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期

勿貼標籤 尊重多元性傾向

雙性戀既喜歡男生也能喜歡女生,聽起來在愛情市場裡挑對象無往不利,彷彿全世界都是他們的狩獵場。他們難道就這樣躋身為人生勝利組,無憂無慮?

勿貼標籤 尊重多元性傾向

記者 王怡方 文  2013/10/20

男同志愛男生、女同志愛女生,多麼清楚的定義,那雙性戀呢?既喜歡男生也能喜歡女生,聽起來在愛情市場裡挑對象無往不利,彷彿全世界都是他們的狩獵場。因此「花心、濫情、可能會常常劈腿」,這些負面標籤牢牢地黏在雙性戀者身上,他們無力反駁。

在充滿不了解的社會氛圍底下,雙性戀者所受的壓力其實不比同性戀者來的少,大多是來自同志圈內部。雙性戀與同性戀常被歸類為同一群體,稱作「LGBT」,各取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者的英文單字開頭。雖然歸類為同一群體,但在本質上又有著細膩的差別。在LGBT這個廣義的同志族群內對雙性戀者有誤解,存有「進可攻、退可守」的花心大蘿蔔這種刻板印象。
 

雙性戀 留退路的男同志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義工汪汪,在十月十六日於交通大學舉辦的演講中提到他做為一名雙性戀者,匿名上網聊天時詢問同志網友對雙性戀的看法時,強烈地感受到那股不友善的態度,像是「雙性戀就是留退路的男同志。」這樣尖銳的詞句或是類似的態度屢見不鮮,甚至在聊天室裡形成主流的風氣,使得他默默選擇噤聲。


交大同志系列講座的宣傳海報。(圖片來源/交大諮商中心)

「留後路」一直是非雙性戀者對雙性戀族群最大的歧視點,同時也是最大的誤會所在。因為當一名雙性戀者與跟自己同性別的人交往時,在未坦白前,旁人眼中就是一對同志伴侶。而同志面對社會賦予的成家壓力時,卻得知對方有著喜歡「另一性」的可能,也就是成為「正常」的異性戀。這讓同志伴侶認為這份情感不穩固,對方「分手也無所謂」,說不定還能擁抱沒有世故眼光緊迫盯人的那份自由。
 

男女通吃 但始終如一

「難道劈不劈腿跟是不是雙性戀有關係嗎?」汪汪如此問道。並對著台下學生們解釋雙性戀只是一種性傾向,而非「腳踏兩條船」的狀態。汪汪的語氣對這兩件不相關的事情被做有因果關係的聯想流露著許多疑惑。

人對於不了解的人事物總是會有不明就理地完全憑著刻板印象行事,而從未思索過該刻板印象背後的推論過程合不合乎邏輯。光是同性戀者與愛滋病莫名畫上等號之後,經過長年宣導直至近日成效才較為顯著。而同樣被歸類為同志社群的雙性戀,則是挑戰更為嚴苛,來自內部的莫須有罪名,談起感情彷彿先天上就是註定負心,人格操守受到質疑。「一男一女在一起就不會劈腿了嗎?」汪汪拋出這個問題,語重心長。專情與否決定在於兩人怎樣攜手,無關乎所屬團體、個人背景。
 

當他/她們同在一起

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各式聲音大鳴大放,社會不再只是一言堂,同志相關討論漸漸受到重視,人民逐步了解除了男女關係,世界上還有很多種排列組合的可能。目前「LGBT」這樣的分法其實是不太精確的,前三者(LGB)是以性傾向作為區分,但「T」(跨性別者)較偏向生理上無法用男女二分法歸類的一群。當一個群體太大,大到包攬太多樣態的人們,難免因不了解之間的差異進而產生嫌隙。刻板印象不可否認的是粗略「認識」某個人、某群人的方式之一,只是學會同理心是往後自己要努力的功課。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並放下成見這點,其實很多人都做不到,尤其當他/她「同」在一起時。雙性戀遊走在目前保守世俗容忍的範圍邊際上,處境甚是尷尬,忠誠度被放大檢視,愛情之路很難走的一路順遂。

從今年九月初開始,同志團體推動多元成家的草案,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引起爭議點莫過於其中所顯示的「伴侶制度」。既然叫做伴侶,跟婚姻就有著差異,雙方不需要透過結婚來證明彼此的親密。反對的聲浪揪著「沒有忠誠度可言」這點抨擊,讓人忍不住跟「花心成性」的雙性戀所遭遇的污名化相提並論。


多元成家草案如火如荼進行中。(照片來源/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Facebook)
 

客觀審視 平心待人

花心、有沒有忠誠這些標籤不應該由特定群體去承擔,無論是同志、雙性戀者、選擇同居卻不結婚的男女。提倡多元的時代中,看似觀念進步,但實際上主流的力量仍無形壓制住少數族群的空間,甚至能說制度方面逐漸開放後,壓力從群體轉嫁到個人上。在對著雙性戀、同性戀者貼負面標籤的同時,人們或許都忘記自己跟所謂的「他們」最根本的差異,只有「性傾向」,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團體間有好人也有壞人,愛情路上存在難防的小人,平心靜氣地去審視一個人,與之相處一陣子,方能客觀的去評價。心裡謹記著個人行為由個人承擔,沒有一個人偉大到可以代表整個群體。
 

多元社會 尊重為本

一直以來,同志相關議題引發的討論相當熱烈,不能接受的人也不在少數,支持同志的人們得尊重這樣的不認可。另一方面,面對一雙早已牽起來的手,不能接受的人們給予同志們尊重也是個互相的過程。多元社會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磨合,試圖找到之間的平衡。

記者 王怡方
終於來到了會被幼稚園孩童指著喊阿姨的年紀。得學會承擔更多事情。 對於不著邊際的事情常常手足無措,但卻往往做著那樣的夢。
記者 王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