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期

礱的傳人 築夢中的賴咏華

「土礱,是台灣以前農村的心臟。」然而土礱從六零年代起快速消失,就在土礱即將消失得蕩然無存的時候,畢業於交通大學光電系的賴咏華向老師傅拜師學藝,保存下如此珍貴的台灣傳統農村文化。

礱的傳人 築夢中的賴咏華

記者 李若甄 報導  2013/11/03

「土礱,是台灣以前農村的心臟。」拿人類的心臟來比喻土礱,說明土礱對於台灣農村的重要性。然而,在「電力普及」、「機械化」時代的來臨,一個按鍵按下去後,一斤一斤的米非常快速地碾好了,曾經如此重要卻耗費人力的土礱漸漸地走出人們的生活,甚至連對土礱的記憶也隨著歲月淡去。就在土礱即將消失得蕩然無存的時候,畢業於交通大學光電系的賴咏華向老師傅拜師學藝,保存下如此珍貴的台灣傳統農村文化,努力發展「水礱間」讓土礱能靠水力運轉起來,接著向「列入文化遺產」邁進。
 

視保存土礱文化為己命

賴咏華就讀交大光電系時,曾和國中好友一同回苗栗大南埔老家,自此和苗栗大南埔結了緣,喜歡上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客家庄。大學時代辦了許多的營隊,帶著學弟妹們來到這純樸自然的好地方。辦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賴咏華和在地村民、耆老漸漸熟稔,也結識了全台碩果僅存的土礱伯公─林裕祥。一九五三年電力普及至台灣內陸丘陵山區以及電動礱穀機的發明讓窮盡一生搭建上千座土礱的林裕祥成為最後一代的土礱師,親眼見證土礱在台灣的百年歲月走進歷史。林裕祥家門外掛著「林裕祥土礱間」,在家中用土礱碾米回味以前年輕的時候,而賴咏華卻對林裕祥搭建在家中的土礱深感興趣。


賴咏華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搭造這座土礱。利用全身的力量,推動土礱來碾米,相當耗費體力。(照片來源/李若甄攝

「認識、熟悉後,才有機會深聊、往下一步去考量和討論。一個外地小子突然來說要拜師學藝、租地種田,誰會隨便教?」賴咏華說。因為累積了多年的情感,再加上展現出過人天賦,讓國中好友在二○一一年爭取到一筆經費,用以聘請學徒回鄉和老師傅學手藝,此時,他想到了賴咏華。起先,林裕祥老師傅認為做土礱沒有前途,不願意傳授,但剛從澳洲回來的賴咏華把自己丟到了中港溪谷山群環繞的大南埔來向老師傅學習這項傳統技術。幾個月後,薪水沒了,這個來自台中的都市年輕人依舊住了下來,親自學耕作、搭土礱。賴咏華的堅持終究打動了林裕祥,決定讓他成為土礱年輕一代唯一的接班人,也是國寶級的土礱師傅唯一的弟子。在賴咏華下決心著手保存土礱文化的過程中相當煎熬,「其實不是一個瞬間的事情,在從剛畢業的交大生轉換人生跑道至農村工作者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慢慢地轉換。」
 

兩個小圓 生命在之間流轉

傳統的農村裡,礱穀是由農民自行完成,然而礱穀卻耗費眾多人力。專業的土礱間,如林裕祥土礱間,因而出現。古時候,土礱師接到單子之後走訪當地,協助搭「礱」,讓脫穀順利進行。土礱間將稻穀集中處理後,超過維生所需大量出產的稻米便可出售。俗話說:「搭礱不殺雞,三人也拉歪。」如同電影裡描述總舖師飽受尊敬一般,土礱師也扮演著至高無上的角色,昔日林裕祥師傅所到之處,地主都會大費周章殺雞歡迎他,可見土礱師多麼受人景仰。沒有土礱師,辛苦栽種出來的稻作便不能變成人類可以食用的稻米。土礱是脫穀必備器具,像人的心臟一樣重要。

