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起飛 追尋平凡真我
少年起飛 追尋平凡真我
記者 韓惠宇 文 2013/09/29
去年年底,年輕的瑞士鋼琴家泰歐.蓋爾基繼二零壹零年到台灣表演之後,再度來台演出,這次訪台除了引起廣大民眾的熱烈迴響與期待,也不禁讓人回想起當年在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中那個古靈精怪又聰明伶俐,把周遭所有人騙得團團轉的小男孩,繼而不由自主的將這部電影回味一番。

領先世界的孩子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這句《小王子》裡面的經典名言,為《想飛的鋼琴少年》下了最好的詮釋。天才兒童其實如同許多擁有部分殘缺的孩子,在其他人的眼中都被歸類為異類,不同的是他們背負著來自各界的各種期許,能不平凡就不平凡。天才這個詞給予他們光環也為其冠上無形的枷鎖,其實神童的內心深處,始終只是個孩子。
具備高智商及濃厚音樂天賦的維特猶如現代版的神童莫札特,一次不經意地彈奏只聽過一次的生日快樂歌,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在童年時期就過著不同於平凡孩子的生活,六歲的他總是比同年紀的人懂得更多,時常說出一些驚人的言論將同學嚇哭,例如全球暖化會讓人類滅亡,導致學校老師建議父母將他轉往資優學校學習。只有十二歲的維特已經在高中就讀,而因為他的知識與才華,在學校也遭到普通高中生的異樣眼光和老師的困擾,維特曾如此詢問老師:「為什麼愛因斯坦的老師沒有發明相對論?」,讓老師感到倍受羞辱。在這樣的劇情中也點出了天才的教育課題,引導觀眾去思考對於這些特殊的學生究竟適合什麼樣的教育,應該要因材施教又或者是接受普通程度的教育。這樣的劇情和主角設定,也使人不經想起日本電視劇《交響情人夢》中的野田妹,無法掩飾的音樂才華跟隨著無法擺脫的眾志成城,這些天才們無非是需要一個理解並給予合適教育環境的師長。
自由與保守 家庭面面觀
人人都渴求的智慧,成為維特的不快樂,擁有一位天才的兒子,父母為了維特在工作與教育上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卻也將他當成向人炫耀的資產,總想替維特安排人生,像是「工程師當職業,鋼琴可以當興趣」這類保守而穩定的觀念,反而疏忽了一位學齡中的兒童內心最純粹的感受和渴望,不凡的維特所希冀的不過是平凡的生活。
在父母的管教下無所適從的維特,卻擁有一位心靈宛如孩童般純真的摯友。爺爺像是成人世界中的彼得潘,帶著他用特殊的步調探索世界的奧妙,兩人對話時常妙語如珠,讓人莞爾也讓人思索。電影中的經典台詞「想要得到些什麼,必須先捨棄」便是出自這位智慧的爺爺口中,提醒著困擾的維特,也因為這樣一句話,他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些決定。
父母與爺爺的兩種管教方式對比下來,如同保守與自由的比較,這樣的維特就像是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下成長,兩種觀念沒有所謂是非對錯,更是現實生活裡許多相同情境的縮影。
畫龍點睛 選角與命名
電影將主角維特的故事用年齡劃分成兩個階段,分別是六歲與十二歲,由兩個不同的男孩飾演。選角的部分也能夠體會出這位瑞士導演佛瑞迪.穆勒的用心,導演找了兩位確實會彈鋼琴的孩子來飾演不同階段的維特,讓觀眾在欣賞電影時更能感受音樂的力量與神童的渲染力,也為電影增添了更多說服力,即便螢幕前的觀眾不懂音樂,也能因為這份真實而感同身受。演出六歲維特的小男孩法布里奇歐.柏桑尼,眼睛大的發亮流露出對於世界的新奇感,好比電影中對每件事情都保有充份好奇心的維特,也將幼童時鬱悶又無辜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十二歲的維特則由泰歐.蓋爾基出演,眼神不如從前清澈,卻更能呈現維特過人的成熟、冷靜,每段演出都讓人感到自然,並且應對得宜。

本片前半段的劇情鋪陳大致上是平平淡淡的,到了電影的後半部才讓整個故事開始變得戲劇化,給人急轉直下的俐落,些許誇張但不失流暢度,也增添整部電影的可看性,電影的畫面調度和古典音樂陪襯的表現都不失水準,在商業的框架下同時不失專業。
《想飛的鋼琴少年》這部來自瑞士的電影,乍看之下不免給人歐洲藝術電影的刻板印象,但是進而深入欣賞電影之後,便能發現這其實是部幽默,試著帶領觀眾探討教育、家庭、自我等各種課題的片子。找來神童演出卻沒有讓他們有太多譁眾取寵的表現,反而藉由維特的角色勾起每個脫離孩提時期的人,發現內心那塊純真的赤子之心。
![]() |
記者 韓惠宇
喜歡玩玩具,喜歡散散步, 喜歡晴天多一點, 喜歡溫柔的聲音, 你好,我是小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