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期

用音樂改變世界 系統教育

古典音樂能改變世界嗎?艾柏魯博士告訴我們,古典音樂不僅僅是門藝術,更是拯救數百萬貧童脫離貧窮與犯罪的良藥。

用音樂改變世界 系統教育

記者 李孟東 文  2013/11/17

說到委內瑞拉這個國家,給人的第一印象會想到的是什麼?帶來富裕的石油、南美洲印地安人、堅強的棒球實力還是「古典音樂」,這或許讓人難以跟委內瑞拉做聯想,但是這個位於亞馬遜森林北部的拉丁美洲國家,正逐漸影響著全世界的藝文界與教育界。


《改變生命》記錄著艾柏魯博士如何透過音樂教育,
改善委內瑞拉的兒童生活。(圖片來源/
藝。起來
 

真實記錄 音樂教育的初衷

《改變生命》一書,探討委內瑞拉國內如何透過實踐音樂教育,在各地組織管弦樂團與合唱團,提供給貧窮邊緣的青少年與兒童,讓他們脫離原本低下的社會地位,並且遠離暴力、毒品和犯罪的威脅,這樣的教育制度在委國被稱為「系統教育」(El Sistema)。委內瑞拉雖然靠著石油致富,但是掌握資源的僅是少數白人,因此也面臨開發中國家貧富不均的共同問題,所以教育對於大部分的國民來說,幾乎是奢侈品,更不用提藝術教育,幾乎是只有菁英才能負擔起的教育。如今加入系統教育的人數在委國境內已經突破四十萬,並且持續成長當中。

本書作者翠夏.彤絲朵(Tricia Tunstall)是美國的作家、音樂家和教育工作者,透過她的深入探訪與觀察並轉化成文字,讓這樣的教育系統有一個清楚的結構脈絡傳達給讀者們,每個章節都是一篇報導和人物故事,讀來有如觀賞一部真實記錄片。
 

教育界的切格拉瓦 

「用藝術教育來進行社會改革」在當時聽起來是一個獨具革命性想法的理念,而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一位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Jose Antonio Abreu)的音樂教育家。艾柏魯本人除了本業音樂之外,還拿過石油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在委國政府擔任官職,他的教育理念能夠成功的拓展,有一部分原因要來自於他在政府的人脈和影響力。

艾柏魯相信,只要給孩童一把小提琴,他就不會再去拿槍,他會不斷的精進自己的琴藝,即使最後不一定能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樂家,對於孩童的人格培養與社會關係,也能夠得到正向的發展。儘管系統教育成立之初並不被看好,甚至音樂界的保守派人士也曾經反對他的作法,但是他仍然並持著南美革命家切.格拉瓦的精神,貫徹到底,這樣的堅持也感染許多曾經跟他共事過的老師和學生。


杜達美與西蒙.玻利瓦青少年管弦樂團演出,受全世界樂迷熱烈歡迎。
(照片來源/
Knowledge Network
 

系統教育的開花結果

系統教育成立至今已超過三十個年頭,當初受到系統教育滋潤的種子都已長成大樹,有的甚至開花結果,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現任美國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古斯塔沃.杜達美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爆炸頭,豐富的指揮動作和具有感染力的音樂更是他的招牌,他也是系統教育下最為人稱道的成功典範。

當然,系統教育出身的音樂家不只杜達美一位,還有成千上萬個委國音樂家在世界各地演出表演,就算國外沒有演出機會,國內也提供了足夠的舞台給這些表演者,這也是另一項系統教育成功的地方,不僅僅照顧到兒童青少年的權益,在他們成年後還有就業保障的社會福利。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賽門.拉圖也曾這麼評論到:「十八世紀的世界藝文中心是維也納,十九世紀是巴黎,二十世紀是紐約,那麼下一個毫無疑問的是卡拉卡斯。」

二○○年,艾柏魯博士更接受美國知名傳播組織TED大會的頒獎,並透過三十分鐘的演講訴說他成立系統教育的初衷與理念。而艾柏魯也開始著手成立國外的系統教育制度。


艾柏魯闡述音樂如何改造人生。(影片來源/TED
 

電影情節 真實世界上演

二○○四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內容描述一位被「貶職」到輔育院任教的音樂老師馬修,與一群古靈精怪、作惡多端的「問題兒童」打交道。其實這些孩子本質上並不壞,只是被社會的黑暗面蒙蔽了,馬修老師發現這一點,於是透過音樂感化了這群小惡魔,變成能夠唱出如天使般優美歌聲的合唱團。

艾柏魯可以說是現實世界的馬修老師,只是他所要面對的人不只是輔育院的兒童,而是整個國家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家庭;對抗的敵人也不是輔育院中的鐵血校長,而是整個貧困的社會。德蕾莎修女曾說過:「貧窮最悲慘的地方,不在於缺乏食物或住所,而在於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自我、沒有尊嚴、不被社會認同。」

系統教育所注重的不僅僅是兒童本身而已,更關心兒童與家庭之間的連結,相信唯有家庭支持孩童在音樂上的努力,肯定他們在舞台上的表現,才能夠讓孩童更有自尊、有自信的生活。而孩子也轉成為他雙親的好榜樣,一旦孩子發現他對於家庭的重要性,就會開始尋求新的方法以提升自己。而在管弦樂團中,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夠演出完美的音樂,更訓練孩子們培養紀律與榮譽感,簡單的說,一個樂團就好比人類社會的縮影。
 

台灣藝術教育的反思

相較於委內瑞拉,台灣幸運得擁有相對富裕的社會教育資源,並且能夠讓下一代接受較好的教育,但是台灣的教育政策仍然存在著菁英主義、功利主義和升學主義的思維,將資源不均衡的投注在高等教育體系導致其他的教育類目被相對排擠,尤其以音樂教育尤甚。國中校園裡,音樂課、美術課被其他升學科目借去考試,相信這是所有人的共同記憶。

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更造成台灣家長們拉著自己的孩子到處補習,學鋼琴、小提琴目的並不是為了培養正當興趣,而是為了升學目的才學的「附加價值」。當這些小朋友心不甘情不願的被家長逼坐在鋼琴前練琴時,同時間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部落孩童,可能還在為了下一頓的著落困擾著,音樂教育在台灣幾乎是只為特定的階級而服務。要如何改變藝術教育的本質,讓它不因為階級、經濟的因素而拒人於外,除了執教者本身對於教育要有更寬廣的胸襟,家長們也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為孩子的未來設想。

記者 李孟東
我是孟東, 生產於1992年,落地新竹將近二十多年, 飄忽不定的個性如同新竹風一般, 不受拘束,崇尚自由。 性嗜音樂,偶爾彈琴以自娛。 在邁入充滿挑戰的這年, 希望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 用更多的熱情擁抱媒體的世界吧。
記者 李孟東