完美的喜劇元素,自然不造作,雖然早熟卻能在適當的時機運用孩童的身分去提醒當局者迷的糊塗大人們,給他們當頭一棒,再次下定決心重啟快樂生活。從帶領媽媽逃離原本不堪的生活,到以成熟心智成為同志伴侶新生兒的教母;甚至是最明顯的一點,讓家中的長輩能夠練習如何為人父母。她總是恰如其分且畫龍點睛,不妨稱她為戲中啟蒙人心的小精靈,令人期待她接下來又會有什麼另類作為。

 

透過戲劇付諸行動的實行家

男同志議題被拿來當作故事的主軸本非異事,例如《Partners》(台譯:直彎好基友)以男同志伴侶與常態夫妻四個人的搞笑互動為劇中核心,但格局不免窄小而終究十三集就遭電視台停播。《Hunting Season》(台譯:狩獵季節)則是寫實且大膽得記錄紐約男同志的獵豔生活,但過於開放的內容容易誤導觀眾對於同志的生活觀點。唱唱跳跳的《Glee》(台譯:歡樂合唱團)裡面最為人讚頌的正是Blaine與Kurt既浪漫青春又迫於現實無奈的愛情,還有其他重點議題的觀念探討,如暴力、自殺、霸凌、婚姻等等

 


Ryan Murphy一直是個想消除社會歧見的鬥士。(圖片來源/www.nerve.com

 

Ryan Murphy正是《Glee》還有《另類家庭》的編劇之一兼製作人,從他這兩部以及其他系列作品裡面可以看出,他不但是個有野心的製作人,更是個積極透過戲劇付諸行動的實行家。

成長在天主教家庭的Ryan本身是個公開出櫃的同志,但當時因為自己在學校很受歡迎,所以並沒有遭致什麼困擾。雖然一直以來就熱愛影視戲劇,但Ryan卻是先踏足於記者媒體界,後來靠著幾部成名的作品才正式邁進電視圈。自小成熟的個性與曾經身為記者的歷練讓他對於社會議題有較高的敏感度,當然還有本身身為同志的處境,自然而然地就把生活所遇、所想投射到他的作品裡面,可以說是以另一種方式來做專題報導。例如《Glee》正是他自高中加入合唱團所得來的靈感;《另類家庭》則是從他與伴侶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而由這一連串尋找代理孕母的經驗、常識與小孩出世前的一些準備、研究等途中遭遇的問題寫成的。

Ryan Murphy一直是個想消除社會歧見的鬥士。美國雖然被稱為文化大熔爐,但種族之間仍然有難以磨合之處。除此之外,美國雖然有好萊塢電影裡面那些瘋狂派對中開放的表面形象,但其實也同時有著如《另類家庭》裡的Jane Forresr般極度保守的黨派人士。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自己投入的作品裡面呈現自己對世界美好的嚮往,不論是攸關自身的性取向問題,抑或是棘手的集體社會霸凌,透過角色的劇中經驗、劇本的刻意規畫,他呼籲著他認為對世界最好的理念。

儘管這樣的作品時而看來過於刻意使力,但他總是聰明地用其他更吸睛的噱頭掩飾。《Glee》演員們拼命三郎似地唱唱跳跳也好,《American Horror Story》(台譯:美國恐怖故事)從邪惡徹底到變態也罷;或是想打造成剛斬獲艾美大獎,風格輕鬆的《Modern Family》(台譯:摩登家庭)同志版的《另類家庭》,Ryan總是不願意放棄嘗試。

《另類家庭》只用一季共二十二集去包裝Ryan Murphy自身和《另類家庭》成員的美好夢想,而沒有再繼續發展後續的故事,雖然有些可惜,但畢竟大部分觀眾看影集只想被"The end"之前的結局所感動,而無力去面對結局背後複雜又無奈的現實。


劇中主要角色各個皆有鮮明的特色與立場。(圖片來源/VOGUE

記者 陳聖文
Hello 我是Eddie 聖文 這輩子最喜愛音樂、愛還有玩樂, 喜好優游自在的生活並希望能讓日子充滿最愛的上述三元素。 雖然猶豫不決,但可以非常努力並帶著一點幸運來達到我想要的目標。
記者 陳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