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期

心魔交戰 窺探人性

從魔鬼代言人這部影片,剖析該片如何利用其手法呈現人性在面對誘惑時的快擇所表現出的醜惡,並深入探討電影中虛榮與自由意志在聖經思想與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心魔交戰 窺探人性

記者 張萬邦 文  2013/10/06

Devil’s Advocate在美國是時常被運用的代名詞,意指為站在反方立場為之辯護或是喜愛唱反調的人,描述的對象通常善於雄辯,有能力從他方立論中找出細微瑕疵並加以攻擊,直到對方屈服於方才罷休。若是直接翻譯Devil’s Advocate二字,就是魔鬼代言人。

魔鬼代言人是一部拍攝於一九九七年,改編自安德魯尼德曼同名小說的限制級驚悚片,由基努李維(Keanu Reeve)、艾爾帕奇諾(Al Pacino)領銜主顏,內容充斥血腥、暴力和許多非常煽情的禁忌畫面。在表象上看似擁有情色電影的特質,卻是非常發人深省,是探討人性最根本慾望的一部經典。
 

律師的墮落 魔鬼的崛起

電影的最開頭是描寫由基努李維飾演的律師Kevin Lomax,為一名涉嫌性侵女學生的教師辯護,他在法庭上聽過女學生的自白後,心中確信該名老師有性騷擾該名女學生的事實。雖然曾猶豫是否要繼續為這名雇主辯護,但為維持自己不敗的勝訴紀錄仍選擇違背自我良心,為該名教師贏得了司法上的勝利。殊不知,隨著爭取名聲伴隨而來的慾望和誘惑,使得魔鬼漸漸進駐到他的心房裡。

影片以懸疑神秘的手法帶出John Milton這號人物,他是紐約市裡律師事務所的大老闆,住在紐約市裡最美麗的建築裡,擁有讓女性為之傾倒的口才和床上功夫,站在人世間的最高點。John這位法律界辯才無礙的新秀疼愛有加,讓來自佛羅里達州樸實小鎮的Kevin享盡紐約市裡一切的榮華富貴。

導演泰勒‧哈克福(Taylor Hackford)運用演員細膩的情緒變化,以瀰漫的詭異氣氛的柔和配樂,讓觀眾在看似和諧的環境下,感受到極為沉重不安的壓迫感,彷彿John表面上所做出的行動、提供的意見都潛藏著無比的危機。影片以抽絲剝繭的方式,讓觀眾藉由Kevin的良知逐漸被名利所蒙蔽,愈陷愈深走上不歸路而了解道,這位貌似和藹可親的公司大老闆,其實就是聖經裡的魔鬼:撒旦的化身。

《魔鬼代言人》由基努李維和艾爾帕奇諾攜手演出。(圖片來源/fanpop.com)

 

教父化身 五十年的戲精

劇中的撒旦的化身John Milton,為曾演出影史經典:教父三部曲的艾爾帕奇諾所飾演。艾爾帕奇諾向來以飾演黑道人物聞名,而在本片中,這位多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老牌演員,利用他精湛的演技,鉅細靡遺地詮釋出魔鬼撒旦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面貌,特別是在Kevin面對各樣抉擇而煩惱時,他在他身旁所表現出欲擒故縱的態度,其琢磨的細緻程度,令人拍案叫絕。艾爾帕奇諾利用他高反差的情緒表達,豐富且瘋狂的臉部表情,將狂傲卻又不失高雅的魔鬼形象詮釋地淋漓盡致。

艾爾帕奇諾表情的豐富度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halasaleh.com)
 

虛榮乃萬惡之父

這部影片所著重探求的人性慾望是虛榮,雖然John也帶著Kevin去面對金錢、情色上的誘惑,但電影主線的故事情節是環繞在Kevin為了要贏得一件發生在紐約的命案官司,而泯滅自己的良心,犧牲自己的妻子。由此可見,虛榮對於Kevin來說,是他最無法抗拒的罪行。

John曾在電影裡提到:虛榮,是我最喜愛的原罪。虛榮這項罪其實並不屬於天主教所規範的七原罪之列,卻被公認為常常成為左右人們去犯下罪惡的幕後黑手。許多人嘴巴上對於名利表現得很不屑,心裡卻格外的執著。這樣的根本慾望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小至渴求同儕間對自己的仰慕與看齊,大至希冀成為社會中位高權重者,為受眾人所傾羨。而魔鬼就是利用名利,誘使人們做出未必是法律上所定義的罪,卻是違背自我良心的事情。John正是看準了Kevin對於律師不敗紀錄的執著,讓他即使在面對有罪的客戶,仍能昧著良心將是非顛倒,不惜一切地去贏得官司。

即使到了電影的最後,Kevin因為脫離了John的挾制而回到電影一開始,重新選擇是否要為一開始涉嫌性侵學生的老師做辯護。看似重新踏上正途的Kevin,卻再度因為虛榮的作祟而答應接受記者對於他因為正義驅使而放棄替客戶辯護的事件做專訪,這名記者的臉在Kevin答應後又再度幻化為John Milton作為影片的結束,為整部電影埋下伏筆。導演或許想藉著這樣的手法告訴觀眾,即使人有能力夠超脫並戰勝某樣事物的虛榮心,仍有其它充斥著以虛榮為誘惑的挑戰。
 

自由意志 聖經的核心價值

另一個貫串Kevin與John之間的關係,甚至可說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價值,就是選擇,或者說是自由意志。John曾非常無奈地向Kevin提及:"Free will is a bitch.",意即自由意志真是個惱人的傢伙。這句話暗示著,即使如此強大的魔鬼,他所能做的也只能引誘你做出不對的選擇,預見你做錯事的後果,但卻無法去更動或改變一個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意指每個人都有選擇為或不為的權利,沒有人能夠真正干涉你所做的抉擇,如同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王子哈姆雷特所言:為與不為,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電影中,Kevin的母親與妻子很早就察覺到John的不對勁,一直勸Kevin離開紐約這個是非之地,但Kevin選擇留下來,也造就他無法預期的後果。

要能真正了解自由意志這個概念,就必須對基督宗教以及其救贖的觀念做初步的認識,自由意志是基督宗教中,神所賜予每個人的,讓人不單單因為沒有選擇而選擇守善,而是因為自我的良知而選擇守善。魔鬼存在的目的則是在想辦法盡他一切所能,否定神的作為,來讓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魔鬼能滿足人心中的一些渴求,魔鬼也藉著這種人內在的慾望,讓人們自願選擇走向惡的道路。

事實上,美國因為是以新教立國的關係,許多的電影或多或少都帶有聖經思想,身處在不同社會的觀眾,不妨以善惡之間的對抗來視之。

魔鬼代言人這部電影將人性赤裸裸的攤開在眾人面前,從基努李維的演出中,能感受善與惡、虛榮與正義不斷在內心中交戰、拉扯的過程以及所表現出的掙扎。在善與惡間做出選擇,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但是否所有人真的都勝得了心中潛藏的魔鬼,還是成為魔鬼在人世間的代言人?

記者 張萬邦
我是畢業於桃園高中的張萬邦,從小名字就經常被人說很難發音,但卻也沒有什麼綽號,直到買了HTC NEW ONE後,才開始有了ONE邦的暱稱。  目前身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學生,非常喜愛追求刺激,喜歡冒險嘗試各種不同的新奇事物,也因此造就了天馬行空,不愛受拘束的思考模式。  
記者 張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