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
《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
文/ 鄭瑋津 2007/11/25
![]() ![]() |
《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封面翻拍 |
性別,對於人類來說一直是個難解的習題,從傳統思想中的男生愛女生,一直演變到現在多元的性別觀,歷經了血淚的奮鬥、思想的改革。在同性戀者發聲並成功獲得認同之後,雙性戀也逐漸從衣櫃出走,介於異性戀和同性戀中間的灰色地帶,讓他們的認同也同樣介於一種迷濛、混雜的地帶。《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這本書定義何謂雙性戀,並且由七十位雙性戀者訴說自己的故事,在透露自己生命歷程的同時,他們也在尋求認同,不論是他人的,抑或是自己的。
此書的作者是羅蘭‧哈金斯與蘭妮‧卡阿乎瑪努,她們兩人都是雙性戀女性,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但對於女性主義和雙性戀活動,都積極的參與著,因此她們共同寫了這本憧憬已久的書,期望藉由書籍的出版,提供一個認知的管道,不僅是對於雙性戀者自身的認同,更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宣示。
面對自己的這個時刻—羅拉‧強森
「身為六○年代的年輕女孩,我是男人取向的,相信異性戀這種『對』的性模式某種程度上可以讓一切好轉,即便我被性剝削與污辱…」
羅拉是一名受虐的家庭主婦,她成長於異性戀世界、白人中產階級,在外人的期待中,她必須結婚,成為一個完美家庭中全職的家庭主婦,她說:「不管我喜不喜歡,性愛對象應是男人,而孩子也應該由此而來。」掙扎著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她在四十八歲出櫃成為雙性戀,對於其他女人的愛也使她越懂得愛自己,在她眼中,性的意義遠比性交來得寬廣。
從她短短的文章中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堅毅,她從受虐的挫折中爬起,並未挾帶著怨恨和復仇,反而是用更寬容的心來愛這個世界,她愛男人、也愛女人,以自己的方式從中取得一個平衡,她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接著要走下去的路,也用自己的態度帶領更多仍躲在衣櫃中,不敢面對世界的人們。
也許因為處在一種結構之外的次文化,雙性戀者對於自我似乎有更多的認知,他們花時間探索內心,挖掘自己心底深處的想法,他們面對自己和這個社會時,甚至只是順從身體的渴望,都必須是勇敢、獨立的,打破既定的框架迫使他們成長,他們從衣櫃中走出來的每一步都必須那樣小心翼翼,但也只因為他們愛人的方式不同而已。
性別及性取向 忠於自我決定
光亮與黑暗、對與錯、好與壞…都不是那麼二元對立的,甚或性別也並不是兩極化的存在於兩個端點,或許有人會很本質論的說:男人和女人本身就具有生理上的不同,而這個性別大概就是在我們出生時,醫生、護士和父母所稱呼的性別,男孩或女孩在這一刻被下了定論,奠定往後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切,包括家庭、教育、工作、婚姻…。但其實男與女之間有很多模糊的灰色地帶,考慮的不只是生殖器官的不同,更應思考的是心理層面的差異,生理是男性,但他的自我認知是女性,或許用男人來稱呼他並不是那麼恰當。
![]() |
記者 鄭瑋津
目前就讀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四年級,選擇數位媒體學程做為主修,對於攝影、2D/3D動畫、設計皆有些許涉獵,曾到台北之音及聯旭廣告公司實習,2007年六月出版《忘了帶大腦出門》一書。 喜歡旅遊,尤其是和好友一起走的自助旅行;也很喜歡藝術,不論是攝影、隨手塗鴉、電腦繪圖和動畫都可以玩得津津有味,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天天想著許許多多的為什麼。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卻很過時地愛好紙製品,始終認為那些由1和0組合成的文字或圖像總有一天會消逝,只有緊握在手中的觸感才是真實。 關心議題:性別、流行文化、原住民族群、動物、環保、藝文。 我的部落格 我的書《忘了帶大腦出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