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舞夢想 青年指揮吳曜宇
揮舞夢想 青年指揮吳曜宇
記者 李孟東 報導 2013/11/10
「這一切真的就像作夢一樣。」儘管距離貝桑松指揮大賽結束已經一個多月,吳曜宇回想起這個月裡發生的事,仍然覺得不可思議。以僅僅二十四歲的年紀,從二十位來自世界各國的指揮好手,歷經四次的複賽,最後從三位菁英中脫穎而出,奪得首獎。這一路走來,關關難過關關過。在大會宣布,由來自台灣的吳曜宇拿下這次比賽的首獎時,他還一度以為是不是大會念錯名字了。一夕之間,這位默默無名的年輕指揮成為了藝文界的焦點,他之所以能夠達成如此成就,其實是勤奮努力再加上一連串的偶然與幸運所造就的成果。
吳曜宇的指揮動作深受評審肯定。(照片來源 / 貝桑松音樂節官方網站)
鄰家大男孩
身材纖瘦的吳曜宇,身穿正式的襯衫套裝,卻與他臉上白皙中帶點稚氣的五官形成強烈的對比,若不是在報章雜誌上看過這號人物,可能還會讓人誤以為是正值青春年華的高中生。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指揮研究所的他,雖然曝光於各大媒體,接受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採訪,但是相較於他比賽前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他打趣的說:「我現在除了接受採訪,大概就是跟以前的生活差不多,練練琴、讀讀譜,偶爾打打電動這樣。」私底下的吳曜宇其實就跟一般大學生一樣,該玩的時候還是會玩,該認真的時候認真。
私底下的吳曜宇其實和現在一般大學生一樣,絲毫沒有架勢(照片來源 / 吳曜宇提供)
打開音樂之門
談到當時為何會選擇音樂這條路,他的答案令人出乎意料。「其實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剛好念完大四要畢業了,不是工作就是當兵,當然不想那麼早當兵,可是我又不是真的喜歡資訊傳播這一塊,那我就想好吧來去唸音樂好了。」雖然國中時曾經萌生考音樂班的念頭,但還是因為父母的反對而作罷,當初報考台北藝術大學指揮研究所還是「先斬後奏」,讓父母事後才知道。「後來他們也沒說什麼,反正都大人了,自己的事自己決定吧。」他笑了一下,語氣中帶了一點叛逆的味道。儘管登上指揮台僅僅五年不到,他的音樂啟蒙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三歲就開始學鋼琴,五歲還學了小提琴,對他而言,音樂就是從小最大的興趣,大學也是因為想繼續玩音樂才加入管樂社。
走進音樂殿堂
「我第一次指揮的時後是在我大四那一年,那一年是帶領元智大學管樂團演出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站上指揮台,而他的指揮之路就是從這樣帶有玩票性質的社團活動開始。報考研究所時,靠著以前課餘時間攝取的豐富音樂知識,加上社團經驗,他只花了ㄧ個月的時間準備。但是他在轉換跑道念音樂時,並不如外界所想像得那樣一帆風順。吳曜宇有感而發的說:「因為畢竟我是半路出家的,很多關於音樂上的觀念其實是錯的,所以在修正的過程中,就好像把一根一根的刺從身體上拔出來,再重新學習。」一直以來他都是靠著舞台實踐經驗和自己的感覺來指揮,進入到研究所後,他自己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學院裡所傳授的指揮技巧。「徐頌仁老師曾經說過,學音樂有兩件事情沒辦法教,一個是作曲,一個是指揮。」吳曜宇在踏進專業的領域之後,第一個有系統教他指揮技巧的老師正是徐頌仁老師。他認為老師說這句話意思當然不是指揮或作曲完全不能教,而是如何詮釋一首音樂,比起樂器演奏,這兩項更需要內心對音樂的敏銳度,尤其指揮並不是自己演奏音樂,他必須「引導」樂團團員演奏出指揮自己想要的聲音。
非科班出身的迷思
其中最讓各界感到疑惑的就是他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畢業,「非科班」的背景。有一陣子音樂班的存在讓外人質疑是否有必要,因為連業餘的人都可以拿獎了,為什麼還要特地花錢成立這些特殊班級呢?「音樂班當然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指揮跟演奏樂器不一樣,演奏樂器更需要磨練技巧,而這些技巧需要專門的老師和長時間得練習才能夠達成。」儘管外界對他貼上非科班的標籤,但事實上,他一直把音樂這項興趣當做專業技術來學習,平時還會觀摩大師指揮的影片來揣摩自己的動作。在研究所持續精進指揮技術後,讓他一舉成名的機會來了。
指定曲之一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吳曜宇放開身體指揮樂團。
(照片來源 / 貝桑頌音樂節官方網站)
前進貝桑松
「我小時候就已經知道有這個比賽,那個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指揮小澤征爾,他是第一個拿到這個比賽首獎的亞洲人。再來就是台灣的呂紹嘉老師。」而剛好比賽時間就在他最空閒的暑假,他便毫不猶豫的寄出申請。通過申請後,首先要參加初選賽,與來自四十六個國家一共兩百九十六位選手競爭,經歷一番激烈的廝殺,最後選出二十位選手,接著進入下一輪的複賽,真正的考驗這才開始。指揮除了要能掌握不同指定曲目的音樂風格,更重要的是能夠抵抗巨大的心理壓力。「我進複賽的時後算是我最開心的時候,當時完全沒想過能夠進入到後面幾輪決賽,更別說首獎了,當得知我又進下一輪決賽時,心情反而更緊張。」吳曜宇表示,比賽過程中,他隨時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直到決賽結束,才能稍微鬆一口氣。頒獎的過程他原本只期望能拿下觀眾獎,畢竟另外兩位指揮職業樂團的經驗豐富,這也是為什麼拿到首獎會令他如此意外的原因。
吳曜宇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就一舉拿下首獎、觀眾獎及樂團獎。
(照片來源 / 貝桑松音樂節官方網站)
繼續前進
儘管已經成為當今台灣樂壇的指揮新星,甚至國內外都已經有演出邀約,吳曜宇並沒有因為短暫的成功而驕矜自喜。他表示未來規劃仍會以完成研究所學業為主,解決兵役問題後,再出國深造,目前的選擇德國或是美國為優先考量。「我自己還有很多東西沒學足夠,尤其是在文化這一塊,畢竟古典音樂是在國外發跡的。」他認為評審對他的指揮技術和潛力給予肯定,但是在於音樂內涵的想像還需要多加學習,這唯有踏出小小的台灣才能夠達成。
吳曜宇的成功也許帶有那麼一點運氣的成分,但是,如果當初不是他對於音樂的堅持,或許他現在只是個默默無名的資訊工程師。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曾說:「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吳曜宇的故事,正好見證了這一段話。
![]() |
記者 李孟東
我是孟東, 生產於1992年,落地新竹將近二十多年, 飄忽不定的個性如同新竹風一般, 不受拘束,崇尚自由。 性嗜音樂,偶爾彈琴以自娛。 在邁入充滿挑戰的這年, 希望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 用更多的熱情擁抱媒體的世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