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期

台語非主流 樂唱樂大聲

在國語流行音樂籠罩的台灣音樂市場下,其實有一些以唱台語歌為主的樂團,他們結合了搖滾、金屬等元素,抱持著自己的信念與理想,正不斷在音樂市場默默擴大版圖、佔地插旗。

台語非主流 樂唱樂大聲

記者 楊哲維 文  2013/10/06

一般人被問到對台語歌的印象時,「悲情」、「老歌」、「俗氣」會是很多人的答案。換作是搖滾樂則會是「五月天」、「披頭四」、「熱血」。那如果把兩者結合將會如何?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組合很奇怪,事實上以台語為表達管道,搭配非流行曲風的歌手或樂團,從過去到現在都不曾停止歌唱,儘管他們的知名度、曝光率比不上國語流行音樂的巨大市場,逐漸累積起來的實力、堅持理念的魄力,以及勇於發聲的爆發力,已經讓他們在音樂市場中佔地插旗,並不斷擴散推進。
 

台語歌身世 壓抑後的爆發

台語歌從過去發展至今,一路走來也如人們對它的印象一般,悲情坎坷。從日治時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日本政府為了加速同化台灣人,推行日本語政策,限制了漢語的使用。台灣光復後,因為國共之間情勢緊張,實施了戒嚴,文化訊息都需要經過政府的審查才能公開流通,就連歌曲也不例外。內容跟政治扯上關係、太過悲情都會被視為蓄意破壞社會平衡,而被列為禁歌。加上政府欲加快本土人民對統治政權的認同,與建立國家意識,在教育、媒體等可以傳播訊息的管道,限制方言的使用,使得台語歌沉寂。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除戒嚴,創作台語歌的力量從此擺脫束縛。有幾位歌手脫離了原本台語歌慣用的曲風,嘗試各種新穎的改造、拼貼,被稱為「新台語歌運動」。林強是其中一名大將,他在一九九○年推出的專輯《向前走》大膽採用了搖滾曲風,是台語樂壇劃時代的創舉,且不同於以往的台語歌苦情鬱悶,以正面、陽光的形象鼓勵大家一起為生活、理想打拚。作品也成功席捲全台,並且為接下來台語歌的多元化,起了一段精彩的開頭。


林強的《向前走》專輯為台語搖滾先鋒。(圖片來源/KKbox)

 

搖滾配台語 注定不凡

搖滾樂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繼承了六○年代的批判、不安因子,並且和社會運動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隨著社會趨於穩定,搖滾樂沒有因此銷聲匿跡,而是為了其他的理念被演奏著。換句話說,之後的搖滾樂雖然不一定和反叛、動亂有所掛勾,但它始終是抒發心中不快、伸張社會正義的最佳利器。

一九八九年,台灣誕生了一個不斷製造麻煩的樂團,不過這是對於統治階級而言,他們是《濁水溪公社》。身為各種社會運動的常客,他們在歌曲中反映社會現實、政治議題。曲風的部分他們自稱「台客搖滾」,以搖滾為基礎,搭配上滑稽、輕快的旋律,有時還會加進那卡西、民謠元素,讓整首歌聽起來很鄉土、很雜亂,像是選舉造勢現場。

《濁水溪公社》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歌詞寫得相當真實,有時候甚至大膽、露骨。從台灣角落的寫實刻畫、社會不公的抨擊批判,到直接地謾罵、運用粗魯的字詞,表達他們創作理念。像在〈現在的社會〉裡就有提到:「今嘛的社會 有錢人很多不是我 社會的制度 有錢老大沒錢是俗仔 睬你皇帝或流氓 管你要死還是不要活」,歌詞雖然過於誇張,卻一針見血地點破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以金錢衡量的醜態,並直接道出了台灣小資本階級,以及社會底層老百姓的心聲。

濁水溪公社的演唱會宣傳海報不改粗俗、諷刺風格。(圖片來源/濁水溪公社官方網站)

另外一個比較早發跡,又具代表性的就是《董事長樂團》。曲風與《濁水溪公社》類似,偏向輕快、趣味,但編曲較複雜。早期的歌曲也曾直接表達了對社會現況的不滿,例如在〈攏袂歹謝〉中就這樣唱到:「警察攏嘛底污西 軍中的米蟲有夠多 選上代表就吃百歲 一票卡多嘛乎落 官商攏嘛底交陪 管它人民要啥貨 這是啥咪的社會 這是啥咪的政府 攏袂歹勢 袂歹勢」,歌詞句句中肯,毫無保留地揭露及撻伐社會的亂象:統治階級貪汙、怠惰、賄選、官商勾結。而毫無疑問地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生活在中下階層的人民,雖然樂團沒辦法解決問題,卻用歌曲幫民眾吐了怨氣。

