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偶像》 諷刺社會
《虛擬偶像》 諷刺社會
記者 楊哲維 文 2013/09/29
近年來,電影強大的聲光效果幾乎成了吸引觀眾們入場觀影的最大理由,然而隨著電腦特效越來越全能,一部電影真正需要演員演戲的部分逐漸減少。有人可能會想問:「這樣還需要這麼多演員嗎?」然而早在十年前安德魯‧尼可導演就曾更犀利的質疑:「如果都不用『真的』演員來演呢?」
完美演員登場
《虛擬偶像》,是安德魯‧尼可導演在兩千零二年的作品。本片主角維特是一位默默無名的導演,他無法忍受大牌明星要求的報酬越來越高,架子也越擺越大,影響到了他拍片的理念,進而他和正在合作的女主角鬧翻,雪上加霜的是他還因此被電影公司的老闆,同時也是他的前妻伊蓮解除合約。儘管已經接近走投無路他還是決心要把電影拍完,就在絕望來臨之前他遇到一名電腦工程師漢克,他給了維特一套自行開發的軟體〈虛擬一號〉,並大大改變了維特的人生。
在虛擬演員席夢的第一部電影上映後,它超凡脫俗的外貌及演技迅速擄獲了大眾的心,很快地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巨星,更因為他不公開露面的神秘性,提高了大眾對他的好奇與追求。而一夕成名的維特就像每個童話故事中貪得無厭的主角,決定違背他原先的打算,享受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然而正當席夢名氣如日中天,然而幾個轉折讓他想念起了和前妻、女兒的單純生活,或許這才是現實。然而就在他想改變一切之際,伊蓮之前說的話一語成讖,維特開始落得如每個寓言故事主角的悲慘下場。
虛擬演員席夢「排戲」實況。(圖片來源/《虛擬偶像》影片截圖)
包裝於虛擬之下的真實
在電影中的女主角雖然是虛擬的,但許多故事背景及情節卻是相當真實的,尤其是在電影、媒體圈的生態,還有觀眾的各種回饋都刻畫得相當到位。
首先在維特和伊蓮的爭吵的過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導演的自身理念與電影公司的要求相牴觸。「不管是你、是我,或是一些崇高理想,這是一門生意……這有關投資和利潤……」伊蓮這句話重重打擊了維特,看似無情但卻是現實。
的確現在媒介工業當道,媒體的產製過程已經一如工業化模式,講求的是效率與報酬,而媒介則是一種賺錢的工具。電影業當然也不例外,這些電影雖然符合大眾的口味,但多數觀眾其實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中變化不大的公式。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美國好萊塢生產的電影快速地席捲全球,進而打壓了本土市場。而觀眾長期接受美國式價值觀的影響,導致本土導演相對不同的拍片理念及風格反而較難被接受。因此如果能讓導演的獨到的眼光,與觀眾的期待達到平衡,就可拍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了。
「你創造了席夢?維特,是它造就了你。」這句由伊蓮口中說出的話,讓維特當場愣住。在獲得軟體的最初,維特認為這是逼不得已的作法,是為了讓他的理念、他的作品得以順利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下下策,但成功之後卻食髓知味、不知節制,最終自食惡果。這是本片相當關鍵的轉折,極具巧思地在背後暗喻了真實的社會現象。
最一開始,人們總是因為需要而創造,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媒介的功能越來越多,並且逐漸取代許多生活機能,佔生活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久而久之,人們會逐漸從喜愛變成依賴,再從依賴變成離不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從主動的操控者,變成了被操控的人。
片中維特曾經對著顯示器裡的席夢說:「我在你身邊感到很放鬆、很自在。」這個畫面正充分反映,並諷刺人們對科技,以及媒介的過度依賴,就像對著冰冷的機器說話、擠眉弄眼一般,非常可笑。
除了維特本身被席夢操控了之外,其實那些迷戀席夢的影迷、歌迷們,還有瘋狂跟拍的記者們也是被操控的一群。在這部片中表現最鮮明的就是身為某八卦雜誌社的光頭記者,他用盡千方百計想揭穿維特,但在這過程中他卻也深深地被席夢吸引。其中最具諷刺意味的是他收買飯店,進到席夢下榻的房間,殊不知這一切都是維特的刻意布置,不知情的光頭記者在情不自禁下,溫柔地撫摸馬桶,以及深情地親吻她用過的牙刷。這一段戲看起來固然好笑,但笑點包裝的其實是導演對閱聽人一窩蜂追求流行,或是新聞媒體盲目地搶著報導沒根據的資訊,所做的嚴厲諷刺。
八卦記者深情親吻席夢用過的牙刷。(圖片來源/《虛擬偶像》影片截圖)
虛實之間的混淆 錯置
在《虛擬偶像》中另外一個可以探討的議題則是虛實之間的關係。「不過我發現我和不在身邊的人更容易相處。」這句話是維特藉著席夢的聲音,為了跟一同拍戲的演員解釋它不會出現的捏造的理由,然而這句話卻同時充分反映了現代社會常會發生的虛擬社會互動,以及對於現實、虛擬世界的混淆,甚至顛倒錯置。
舉例來說近幾年來由於社群網站的蒙勃發展,越來越多人依靠社群網站來聯繫,或是擴大交友圈、完成其他任務,因此花在社群網站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漸漸地有些愛用者發現可以從中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因而更願意接受社群網站提供的資訊,同時也更習慣透過其表現自己,並與之互動。
然而如果太習慣擬社會互動的模式,直接造成的影響就是無法適應真實的社會,面對面的互動會變得相當生疏,無法像在網路上時那樣如魚得水。在現實中受挫的同時,也增強在虛擬社會中互動的意願,如此不斷反覆,慢慢地有些閱聽人會開始在虛實社會之間產生了混淆,甚至覺得虛擬的社會比較好,進而產生虛擬世界才是真實的假象。
在脫口秀中,維特藉著席夢對著觀眾們說到:「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螢幕上的我和真實的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正是在暗喻那些過度依賴科技或媒介的閱聽人們。
維特最後決定毀了席夢。(圖片來源/《虛擬偶像》影片截圖)
虛實對錯在於人心而非科技
在維特下定決心毀掉席夢,也就是「虛擬一號」前,他對著席夢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這是一個爾虞我詐的世界,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大謊言中,那為什麼你就不該活著呢?你比崇拜你的所有人都要真實。」
的確,相對於爾虞我詐的人心,科技產物要單純、誠實的多了,然而正是因為每個人都存在著不完美,互相包容、磨合之下才有了平衡的社會,畢竟世上不可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完美,就算是鑽石也是經過反覆的切割、雕琢才有接近完美的姿態。
所以「虛擬」這件事究竟是對或是錯?在影片最後的結局看來導演說這是沒有錯的,甚至是可以再多加利用。然而從前面維特自我反省的獨白中可以發現:「對不起席夢,我努力嘗試讓全世界知道你的存在,但我真正在做的,是想證明我的存在。」因此導演真正想說的不是科技的對或錯,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都要歸咎於人,因此唯有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他人,才稱得上是活在「真實」的社會當中。
![]() |
記者 楊哲維
楊哲維。 定居地,山海之間的沙鹿, 它位在,南北之間的台中。 血緣界在閩客之間, 家中排行姊弟之間。 各種折衷,確定的是我喜歡旅行、喜歡親近大自然, 也喜歡寫寫東西、看電影。 《喀報》於我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相信同時也是一個可以找到未來目標的契機, 加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