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艋舺 探尋自我的價值
在艋舺 探尋自我的價值
記者 陳韋琪 文 2013/09/29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我混的不是黑道,我混的是友情,我混的是義氣」,諸如此類的經典台詞,都是截自於三年前的台灣賣座國片—《艋舺》。是什麼讓青少年義無反顧地踏入黑社會,置身性命之外?而又是什麼讓青少年最後選擇自相殘害?是道義、是友情,是在當下環境中,逼不得已的求生方式。影片開端使用倒敘手法,以一隻雞腿做為引線,牽起了五位高中大男孩的友誼和結拜,而另一方面,也引出在社會中不同勢力的水火不容、黑幫間的爭權奪利。
一隻雞腿促成的緣分。(圖片來源/艋舺官網)
自我認同的定位與尋求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九八七年的艋舺地區,在那個時代下,地方上的角頭勢力代表著社區自治組織,各自劃清地盤、維持社會秩序,也因此塑造出對於自我所屬幫派的認同,排斥外來勢力。
電影中趙又廷飾演的蚊子,就是一個在認同中找尋自我的代表。從小他就失去父親,一路被同儕欺負、換了好幾間學校,直到被納入「廟口」這勢力後,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自我存在的價值。雖然他要過著每天打打殺殺的日子,但他知道這是為了生存、為了朋友間的義氣、為了守護自己認定的「家園」。以至於當他發現他的兄弟,由阮經天飾演的和尚,殺了廟口Geta老大後,不顧兄弟情面決定復仇,在憤怒和情義的糾葛下做出如此選擇,充分展現地方情感認同。
新舊時代交替下的選擇
「槍是西方人所傳來的邪惡東西,是下等人的武器。」這是由馬如龍飾演的Geta老大,對自己晚輩諄諄教誨的信念。儘管在時代的推移之下,武器變遷和外來品快速引進,Geta老大仍然堅持使用傳統的刀、拳頭,作為混黑道最重要的防身武器,不願接受外來文化的入侵,並且認為那是懦弱、低下的象徵,實為對國族的認同。
此外,劇中最大的轉捩點在於外省派的入侵,欲以新思潮的合作方案,與在地兩大黑幫勢力,一同管理艋舺這塊肥田。但失敗的談判,及不斷出現的「老一輩」、「這一輩」、「外省仔」等用詞,說明了在一九八零年代,台灣新舊文化交替之下,存在許多思想的衝擊,讓根深柢固的在地人無法認同,寧可活在自己熟悉慣有的傳統中,不願向外出走。
然而,在省籍情結中也有深深的劃分。在較年長的角頭老大Geta和Masa認知中,單單憑藉著慣用語言國語和台語的差別,就無法和外省人合作,更何況是不同的族群身分。也因此,劇中安排成功說服年輕一輩的文謙和和尚,呈現出在這時代下,年齡階層和經歷的不同,更能適時接收和革新舊有理念。
懷舊符號 重新呈現
在《艋舺》裡,不論是場景的刻畫、角色的服裝,都充分呈現出一九八零年代的風貌。電影中頻頻出現的華西街夜市,是艋舺早期的商業精華區街道,連接眾多攤販和廟宇,繁華熱鬧的景象在《艋舺》中一覽無遺,而寶斗里更是在這空間規畫下,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寶斗里是著名的風化街。嫖妓的陋習盛行於早期台灣社會中,而在艋舺一帶更為猖獗,因此導演鈕承澤也巧妙地在劇情中安插這具指標性的符號效果。由柯佳嬿飾演的妓女小凝,與蚊子產生情愫,成為彼此心靈的慰藉,而兩人間情感的寄託穿插在劇情中,為這風聲鶴唳的黑道社會,增添不少柔美的情感。
劇中懷舊艋舺場景完整重現。(圖片來源/艋舺官網)
在角色裝扮上,可看到在當時刻意改為喇叭狀的制服褲、袒露胸膛的制服上衣、金項鍊等流氓形象,對比出剛轉學過來的蚊子,乖巧的學生模樣。在一般穿著上,不免俗地以花襯衫、白皮帶、人字拖混搭為主,而越是鮮豔花俏,越具有社會地位,代表走在潮流的尖端。從劇中五位主角中,即可發現帶頭的志龍,往往穿著華麗花襯衫出場,搭配時下龐克髮型,襯托出他的重要身分。相較之下,從外地過來的蚊子,則以單色襯衫為主,還仰賴兄弟們送他一件時髦衣服當生日禮物。
愛情樂章 道出盡頭
〈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是一九八零年代的暢銷金曲,恰到好處地貫穿在小凝和蚊子之間,不但反映出《艋舺》的時空背景,也敘述著兩人愛情的無疾而終。
「讓愛一切成空」是這首歌的中文翻譯,刻意安排在蚊子和小凝的場景中,音樂才會流洩而出。劇中兩人時常用時下流行的「隨身聽」,帶著耳機感受歌聲中傳達的情感。而蚊子也允諾小凝,將會讓她成為自由之身。但在最後,蚊子躺在血泊中血流不止,而不知情的小凝卻綻放出笑容,期待自由的到來。兩人間相知相惜的情感、互相給予的希望和未來,就如同在這激昂的歌聲中唱著,「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
用著時下流行的隨身聽,聽著屬於兩人的音符。(圖片來源/艋舺官網)
文化影像建構 評價兩極
《艋舺》確實是部賣座的商業電影,但也引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抹黑了艋舺地區的形象,也有人認為會帶給青少年錯誤的示範。不過,不同時期的地區風俗民情,會有它該被賦予的風貌意義。或許在電影中,艋舺的社會生態被形容得不堪,黑道、菸酒、嫖妓等等,充斥在這被建構下的電影畫面中。但就像導演鈕承澤所說:「那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區域,我們截取當中的感受和素材來完成一部電影。」
《艋舺》劇中,蚊子要翻越圍牆成為黑道的那一剎那,回頭看了看他原本所屬的世界,最後,他選擇翻越。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掙扎,和深思熟慮過後的取捨。因為環境所迫,他選擇用另一種方式面對自己的人生,雖然在過程中他找到自己的價值,但相對地卻落到瀕臨死亡的下場。對於時下正在探索自我的青少年來說,這是個寓意深遠、值得深思的課題。該正當平穩走著社會制度下鋪設的路,還是寧可鋌而走險,選擇更加茫茫然的未來呢?
![]() |
記者 陳韋琪
大家好我是陳韋琪,偶爾心思細膩但也偶爾帶點粗神經。 喜歡旅行,看看這世界的不同面貌,用我自己的方式記錄周遭的每一刻。 總是抱有許多的期許,但又有著猶豫不決的性格, 希望我能勇往直前,不害怕任何挑戰,成為最有自信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