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
《父後七日》
記者 呂靜宜 文 2010/09/26
面對至親的死亡,是人生旅途上終將難以避免的一段艱辛路程。《父後七日》改編自2006獲得「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散文作品,作者劉梓潔所傾訴的故事,正是在描寫主角在父親過世後,經歷了「一趟匪夷所思、奇特豪邁的告別之旅」。
《父後七日》色彩鮮明、輕快活潑的海報
(圖片來源http://7daysinheaven.blogspot.com/)
主角阿梅(王莉雯飾)在得知父親(張嘉年飾)辭世後,回到台灣中部的家鄉中與哥哥大志(陳家祥飾)和表弟小莊(陳泰樺飾)一同處理父親的後事。阿梅與哥哥處於奏失親人的倉皇無措中,道士阿義(吳朋奉飾)則帶領者這對兄妹一步一步地遵從繁瑣又令人不解的傳統葬儀。除此之外,還要應付來來往往的親朋好友。對阿梅來說,父後這七日間是她一生中「最最荒謬的旅程」,喪禮結束後她重回光鮮亮麗的城市生活,卻在一次轉機的途中突然湧現了對父親滿滿的思念。
片中,醫院裡早就對死亡習以為常的救護車司機以及男護士,他們平淡、呆版的語調、表情讓阿梅自坐上救護車陪同父親「回家」時,就瞭解了她即將開啟一段荒謬至極的旅程。接著全片幾乎是以傳統喪禮的程序貫連,擇日、迎棺、入殮、持續誦經等等,最後第七日,送葬隊伍啟動。在舉辦傳統喪禮的七日間,阿梅被繁瑣的禮俗弄得暈頭轉向,時常搞不清楚什麼時候「毋駛哭」,什麼時候要「卡緊哭」。緊湊、繁雜的程序,讓阿梅只有在極少數的時刻才能回憶起父親。
<於是喪禮主軸加上阿梅與父親的回憶就成了《父後七日》電影版的骨架。而道士阿義與女友阿琴(張詩盈飾)、表弟小莊則是電影版的額外笑料。阿義與小莊的逗趣對話,以及孝女阿琴「哭無目屎」的演技,無不使得在場觀眾頻頻發笑。生動活潑的演技更讓飾演阿琴的張詩盈,獲得了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的獎項。《父後七日》以台灣傳統喪禮為題材,但不同於我們平時對喪禮感到肅穆哀傷,電影以較為輕快的步調重現台灣特有的喪葬文化,以及把題材的特殊性發揮的淋漓盡致,也讓劉梓潔獲得了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劉梓潔是《父後七日》的原著作者,起初它是一篇只有四千多字的散文,後來開始籌劃將它變成電影,現在同時它也是一本散文集,前後共花了七年(2003-2010)的時間創作。她在部落格上自述:「也許,可以看成是一個中南部鄉下小孩,到都市求學生活之後,回頭一望,串起的旅程。」其實《父後七日》的主角阿梅幾乎是劉梓潔的自我刻畫,一個在彰化鄉下出生成長的女孩,北上打拚。在城市裡的生活光鮮亮麗、如魚得水,卻在父親過世之後回到曾經是她成長之處,卻又格格不入的鄉下。這是阿梅的旅程,是劉梓潔的旅程,也可能是坐在電影院裡無數觀眾的旅程。
《父後七日》並非以沉重的節奏讓喪禮啟程,整個喪禮的過程大部分也是以玩笑式的帶過,畢竟繁瑣的傳統習俗已讓主角忙的沒有時間悲傷(若是曾有切身經驗的人應該可以理解),但是它卻以一種淡的很憂傷的方式結束。因為那是一種旅程已結束的深層空虛感,這樣的空虛感該如何填滿,將會是另一趟旅程的開始。
有不少人會將《海角七號》拿來與《父後七日》做比較,前者算是近幾年來第一部成功熱賣的國片,後者則是今年繼《艋舺》之後第二部熱賣的國片,而兩者之所以會被互相比較的主要原因是「台灣」這個元素。《海角七號》與《父後七日》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台灣的在地文化,因為它是台灣獨有的、平易近人的,所以更容易感動人心、引起共鳴。
![]() |
記者 呂靜宜
因為生氣皺眉會長皺紋 所以我想成為凡事都能微笑以對的 快樂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