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與藝術之間 《白蛇傳》
大眾與藝術之間 《白蛇傳》
記者 李庭蕙 文 2010/09/26
炎炎夏日,如何能不待在家中吹冷氣,也能消消暑,解解悶。答案不只有到大賣場吹冷氣。到戶外欣賞明華園《超炫白蛇傳》(以下簡稱白蛇傳),體驗水漫金山寺,享受傳統戲曲之美,也是另一種絕佳的選擇。《白蛇傳》自推出以來,已演出過八大場,人數總計突破六十萬人次,堪稱國內戲曲中的經典之作。

不懈付出 終「修成正果」
明華園《白蛇傳》描述白蛇白素貞本為佛祖袈裟上的一條白絲帶,意外墜入凡塵而化為靈蛇。在一次命危的情形下,為許仙前世所救。為了報答救命之恩,白蛇與青蛇結伴化作人形,進入人世間。以身相許的白素貞,在與許仙共結連理之後,卻受到法海和尚百般阻撓,以人妖殊途為由,想盡辦法拆散兩人。
在明華園的《白蛇傳》中,白素貞是由當家小生孫翠鳳所飾演,為所有角色中最吃重的一個。從舞水袖到耍雙槍,一連串的動作,皆需要耗費相當多的精力。第五幕《驚變》,白素貞為向許仙隱瞞白蛇身分,忍痛將雄黃酒吞下肚。為表現白蛇翻騰劇痛,表演者時而轉動水袖,在舞台上劃出一條完美的弧線,時而拋出水袖,讓水袖完全的開展於舞台,緊接著俐落的收回擲出的水袖。孫翠鳳使用的力與勁拿捏地相當準確,讓強調力與美的水袖,能完美地呈現。另外,加上「都馬清板」的演唱,強烈的節拍,唱出雄黃入肚後,「寒冰鑽骨」又「烈火焚身」的痛苦,舞蹈與音樂之間的搭配,強而有力地感染了觀眾,為即將現形成白蛇的白素貞捏把冷汗。


(圖片來/http://blog.yam.com/bigbirdhang/article/10566584)
看著孫翠鳳精湛地演出,很難想像過去的她,曾經是個連閩南語都不會講的外省人。直到與陳勝福(現任明華園團長)結婚,加入明華園,才開啟了她的戲班人生。而在成為明華園首席小生前,孫翠鳳可是吃盡了苦頭。語言的障礙以及僵硬的身體,使得她說也說不好,翻也翻不動。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孫翠鳳咬緊牙根練習,即使挺著大肚子,也在練花槍。或許正是這種不懈的精神,造就了傳奇性的她。
看慣孫翠鳳的歌仔戲表演,像是《界牌關傳說》、《韓湘子》、《蓬萊大仙》…等,都知道她飾演的角色多以小生為主。而在《白蛇傳》中卻難得以小旦的姿態上場,踩著蓮花步,比著蘭花指,一改過去的戲路風格。然而,不變的是孫翠鳳所飾演的角色之主動性。白素貞雖身為女性,但對照過去諸多傳統戲曲中的小旦,像是祝英台或是王寶釧等人物,多了幾分自主的力量。相對於小生許仙的膽小怯懦,《白蛇傳》的女性反而勇於站出來,追求自己的愛情,並挑戰世俗人妖殊途的觀念,敢愛的個性是少數女性意識的抬頭,為相當難得的女性角色。
高科技:老劇的新出路?
明華園《白蛇傳》融合了許多新元素,並結合現代舞台技術與科技效果,打破許多人對歌仔戲舊有的想像。以白蛇第一幕登場為例,為呈現白蛇「退去宿命 鱗刺繡」,從蛇形轉為人形,運用了類似川劇變臉的方式,一步步將臉上的面具褪去,最後一瞬間,演員以毫無破綻的手法,精采亮相,贏得全場歡呼。這種由於劇情的需求,而引用不同劇種特色的作法,彼此相容卻不突兀,讓兩種不同地區的劇種,多了對話的機會。
另外,新舞台技術的使用,更是《白蛇傳》的另一項突破。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水漫金山寺。大水自觀眾看台兩旁,灑向觀眾,製造出白素貞水淹金山寺的效果。此劇情橋段打破了舞台空間限制,將表演場域延伸至觀眾區,大水瀰漫的效果,讓現場的群眾被拉入白素貞與法海鬥法的緊張氣氛之中。這種突破舞台空間的概念,在一般戲劇表演中相當少見,更遑論是傳統戲曲。藉此機會,明華園讓台灣人對傳統戲曲有了嶄新的印象,成功吸引不少年輕人的目光。證明歌仔戲不只是老一輩的專利,也能夠帶給年輕一輩新的視野與震撼。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與影片截圖)
《白蛇傳》改編自民間傳說,是個為人所熟知的故事,這對明華園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是件壞事。其優點在於觀眾能快速融入故事,並理解整個劇情主軸,但是相對的大家都能預測出最後的結局。在這種情形下,要營造出懸疑的氣氛,實在相當不容易。因此能否留住觀眾,除了考驗演員的演技,對導演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藝術總監陳勝福選擇以不落幕的方式,處理整齣戲的表演,藉由緊湊的劇情節奏,讓觀眾能聚精會神地將目光焦點投注在演員身上。雖然對觀眾而言,是一大享受,但是對演員與工作人員而言,是一大考驗。就演員而言,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換好正確的服裝上場演出。更累人的是,這種快節奏,沒有中場休息的演出,同時也考驗著演員的體力與耐力。工作人員之間的默契,也需要完美地配合。無論是場景的調度轉換,或是佈景道具的陳列,導演都需要與工作人員再三地做好確認後,才能讓別緻的西湖風光,完整呈現。不然當白蛇與青蛇說好要前往西湖橋畔時,西湖佈幕卻沒降下來,就只能戲稱兩條蛇的功力修行還需再加強。
明華園劇團懷著冒險性的實驗精神,大膽的嘗試與突破,為傳統戲曲建立了新的里程碑。透過完善的行銷與包裝手法,企圖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欣賞與認識台灣傳統藝術之美,以避免戲曲的凋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各種方式吸收更多觀眾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如何保有歌仔戲的精神,並在大眾與藝術之間取得應有的平衡,而不是只有華麗的空殼。
![]() |
記者 李庭蕙
我是李庭蕙,綽號小布,因為猜拳出布的時候,短短肥肥的手,讓人發自內心的說出小布二字。喜歡旅行、電影、歌仔戲。不喜歡每天洗澡的制度(可是我有向現實低頭!!!)、拿著便當還不能吃。今年居然大三了,真是歲月不饒人,準備要接受多多桑的荼毒。希望自己加把勁,通過傳科人必走的天堂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