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雄還是惡魔教育
是英雄還是惡魔教育
記者 江岱燕 文 2013/11/03
「你為什麼想成為領袖學院的一員?」
「因為想將自己奉獻給領袖、人民與祖國。」
面試官微笑著蓋上「許可入學」的戳章,原本只是工人家庭出身的男孩,在此刻獲得躋身精英行列的門票。
時勢造英雄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身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凡爾賽條約》讓德國失去13%的領土、背負巨額賠款,連軍事力量也受限制,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更使德國的狀況雪上加霜。人民紛紛支持納粹黨,在希特勒的經濟措施下,德國的經濟開始走出戰後陰霾。希特勒也獲得德國人民的擁護,但是納粹黨的民族社會主義也越來越盛行,為日後二戰的爆發埋下伏筆。
《英雄教育》的故事背景為一九四二年的夏天,此時德國在戰爭中已經開始走向劣勢。由馬可斯尼麥特(Max Riemelt)所飾演的菲德烈是一個期望有機會能報效國家、出人頭地的青年,但是他的父親只希望他能安分地在工廠裡工作。在一次拳擊比賽中,他獲得納波拉軍校老師的青睞,獲得入學就讀的機會。
《英雄教育》為二戰「終戰三部曲」之一。
(圖片來源/海鵬影業有限公司)
是精英教育還惡魔教育
納波拉(Napola)為國家政治教育機構(Nationalpolitische Erziehungsanstalten)的縮寫,為納粹黨執政之後所設立,目的是要訓練出新一代的領袖人才。納波拉軍校挑選學生的標準完全體現德國當時的種族主義,除了體能、智力要有一定水準,血統是否純正才是最重要。劇中菲德烈在參加入學考試時,髮色、眼球顏色都是檢驗的項目之一。前往宿舍的路上,菲德烈的室友驕傲地向其他人炫耀「現在我們也有血統純正的亞利安人」,而對因為父親是肉品供應商才得以入學就讀的陶比,則是另一種輕蔑的態度。
體檢項目包含眼球顏色檢定。(圖片來源/《英雄教育》影片截圖)
為了將學生訓練成優秀的領袖,納波拉軍校的教育方式非常嚴苛、殘酷。菲德烈的室友之一,齊格飛會習慣性尿床,教官命令他搬來床墊並當眾在上面小便,極盡羞辱之能的懲罰方式讓齊格飛流下淚水。教官認為「絕不留情」才是讓人成長的方法,這樣的態度與想法也是納波拉軍校教育學生的方針。只是這種教育方式卻完全忽略「人性」。
「社會達爾文主義」、「羅馬作家與猶太人問題」、「領袖是為了帶領國家社會主義迎向勝利」導演讓納波拉軍校上課情形輪流交疊出現。除了表現菲德烈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及學習的情況,課程內容同時也讓人清楚地感受到納粹主義盛行的歷史氛圍。儘管劇中長官強調,納波拉的教育是不問出身的,但其教導學生的觀念卻是歧視其他種族,而階層的觀念仍是存在於學生之間。父親是省長就會受到尊重,肉販的兒子卻受到欺侮。藉由這些橋段的安排,導演傳遞納波拉軍校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利用軍事化管理,生產一個個奉行納粹主義的領袖。
角色形象塑造佳
菲德烈是一個滿懷夢想個性直率的青年。影片前半段正是菲德烈獲得肯定,進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納波拉軍校念書,前程充滿光明的部分,因此很常看見菲德烈的笑容。確認得到入學資格當下,臉上露出掩不住的笑意。集會時和眾人一同聆聽師長的教誨和唱軍歌時,都能看見他上揚的嘴角及驕傲的神情。這些笑容都代表著菲德烈的夢想正逐步實現。但是在影片中段,齊格飛因為無法面對因為尿床將再次被懲罰的恐懼,選擇自我了斷。菲德烈臉上開始出現憤怒的表情,無法原諒教官的他甚至揮手痛擊對方。
菲德烈獲得入學許可,難掩心中喜悅。(圖片來源/《英雄教育》影片截圖)
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演的艾柏特是菲德烈在學校的好友。與菲德烈精壯的外表不同,艾柏特身形相當瘦弱且散發出一股憂鬱的氣質。是個會質疑學校、父親,相當有想法的人。當所有人為菲德烈擊昏對手贏得拳擊賽而歡欣鼓舞的當下,只有艾柏特冷著一張臉問菲德烈「你沒有一點憐憫心嗎?」與被勝利沖昏頭的主角相比,理性許多。兩人興趣與專長也不一樣,菲德烈精於拳擊,艾柏特則對寫作有興趣。在個性、課業上互補性皆很強。但是身為省長的兒子,艾柏特卻完全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在父親眼中,德國男孩就應該像菲德烈一樣身強力壯,而非一天到晚埋首文字。
除了兩大要角的形象刻畫鮮明外,其他配角的性格塑造也不含糊。負責訓練體能的教官是個相當嚴苛的人,罵學生絲毫不留情面,齊格飛正是因為無法忍受來自於他的壓力而選擇了斷。凡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教官,凶狠的外表下實則為一個懦弱的人,進行手榴彈投擲練習發生意外當下,教官是第一個衝離炸彈的人,拋下一群徬徨的學生。另外,同為菲德烈的室友克里斯多夫,則是個以身為納波拉軍校生為榮的代表。長官講解任務時,驕傲微笑的臉,意味接下來他會盡力完成任務追求榮譽。並且對拋棄榮譽的對象不屑一顧,就像絕大部分的納波拉學生一樣。
打倒對手就算贏嗎
拳擊比賽在影片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是主角生命中的轉折點,也代表主角心態的轉換。
菲德烈在影片中第一場拳擊賽的結果是被對手惡狠狠地打倒在地。原本再給對方一擊就可以獲得勝利,但看著掛在繩圈上的人,菲德烈猶豫了。影像逐漸放慢,場邊的吶喊聲也漸漸消失,只剩下一開一合的嘴唇與吶喊的表情,菲德烈瞪大雙眼。這樣的表現手法就好像進入菲德烈茫然無措的內心。
進入學校的第一場比賽,菲德烈再次面臨相同的情景,只要再給對手一拳就可以贏得勝利。導演仍然用相同的手法處理比賽,唯一不同的是,這次菲德烈選擇奮力地朝對手揮拳。就像指導教練對他的教導「機會來了忘記對手是人,忘記你學來的慈悲和寬厚」。最後一次比賽,面對相同的情況菲德烈卻選擇放下拳頭。
省長看見菲德烈的決定相當震驚。(圖片來源/《英雄教育》影片截圖)
第一場比賽與最後一場比賽分別改變他與納波拉軍校的關係。尚未經過訓練的菲德烈在場上仍保有憐憫之心,無法痛下手給對方奮力一擊。但是經過納波拉軍校裡的教育,他捨棄寬厚的心。直到最後,經過許多刺激的菲德烈就像看清楚一切,選擇不抵抗。雖然輸了比賽卻贏回「自己」。
![]() |
記者 江岱燕
我是燕子,一隻有點懶散的燕子。目前沉迷於Candy Crush中。 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壓線個性常常讓我差點哭出來。壓力大時的症狀是大吼大叫。 依然記得自己在高中校刊上寫的編後語, 在我心目中,那是象徵一本刊物的完成及結束, 而這次,這篇自我介紹則是代表著未來一篇篇屬於我的喀報即將誕生。 我相信未來一年一定是充滿刺激與爆肝, 但,還是那句老話──「關關難過,關關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