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期

從眾文化 流行還是瘤形

現今台灣社會,到處充滿從眾現象的「一窩蜂」文化。由最近火紅的貓熊、黃色小鴨和路跑來看台灣民眾對於風潮的行為,究竟這種從眾文化對台灣是好是壞?讓我們看下去。

從眾文化 流行還是瘤形

記者 徐冠軒 文  2013/10/06

「有對祖孫準備到市集把驢子給賣了。一開始,孫子騎著驢,爺爺用走的,有人就說這是孫子的不孝,於是他們馬上交換了位置,後來又被人說這是虐待孩子,於是祖孫倆都騎上了驢,這時又有一位老太太為驢子打抱不平,說他們不顧驢子的死活,最後祖孫倆都下了驢,一同和驢子用走的。但是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說:『看!他們一定是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子不騎呢?』爺爺於是感嘆得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子走了。』」上述這則簡單的故事,深刻、赤裸地說明從眾效應這種文化現象。

「從眾效應」指的是人們通常遇到一件事件或情況時,往往都會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隨著社會上的大眾進行思考或行為。並且遵從社會的脈絡行走,不會主動地思考事件本身存在的意義,或者是普遍聽到的「一窩蜂」現象。


從眾效應示意圖。(圖片來源/心靈咖啡
 

熱門活動 全台發酵

在台灣,就有許多從眾效應下的產物,以餐飲業為例:幾年前的葡式蛋塔熱潮、日式甜甜圈,到現在的知名連鎖麵包店、爆米花店和飲料店,各種例子比比皆是。它們的共通點皆是「新奇」,台灣人特別喜歡新鮮、新潮的事物,尤其以「外國引進」的又更加吸引人,導致許多商家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但過不了多久,市場一旦飽和或者民眾不再擁有新鮮感之時,它們就得淪落到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台灣這種現象,也可以印證在有生命的動物身上。例如幾年前曾經紅遍全台的動物明星們:國王企鵝、台灣黑熊和無尾熊。在當時,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牠們可愛的模樣,民眾也紛紛湧入動物園一睹牠們的風采,如今盛況已不再,入館人數和周邊商品銷售數量也大幅度地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最近火紅的貓熊寶寶「圓仔」,因為牠是首隻在台灣出生的大貓熊,這種「稀有性」讓牠瞬間登上各大頭條,甚至每天有媒體為牠紀錄身高體重。好奇的是,這股圓仔熱潮又能持續多久呢?

一樣是動物的巨型充氣藝術品,黃色小鴨(Rubber Duck),同樣引發一股旋風,大批民眾為了觀賞小鴨的雄偉,瘋狂湧入高雄光榮碼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次觀賞,可見大眾對它的高度關心,同時也帶動附近的商機,不過在欣賞的同時,不禁令人思考,一窩蜂的「從眾效應」到底值不值得?當地交通被觀光客擠得水洩不通,他們所製造的垃圾滿天飛,另外不肖商家對小鴨的周邊商品的價格哄抬,都值得我們省思。接下來黃色小鴨還要到桃園和基隆展出,會不會出現「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現象呢?答案很快就可以知道。


大批民眾爭相搶拍黃色小鴨。(圖片來源/yamnews

說到台灣最近期的風潮,不能不提的就是「路跑活動」。五花八門的路跑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辦中,像是由國外引進來的彩色路跑、殭屍路跑,到後來的啤酒路跑、泡泡路跑和超人路跑等等,都是社會從眾效應下的結果。最初,路跑的本意是健康、正向的,不過最近台灣特殊的路跑文化卻變了質,例如彩色路跑的粉末,雖然是由玉米澱粉和食用色素製成,號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不過,過度吸入體內,會造成人體心肺功能的損害,環境汙染的議題也時有所聞。當人們追逐新潮、趣味時,必須要好好檢視它所帶來的傷害才是。


彩色路跑在台灣引爆一陣熱潮。(圖片來源/運動筆記SportsNote

 

新聞媒體 大眾領頭羊

新聞媒體業也經常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因為台灣的新聞業者害怕「漏新聞」,而不論新聞的價值性高低。當台灣發生什麼火熱或風潮的事件時,各家媒體都會爭相以大篇幅版面告知民眾,有如洗腦般地重複播放。這種做法對於新聞台來說是一種安全牌,萬一出錯,也是大家一起扛責任,不過對於閱聽者來說是一種傷害,對新聞認知的內容毫無豐富性、多元性。

一窩蜂的報導有可能會造成不客觀的情形,不論是因為考量收視率的商業操作手段或者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媒體的訊息是必須中立、公正的,如此一來民眾在關注於社會議題或現象時,都會有正面的幫助。如果大眾在解讀新聞報導時,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斷,亦不會「人云亦云」般盲從,反而可以產生正面的效益。
 

多數複製 曇花一現

「複製」和「模仿」是從眾效應的表現方法之一。在台灣,會發現許多類似的情況產生,歌唱節目就是一個例子。二○○七年曾紅極一時的「超級星光大道」選秀節目,深受觀眾的好評,也獲得超高的收視率,自此之後,台灣許多電視台大量推出性質相似的選秀性節目,但成功存活的卻寥寥無幾。

這種直接大量複製的現象,是因為過度專注於「短期快速的商業利益」,而忽略了長期穩定地發展,是缺乏遠見的下場。單純地複製表象,以為別人的「成功經驗」套用在自己身上,也會獲得效果,不懂得開創自己的道路,放棄尋找自我的定位,往往造成「來得快去得也快」的市場輪替現象,而且不斷地上演同一個模式。
 

告別井底蛙 不做流行傀儡

以心理的層面來說,台灣各方面的從眾效應是因為一種「害怕被孤立」,或是「擔心自己是邊緣人」等心理因素,作出符合大眾或者多數人的行為。通常會帶有正反兩面的影響:負面的影響是會因此約束、壓抑原有的創造力,使得人們變得不會思考,盲目沒有主見;正面的影響是,有助於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會固執己見去學習他人的經驗,發現新的視野且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台灣的從眾現象不曾間斷過,這也提醒了,每當大眾在一窩蜂地關注、參與一個火紅的事件時,都應該好好地審視和判斷,自己是否流於「盲目追從」,或者真的是有目標的行為。而台灣社會要進步,需要的是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才,不要當井底之蛙,放眼全世界才是台灣目前迫切所需。

記者 徐冠軒
大家好,我是徐冠軒,是一個很好聊天的人,也喜歡聽聽別人的故事, 我不是一個善於寫作的人,但是會執著於我喜歡的事情, 我就是我。    
記者 徐冠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