近幾年的歌則是走向本土化路線,結合了台灣傳統習俗、宗教,大量運用傳統中國樂器,例如嗩吶、鈸、二胡,像置身廟會或神祇出巡,熱鬧本土的氛圍顛覆了大眾的印象,搖滾樂也可以很有台灣味。

董事長樂團的《眾神護台灣》專輯封面很有台灣味。(圖片來源/小白兔唱片)
 

呼喊青春 嘶吼正義

除了上述兩個早期的樂團外,近幾年也有一些新興的台語搖滾樂團從地下,挾著巨大的力量竄出。其中一股勢力就是《滅火器》,他們是來自台灣高雄的龐克搖滾樂團,快速的節奏、強力的刷弦和拍點,搭配上主唱用標準的台語唱出動人、勵志的歌詞,讓聽過的人無不被那種青春、熱血的精神所感動。

與上述兩個較早發跡的樂團相比,《滅火器》最大的特色為較少直白地陳述社會渾沌的現況,而是把焦點放在個人經驗,大多數的內容為描繪年輕一代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順遂、懷疑懵懂,但不會因此而流於悲觀,而是在歌曲結束前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將那些困難化為力量,給聽眾一個有力的答案。因為身處在這個以流行音樂為大宗的環境中,他們反而更堅持自己的信念,不隨波逐流,用生命去點燃屬於台灣的歌,這也是《滅火器》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滅火器的《再會!青春》專輯可以看見樂團熱血的精神。(圖片來源/ISRC)

前面提到的樂團曲風都屬於搖滾,其實狂暴的金屬樂也可以和台語歌做搭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閃靈樂團》。《閃靈樂團》是聞名國際的黑金屬樂團,最難得的不是他們的演奏、演唱技巧多好,而是他們的歌曲內容以台灣的歷史、神話為背景,並在旋律中加入了台灣傳統的音樂素材,以及二胡的使用。

尖叫的黑腔、低吼的死腔、疾速且失真的電吉他、猛烈陰沉的大鼓為基底,搭配上道地台語詮釋、本土元素的激盪,整首歌聽下來聲勢浩大卻不像其他黑金屬一樣黑暗絕望,因為看其中的歌詞就可以知道,他們藉由一個個歷史事件,闡述台灣的過去,提醒大家現在生活安樂之餘,不忘飲水思源,緬懷祖先的篳路藍縷。例如他們第五張專輯《賽德克巴萊》及第六張《高砂軍》就是用歌曲來重新詮釋日本治臺時迫害原住民,爆發的霧社事件,以及二次大戰時,被迫徵召至南洋戰場作戰的悲慘歷史。


閃靈樂團的《高砂軍》專輯重新詮釋日本人迫害台灣原住民的歷史。(圖片來源/小奧堅詞)
 

非主流位置 主流的實力

台語曾經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語言,很多情感、詞彙、傳統是用國語無法詮釋的,然而現在卻面臨漸漸消失的危機。音樂市場也是如此,因為流行樂盛行,打壓了其他風格樂曲的空間。因此可想而知,用台語搭配非主流音樂來創作歌曲真的需要相當的勇氣,但從上述的例子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些樂團不但沒有被現實擊敗,反而堅持住自己的信念,走出自己的路。不管是為社會底層發聲、宣揚本土文化,或是激勵人心的吶喊、為歷史抱屈的怒吼,都立意良好,且是在一般主流音樂市場中看不到的。期待未來的台灣樂壇能有更多非主流的樂團,勇敢地為自己發聲,更為社會帶來正面力量。

 
記者 楊哲維
楊哲維。 定居地,山海之間的沙鹿, 它位在,南北之間的台中。 血緣界在閩客之間, 家中排行姊弟之間。 各種折衷,確定的是我喜歡旅行、喜歡親近大自然, 也喜歡寫寫東西、看電影。 《喀報》於我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相信同時也是一個可以找到未來目標的契機, 加油吧!    
記者 楊哲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