賴咏華一邊製作新土礱一邊說:「土礱,象徵著當時美好的年代,曾經在那個年代、在農村、在這塊土地上面,生命的流動是很順暢、很圓滿的。人的生活用兩個簡單的小圓就可以完整,兩個自給自足、不假外求的小圓。」這兩個圓分別是「能量圓」和「材料圓」。人每天能量的補給是靠稻米,稻米吸收陽光、土地的能量進到人的身體裡,人有了能量後,到田裡辛勤工作消耗能量。因此,人、土地和陽光、稻米的循環讓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而搭建一座土礱所需要的材料:桂竹、木頭、紅土,農村方圓三十哩內皆可取得,形成一個不假外求的圓。


賴咏華在大南埔農村工作室部落格上發表自製的簡報,介紹兩個小圓以及土礱的重要性。(圖片來源/大南埔農村工作室
 

尊敬與驕傲 有歷史的夢想

「相對於台灣,澳洲人的歷史是貧乏的,但他們認真地看待他們自己的歷史,而台灣人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賴咏華感慨地說著他在澳洲打工旅遊時的經歷。澳洲許多地方都有旅遊資訊中心,裡面的工作人員多半是在地的退休老人。除了詢問旅遊資訊外,賴咏華和那些老人們聊著當地的歷史。聊天的過程中,老人們的眼神和語氣透露著對歷史的尊敬以及擁有這份歷史的驕傲,讓賴咏華認知到他該保留下土礱這個曾經是農村命根子的文化。他認為他餘生要做的事情以「把水礱間的故事說給所有人聽」作為主幹,讓更多人能親耳聽見潺潺的清水帶動土礱「窟窿窟窿」地轉,藉由輪軸、齒輪的連動,土礱「礱礱礱礱」地輾著米,再經過鼓風車「呼嚕呼嚕」地吹,讓更多人看見人們生活中完整又不假外求的兩個圓完美順暢地轉著。而這個主幹背後,帶來的是人潮和知名度,讓農村成為焦點,創造農業文化復興。就像澳洲的退休老人一樣,村中的耆老能向人們解說著農村的歷史,親切的笑容中帶著驕傲。


經由土礱碾完的穀殼和糙米之後,再利用鼓風車將比重不同的穀殼與糙米分離。(照片來源/李若甄攝)

賴咏華在苗栗南庄南富村文武宮裡成立大南埔農村工作室,把和廟裡租借來的工作室佈置地古色古香,自製小型土礱分解道具,解釋著土礱運作的原理。綁在樑柱上的是賴咏華花三個月搭建起來的土礱,工作室內還擺放全台僅存還能運作的鼓風車。除了展示土礱基本構造,也能讓民眾親手推礱,體驗為稻穀脫殼、利用鼓風車將穀殼分離的過程。為了能讓自己親手搭建的土礱有米可碾,賴咏華向村民租一小塊地種田,當地人都笑稱那兒叫「阿華田」。土礱碾米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打平租工作室、田地以及生活上的開銷。「土礱現在只能稱作是志業,但總有一天,我會自信地說它是一份職業!」賴咏華炯炯有神,信誓旦旦地說著他的夢。


阿華作出六個精緻的土礱分解道具展示在工作室裡,小巧精緻的模型非常詳盡地解釋土礱的原理。(照片來源/李若甄攝)

在大南埔農村工作室的網路部落格上定期發表學徒日誌,紀錄下在大南埔生活的一點一滴,寫下「土礱做為一個美好時代生活方式的象徵,值得人們努力去保存。」

賴咏華說:「我既不能賣礱,也不能賣米;我唯一能賣的東西,是這個夢。」

記者 李若甄
我是李若甄,桃園人,習慣也喜歡大家叫我 Liz 。 身為水瓶座的我個性樂觀,喜歡交朋友。雖然少一根筋,常常忘東忘西的,但是做起事來會帶有一股熱忱,決定要做的一定會做到。 我講話坦白直接、真誠而衝動,算是我的優點和缺點吧。 最喜歡可愛、粉紅色的小東西,粉紅色是帶給我心情愉悅的一大因素。 看電影、影集和聽音樂是在閒暇時間最常做的事,常常讓自己深陷劇情與音樂的情緒裡而大哭大笑,情感豐富程度我想我是不落人後的。 我喜歡旅遊,喜歡看見新鮮事、認識新朋友、展開新冒險。
記者 李若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